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驪,肖育雷,王焰翔
(1.太原科技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科學技術廳,山西 太原 03000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對人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機體可產生應激反應,包括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應激反應是機體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的需要,它能夠喚起并發揮機體自身的潛能,增強個體抵御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過高或過低的應激反應都會導致身心健康受損、人際關系緊張、個體適應性降低、個體免疫功能減弱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社會支持能夠在個體面臨應激事件時發揮保健作用。情緒穩定是重要的心理健康要素之一,情緒調節在面臨突發應激事件時對情緒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調查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況、認知情緒調節和應激反應水平,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應激反應水平的影響,分析社會支持與認知情緒調節在其中的作用,并提出有效心理干預建議,以期為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據。
1.1 對象 2020年12月—2021年3月,選取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科技大學4所高校的大學生通過QQ、問卷星平臺進行問卷調查,為保證樣本代表性,采用隨機分層抽樣選取被試,共發放問卷1 876份,回收1 876份,其中有效問卷1 810份,有效回收率96.48%。
1.2 調查工具
1.2.1 新冠肺炎應激事件調查問卷 查閱與SARS疫情等有關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文獻,自編新冠肺炎應激事件調查問卷,通過訪談、試測,根據反饋結果討論修改形成8個題項,包括大學生對新冠肺炎應激事件的認知、預期、關注程度、負面消息接受程度及受疫情影響程度等方面。問卷得分表示新冠肺炎應激事件對大學生的影響程度,每個題項3分,總分為24分,得分越高表明新冠肺炎應激事件對大學生影響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68。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該量表由肖水源等編制,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3個維度,每個條目4分,總分為40分,得分越高表明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度越大。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92,一致性信度在0.89~0.94 之間,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2。
1.2.3 認知情緒調節問卷(CERQ-C) 該量表由Garnefski等編制,共36題,包括9個分量表,分別為接受、關注積極、積極重評、關注計劃、轉換視角、自責、災難化、沉思、責備他人,其中前5個維度為積極認知情緒調節,后4個維度為消極認知情緒調節。該量表采用自我報告法,為5點計分方式,得分越高說明在經歷負性生活事件時個體傾向使用該種認知情緒調節策略,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2。
1.2.4 應激(壓力)反應問卷(SRQ) 該量表由鐘霞等編制,共28道題,分為心理反應、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3個方面。整個問卷的系數為0.902,與SAS和SDS的相關性分別為0.585和0.574,重測信度為0.913,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采用相關分析、方差分析、檢驗、線性回歸、中介效應檢驗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檢驗、分析,<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疫情對大學生的影響 山西省大學生受新冠肺炎應激事件影響程度較高,新冠肺炎應激事件調查問卷得分為(18.57±0.0578)分。在參與調查的1 810名大學生中,有768名(42.4%)大學生認為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對其學習生活影響很大,有131名(7.2%)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疫情期間接收到信息中負面信息占比超過1/3。617名(34.1%)大學生每天關注疫情信息,722名(39.9%)大學生每兩三天關注一次疫情信息。433名獨生子女新冠肺炎應激事件問卷得分為(18.24±0.121)分,1 377名非獨生子女得分為(18.68±0.065)分,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264,<0.01)。
2.2 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的差異分析 通過對不同人口學特征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況、認知情緒調節和應激反應水平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不同性別、是否為學生干部、有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女大學生、學生干部和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高于男大學生、非學生干部和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男大學生、非學生干部和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選擇得分高于女大學生、學生干部和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積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選擇得分高于非學生干部,男大學生、非學生干部和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的應激反應水平高于女大學生、學生干部和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詳見表1。

