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中藥湯劑是中醫常用治療方案,將中藥加水煎煮,取藥汁、去藥渣,因此又名湯液。煎煮中藥時,并非煎煮時間越久藥效越佳,因此煎煮時需注意掌握煎藥要點,以保障藥效。那么如何熬中藥效果最好呢,下面就中藥煎煮相關知識進行科普。
1.自己煎煮中藥好還是醫院代煎好呢?
中藥劑煎煮質量直接影響著后續治療效果,因此藥物煎煮環節極為重要。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相關記載,“煎藥魯莽,水火不良,藥亦無功”,可見煎煮藥物后藥效成分多少極為重要。由于中醫學在我國流傳已久,很多人都了解中藥煎煮方法,那么是自己煎煮中藥效果好還是醫院代煎效果更好呢?
(1)若藥物屬于易揮發藥,如植物葉類藥物,建議醫院代煎,由于煎藥機密封性更佳,可減少后下的易揮發藥物揮發量,因此醫院代煎效果更佳。
(2)若藥物質地堅實,如動物貝殼或礦物藥材,建議醫院代煎,由于此類藥物質地堅硬,需長期文火煎煮方可熬出藥物有效成分,而醫院代煎多為煎藥機煎制,藥物處于高壓狀態,藥物成分煎出率更高,因此建議煎藥機煎煮。
(3)若藥物為根莖類中藥,自己煎煮與醫院代煎效果相似。
(4)醫院代煎安全性更佳,醫院煎藥機衛生指標明顯優于自己煎煮,大部分患者或患者家屬自行煎制中藥時,多采取古法煎煮方案,在開放狀態下進行煎煮、灌裝,藥液污染、霉變、發酵風險較高,且低溫條件下,藥液僅能存儲兩天,難以儲存、攜帶,且無法準確控制藥液質量。醫院用煎藥機直接連接包裝機,煎煮、包裝等環節均在封閉環境中進行,污染風險低,且采取無菌復合膜材料作為包裝袋,具有抗壓、抗溫、保鮮性能,能夠有效改善中藥衛生指標。
2.如何正確熬中藥?
(1)合理選擇煎藥容器,煎藥容器多為砂鍋、瓦罐與搪瓷器皿等,不可選取銅器、鐵器作為煎藥容器,以規避藥液與金屬器皿發生反應,影響藥效。
(2)不可清洗中藥,一般中藥制成飲片前,已經過炮制,包括去雜質與曬干等流程,衛生已達標,無需用水清洗。此外,部分中藥內存在水溶性成分,一旦水洗,可導致藥效成分流食;部分中藥材為粉末狀,配藥時需研碎入藥,若用水清洗,可致藥效成分流失,進而影響藥效。此外,藥材炮制期間,需加入醋、酒、膽汁、蜜等輔料,上述敷料可能溶于水內,若以水清洗,可致輔料流失。
(3)合理控制煎藥水位,煎藥水位主要受中藥飲片質地、重量影響,建議水位高處藥面2cm左右為宜,為方便藥效成分煎出,可在煎藥前,利用清水浸泡藥材20-30min左右,保障水分進入藥材內部組織中,軟化藥物細胞壁,以降低后期煎藥難度。注意浸泡時,不可選用超過60℃熱水,否則藥材內蛋白質遇熱,可能發生凝固,致細胞壁發生硬化,進而在外層形成包膜,影響藥效成分溶出。
(4)科學控制煎藥火候,煎煮中藥時,先用武火煮沸,隨后改為文火慢煎,結合藥性控制煎藥時間,常規藥物煎煮20-30min左右即可。中藥煎煮期間,中藥飲片內藥效成分不斷溶解、釋放,當飲片成分與藥液內有效成分濃度達到動態平衡時,即停止溶解、釋放。若此時繼續煎煮,想要達到“又濃又少”效果時,不僅藥效成分不會繼續釋放,還可導致飲片內樹膠、樹脂與色素等物質溶出,同時藥效成分隨著加熱揮發減少,甚至在高溫中受到破壞,進而影響藥效。此外,長時間高溫煎煮,可能出現煎糊情況,即使處于未糊狀態,藥汁過分濃縮,可增加藥液苦味,增加患者服藥困難,甚至部分患者服藥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癥狀,且煎糊藥物成分受到破壞,可影響藥效,另外部分藥物煎糊后可改變原有藥效,甚至出現其他功效,如中藥荊芥是常用解表藥物,煎糊后成為荊芥炭,無解表作用,反而具備了止血作用。同時煎藥期間,不可在煎煮過程中數次加水,也不可將藥液熬干或熬糊后再次加水煎煮。大部分情況下,各種中藥湯劑均以兩煎為宜,待完成湯藥煎煮后,需趁熱過濾、榨干,以減少藥渣中含藥物有效成分的藥液,且蘇葉、薄荷、佩蘭、藿香等含揮發成分藥物,不可久煎,建議后下,同時煎煮期間需加蓋,以規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并注意含菊花、金銀花清熱類藥物或含沉香、砂仁類芳香藥物也不可久煎。除上述不可久煎藥物外,部分補益藥需濃煎,但煎至什么程度,需結合患者病情確定,若患者或患者家屬自行煎煮,不可自行延長煎煮時間、也不可增加藥物劑量;部分含皂苷成分藥物,在溫度低于100℃時可能出現“假沸”,如田七、沙參、桔梗、 甘草、牛膝等藥物,若“假沸”時停火,藥物內有效成分未充分溶解,也可影響藥效,因此實際煎煮需注意。中藥用于疾病治療期間,均已經過炮制,如去除雜質、曬干,此時衛生條件已達標,無需再次水洗,若煎煮前水洗,可能導致藥效成分流失,影響藥效。
3.煎煮中藥時如何加水?
(1)傳統加水方案:準備砂鍋器具,置入中藥后攤平,隨后加入較藥面高3-4cm水即可。本方案操作簡單,應用較為廣泛,但精確度難以掌控。
(2)重量加水方案:依據藥物總重量確定加水量,配好中藥后,取1劑藥物稱重,隨后依據中藥1g水10ml原則計算總水量,第一煎時加入總用水量65%的水,第二煎時加入總用水量35%的水。如煎煮人參養容湯時,一劑藥物總重150g,需加水1500ml,因此第一煎時,加入65%左右的水,即975ml;第二煎時,加入35%的水,即525ml。相較于傳統加水法,重量加水法更為精準,適用于藥物重量大、藥物種類多的方劑中。
(3)量器加水方案:利用量筒或量杯進行加水,結合不同中藥方劑,確定頭煎、二煎所需水量。常規煎煮加水量如下:煎煮滋補類或調理類中藥時,第一煎加入700-900ml水、第二煎加入400-500ml水;煎煮治療疾病為主的中藥時,第一煎加入500-700ml水、第二煎加入300-350ml水;煎煮解表類感冒藥時,第一煎加入400-600ml水、第二煎加入280-300ml水。本方案較傳統加水法更為準確,但對于大劑量藥物時,建議依據重量加水法進行加水。
4.煎服中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1)煎煮中藥后,患者不可與西藥一同服用,建議服藥間隔1h左右,以規避藥物間相關作用。
(2)煎煮中藥后,服用期間需忌食綠豆、白蘿卜等食物,同時忌食海腥類、油膩類、辛辣類食物,多食用素食,少食用肉食、牛奶。
(3)伴高血脂、膽囊炎者,服用中藥時,忌食蛋黃,同時規避海鮮、牛羊肉;伴水腫者,服用中藥時,建議清淡飲食;伴糖尿病者,服用中藥時,建議對素食,盡量規避面食、蛋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