摘要: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新力量,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素養對高校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高職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科研開展情況從出發點、導向性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如大多缺乏積極性,科研工作脫離實際需求、缺乏服務性,科研的功利性導致科研工作缺乏延續性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制約著青年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該文通過對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剖析,結合協同創新的大背景,提出提升策略:完善制度建設,創造寬松有度的學術環境,增強科研的積極性;打造校企協同合作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提高科研的服務性;重視科研團隊建設,協同創新提高科研的延續性。
關鍵詞:青年教師 科研素養 協同創新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3(b)-0000-00
高校的職能由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組成,其中,科學研究是高校服務社會、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實現教師專業價值的重要途徑。但是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一直是高職院校職能中最大的短板。青年教師在教師隊伍中比重大,是高校教學與科研的主要力量,承擔著主要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素養是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持續性內涵式發展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于2012年啟動實施,在大力推動協同創新的氛圍下,各省均隨即啟動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工作,旨在通過建設一批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醫院、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形式多樣、適應性強的協同創新模式,解決教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不緊以及科研資源配置分散、封閉、低效等問題[1]。因此,開展協同創新背景下高職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策略研究有極大的實際意義。該文通過分析醫學科研工作的特點,總結高職醫學院校當前青年教師科研現狀,對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剖析,尋找制約科研發展的因素,提出協同創新背景下的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策略,以期提升高職醫學院校的整體科研水平,促進高職教育的內涵發展。
1醫學科研工作的特點
醫學科研與其他科學研究相比,存在3個不同:對象特殊、方法困難和內容復雜。醫學科研的對象主要是人,屬于最復雜的生命體,既具有一般的生理活動,又具有特色的精神活動,受各種內外因素影響,具有強烈的個體差異性,因醫學科研很難完全標準化研究對象,所以醫學科研中有一般原理,但沒有固定公式。醫學科研的方法不同于其他科學研究,可以直接利用和處理自己的研究對象,向其施加各種試驗因素,必要時甚至可以完全解體或粉碎,醫學研究有道德倫理的要求,許多實驗只能采取間接的模擬方法,即便如此,模擬動物實驗與人體實驗不僅存在較大的差異,只能作為對人體試驗驗證的一種參考,還必須嚴格遵循動物倫理要求。醫學科研的內容十分復雜和龐大,對人體的生老病死的每個階段都要進行研究,對周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各種因素也要進行研究。
醫學科研的三種基本特征使得醫學科研中揭示生命現象本質和機理的基礎研究需要長周期的實踐和探索,且未知因素多、成功率低。醫學科研中的應用研究是在基礎研究揭示的一般規律的指導下,為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獲得新方法、新技術而進行的創造性研究,周期較短、成功率較高,但需要貼近臨床實際。醫學科研中的發展研究,是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及實驗知識的基礎上,為推廣新型藥品、醫用材料、診斷試劑盒 檢查儀器等的創造性活動,往往所需經費多,并受生產或試用條件的限制。
醫學科研的以上特點對醫學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首先,必須有高度的科研熱情,在掌握系統扎實的醫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沉住氣靜下心來開展科研工作;其次,醫學科研必須從臨床實踐出發,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最后,醫學科研工作者在開展科研時必須講求系統性和延續性。
2高職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科研工作現狀及原因分析
2.1科研工作缺乏積極性
高職醫學院校多數由中專升格而來,學校中原有的教師本身學歷普遍不高,缺乏系統的科研訓練,所以開展科研的意識不夠、科研能力欠缺,他們認為教學才是主線,對科研重視不夠,科研思路不夠開闊,開展科研的出發點也僅僅是職稱或者各類考核任務的需要,被迫開展科研的結果往往就是低水平的重復。新進的青年教師大多具備碩士研究生甚至更高的學歷,受過一定的科研訓練,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但是往往教學工作任務繁重、課程教學不熟悉需要耗費較多精力,加之需要承擔一定量的行政工作和擔任班主任,這就導致他們在這樣科研意識淡薄且功利性強的環境中,沒有心思和時間靜下來思考科研項目選題、產出科研成果,對專業的前沿動態無法及時關注和把握,久而久之,他們也認為高職院校不適合開展科研,思想懈怠、缺乏激情,結果就是隨大流應付式開展科研,或苦于無法提高科研素養,一直處于低水平重復。
2.2科研工作缺乏服務性
對接創新驅動戰略和科技發展趨勢,發揮技術技能積累和技術服務作用,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決定高職院校是否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革新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這就對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服務貢獻的能力和水平總體上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和個體差異。2020年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高職院校在面向企事業提供技術服務上取得的成績相比2018年有所提升,200余所高職院校的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超過500萬元,但是仍有超過半數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尚未凸顯,技術服務能力總體欠缺[2]。究其原因,是青年教師在開展科研工作的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由于青年教師大多數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醫學院校工作,沒有在一線衛生機構或企業實踐工作的經驗,他們在課題選題的時候無法從臨床實際或企業技術需求出發,與社會需求和企業實際脫節,導致產出的科研成果無法得到實際應用或轉化,往往在課題結題驗收后就束之高閣,服務性極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資源的浪費。
2.3 科研工作缺乏延續性
科研工作的延續性體現在保持研究方向的一致,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衍生出相關的問題,并深入研究探討,得到較為系統性的研究成果。然而,現在高職醫學院校開展科研的教師,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存在淺嘗輒止、中道而止的現象。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開展科研的動機不純,大部分青年教師是迫于職稱或考核的壓力,被動申請課題,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這導致兩種可能:課題選題往往浮于表面,研究成果粗制濫造、價值不大,更別提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了;研究過程無法遵循科研的規律,急于求成,當課題耗費時間較長,無法快速產出成果時,往往半途而廢,更改研究方向,轉而尋找別的課題。這兩種情況都導致科研方向不集中,多而分散,不利于保證科研工作的系統性和延續性。
二是缺乏協同合作的團隊共同開展科研攻關,本科院校往往是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與青年教師組成科研團隊,帶領博士、碩士研究生開展科研工作,研究內容在大方向上一般保持一致,但是高職院校無法復制本科院校的模式,高職院校的科研往往是單打獨斗。即便近年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重視科研隊伍的建設,省、市、校級各個層面均開展相關的科研創新團隊申報創建工作,高職院校的科研團隊僅僅停留在組成團隊層面,大多是因專業相同而組建,課題申報和成果署名僅僅是掛名而已,團隊成員之間的課題沒有交叉,沒有真正的分工協作,這導致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比較分散,無法真正發揮科研團隊的集體智慧和高效協作能力,無法取得良好的系統性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的延續性差。
3高職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策略
針對當前高職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的科研工作現狀,結合協同創新的大背景,提出提升策略:完善制度建設,創造寬松有度的學術環境,提高科研的積極性;打造校企協同合作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提高科研的服務性;重視科研團隊建設,協同創新提高科研的延續性。
3.1完善制度建設,創造寬松有度的政策環境
科研工作的開展有賴于學校的政策、制度保駕護航。學校需要及時跟進國家、省、市級的科研管理政策,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探索建立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主要可以從催生內驅動力和引入外部動力這兩個方面著手,扭轉青年教師開展科研的功利性動機,提高青年教師開展科研的積極性,切實提升青年教師科研素養。
3.1.1建立科學的科研激勵和評價制度
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8月出臺了《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學校應該貫徹落實文件精神,遵循科研工作靈感瞬間性、路徑不確定性的規律,完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度,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不讓經費使用的繁瑣占用了本該用于科研的時間和精力[3]。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除了在科研項目經費中提高間接費用比例,還應探索完善科研評價機制、科研項目資金激勵引導機制、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突出質量導向,從課題申報、論文發表、專利申請、著作出版、科研獲獎等方面出發,根據不同級別、不同層級給予不同的科研分獎勵。設置重大貢獻獎勵基金,對取得重大理論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給予經費獎勵和作為職稱破格的條件。制定科研成果轉化制度,從成果轉化收益中分配一部分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或組織。
3.1.2建立有效的科研指導制度
青年教師對于科研難的認知來源于自身科研素養的不足,因此,學校建立規范的科研指導制度來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素養很有必要。學??梢栽O置校外專家工作站,從校外合作的學校、醫院、行業、企業中選聘一批有影響力的權威的專業帶頭人、學術專家和技術骨干作為科研顧問專家,針對科研新動向、新技術、新工藝,面向青年教師定期開展線上或線下學術講座、論壇、沙龍,針對課題申請書的撰寫、課題實施、論文撰寫、專利申請,面向青年教師定期開展培訓和輔導,提高青年教師資料查找、數據分析、學術寫作等科研基本能力,提升整體科研素養[4]。青年教師科研素養提高了,開展科研的積極性也會相應增強,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3.1.3建立自由的科研交流制度
設置專門經費用于舉辦校內學術交流論壇、沙龍[5],鼓勵科研骨干分享科研工作的心得體會、成果,在校內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鼓勵青年教師通過訪學、攻讀更高層次的學位來開拓學術視野;通過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來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熱點,碰撞出新思路;通過外出參加科研相關培訓班來提高科研基本素養;通過參加社會實踐來提高青年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了解行業、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的實際技術需求,避免課題選題與社會需求和企業實際脫節,提高科研工作的服務性。
3.2 打造校企協同合作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教育部2019年提出建設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關鍵條件,也是協同創新的重要形式。高職醫學院校通過打造校企協同合作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可以提高學校科研與技術開發的服務性能,可以為青年教師的科研素養提升提供培養基和載體。
對接區域行業重大需求,突破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難題是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的主要任務。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平臺主要是省部級的重點實驗室、應用技術工程中心、協同創新中心,或市級的科技創新平臺。而這些平臺因為對醫院、行、企業實際需求不了解,建設內容大多集中在實驗室基礎研究方面,技術應用、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較少。并且,極少數高職院校擁有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園等平臺來開展中試試驗,導致學校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基礎實驗環節。再加上中間試驗環節轉為生產力因為存在所需要時間和經費等投入較大的問題,存在相當大程度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企業和政府就更不重視中試環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之路。
因此,在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學校應該與醫院、企業建立良性的供需溝通方式,醫院、企業應該及時將臨床、生產實踐中急需突破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給高校,供平臺設定任務和科研人員選題時作為參考。政府應該發揮引導、服務、推動的優勢職能,支持高職醫學院校出臺相關政策,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中試試驗基金[6],鼓勵學校教師圍繞醫院、企業實際需求,開展技術開發與技術改造等應用型研究工作;支持組建高職醫學院校為主體,醫院、企業等多方投資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司,對接市場需求開展產品孵化,形成政校企一體的產學研用的科研創新機制[7],助力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3.3 注重科研團隊建設與培養,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科研團隊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織載體,是協同創新背景下高職院校提高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服務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也是青年教師成長的搖籃。高職院校應該重視科研團隊的建設與培養,通過建立完善的團隊管理機制、優化團隊的結構[8],形成知識共享、技術互補、協同合作的創新力量。青年教師可以在科研團隊中汲取集體的智慧,提升自身科研綜合素養??蓮囊韵聝蓚€方面作為科研團隊建設與培養的切入點。
3.3.1建立完善的團隊管理機制
科研團隊管理機制主要包括團隊的管理方式、評價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蒲袌F隊的管理可以項目為導向,實行團隊帶頭人負責制,通過對項目立項、實施和期滿驗收的全過程管理,實現項目管理模式。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對團隊的研究任務完成與否、成果轉化情況等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考核,形成評價機制[9]。在考核評價的結果基礎上,實行科研團隊建設動態發展模式,對建設良好的團隊給予獎勵,并加大經費投入,培育重大特色項目,力爭取得重大的成果,促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對沒有完成建設任務、內部分工混亂的團隊,限期整改,并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3.3.2優化團隊的結構
科研團隊由團隊帶頭人和若干團隊成員組成。團隊帶頭人在團隊中主要發揮引領、統籌的作用,因此,團隊帶頭人必須是在科研上具備敏銳的學術感知力、渾厚的科研實力,在管理統籌上具備突出的領導能力,能夠號召團隊成員朝著設定的研究任務、目標共同努力。此外,臨床、企業背景也是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帶頭人的必備條件。考慮到大部分高職醫學院校具備高級職稱的教師沒有臨床或企業工作的背景,可以采用雙帶頭人的模式來滿足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的建設需要。來自本校的學術或學科帶頭人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學科和平臺資源,來自醫院、企業的技術帶頭人可以帶來貼近臨床實際或生產技術上的技術資源,達到資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
3.3.3科研團隊的團隊成員組成也需仔細考量
群體的差異性與其創造性正相關,因此團隊成員應該是互相配合、取長補短的,這樣可以保證團隊建設的正常運轉,當面臨解決復雜、非常規問題時,由擁有不同知識、技能和觀點的個體組成的差異性群體會更加高效[10]。合理的科研團隊組成應該是由來自不同背景的、具備不同專業或技術能力、具有一定梯度的年齡和職稱,要采用老中青相結合的方式,尤其要突出青年教師的重要作用,因為他們年輕,精力較旺盛,能夠作為科研任務的主要承擔與實施者。從高職的性質出發,科研團隊應該以應用型為主,高職醫學院校的科研團隊成員可由本校的專業教師和來自臨床的醫師、企業的技術骨干等組成,總人數無固定要求,可組建一個大團隊,雙帶頭人統領全局,再根據項目的不同和任務的分工,內部組成幾個4~6人的小團隊,也可以是小團隊,主要開展比較專、精的科研創新工作。
4結語
青年教師科研素養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在協同創新的大背景下,高職醫學院校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和挑戰,構建有利的內外部環境,通過協同合作,達到提高青年教師科研素養的目的,進而提升整體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EB/OL].(2012-03-15)[2021-9-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kjs_2011jh/201203/t20120315_172765.html.
[2]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新錦誠研究院.2020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5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國辦法[2021]32號)[EB/OL].(2021-08-13)[2021-09-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13/content_5631102.htm.
[4] 楊清.生態位理論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評估及優化[J].教育評論,2021(10):131-137.
[5] 趙美霞,楊寧,田新強,等.高職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7(1):50-54.
[6] 陳路,劉鴻程,黃麗.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探索[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4(6):9-12.
[7] 陸建榮,王登怡.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青年教師的機制探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8):159-160.
[8] 陳婷.協同創新背景下高職院??蒲袌F隊的建設研究[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9(3):67-71.
[9] 曾照香,李良明.“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53-56.
[10] 楊云香.科研團隊成員差異互補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8(4):128-131.
項目基金:泉州醫學高等??茖W校校級課題《協同創新背景下醫學院校青年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JS1708B)。
作者簡介:湯燕蝦(1991—),女,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高校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