表1 性別、學生干部、留守經歷在不同變量上的差異檢驗(分)Table 1 Difference test of gender, student cadre and left-behind experience on different variables(points)
2.3 各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應激事件與應激反應呈正相關(=0.227,<0.001)。新冠肺炎應激事件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0.078,<0.01),與消極認知情緒調節呈正相關(=0.153,<0.001);社會支持與積極、消極認知情緒調節均呈正相關(=0.128、0.115,<0.001),與應激反應呈負相關(=-0.296,<0.001);積極認知情緒調節與應激反應呈負相關(=-0.146,<0.001),消極認知情緒調節與應激反應呈正相關(=0.372,<0.001)。
2.4 回歸分析 以應激反應為因變量(),將新冠肺炎應激事件()、社會支持()、積極認知情緒調節()、消極認知情緒調節()作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為:=26.933+1.119×-0.635×-0.505×+0.1009×,該方程有統計學意義(<0.01),對應激反應的聯合預測力為27.7%。
2.5 中介效應檢驗 將新冠肺炎應激事件作為自變量,應激反應作為因變量,社會支持、消極認知情緒調節作為中介變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并構建出它們之間關系的結構模型。由圖1可以看出,應激事件對應激反應的總效應為1.741 5,直接效應為1.219 4,間接效應為0.522 1;社會支持和認知情緒調節對應激反應的直接效應分別是0.754 1和0.806 1,兩者的中介效應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22.80%,Bootstrap 95%CI(0.356 6,0.684 9)。

圖1 中介作用模型Figure 1 Mediation model
研究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社會支持水平高于男大學生,這說明在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上,女性更容易向他人求助或者傾訴自己的煩惱。學生干部得分高于非學生干部得分,其原因可能是學生干部相比非學生干部,在處理問題、解決困難、向人傾訴等方面有較好的能力。無留守經歷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得分高于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因為無留守經歷的學生由于孩童時習慣于受到父母照顧,所以個體更擅長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自我內心的支持。這與Cobb的研究結果一致,他認為社會支持使人們相信自己被尊重、被重視、被愛與被關心,擁有開放的溝通氛圍的社會網絡。
Brissette等認為當個體在應對來自自身或者外部超過自身負擔壓力性事件時,個體就會進行認知情緒調節。本研究發現,男大學生在積極認知情緒調節上的得分低于女大學生,而在消極認知情緒調節上的得分高于女大學生。因為社會期待對男大學生往往有較高的角色期待使男大學生有更大的壓力,他們會夸大負性事件的嚴重后果,而在社會期待中女大學生往往處于柔弱的狀態,所以她們更愿意通過與家人及朋友傾訴來排解不良情緒。學生干部在認知情緒調節水平上的得分高于非學生干部,可以認為學生干部會多方面考慮突發事件下的前因后果與將來可能發生什么,而非學生干部則會更加多運用沉思以及責備他人方式來應對。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在消極認知情緒調節得分中高于無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因為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由于較少受到家人的關注,面對突發事件時可能會焦慮與不安,更容易產生負性情緒。
應激反應是人們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會產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女大學生的應激反應比男大學生要顯著,這可能因為女生更加感性與敏感,性格優勢對心理應激具有調節作用證明了這一點。學生干部的應激反應水平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因為學生干部在學校生活中受到良好的培訓與鍛煉,所以其在情緒、行為與壓力反應下有更好的調節能力。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受新冠肺炎應激事件影響程度更大,應激反應水平也更高,這與國內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
相關分析表明,新冠肺炎應激事件與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及應激反應水平密切相關,大學生受新冠肺炎應激事件的影響越大,其社會支持水平越低,更多地選擇消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以及有更高的應激反應水平。研究結果也顯示,積極認知情緒調節與消極認知情緒調節與應激反應的相關方向并不相同,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消極認知情緒調節與應激反應水平呈正相關。
中介效應分析表明新冠肺炎應激事件、社會支持、積極認知情緒調節與消極認知情緒調節可以預測大學生的應激反應水平,且大學生受新冠肺炎應激事件影響越大、選擇消極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會導致更高的應激反應水平,而更高的社會支持水平、更多地選擇積極認知情緒調節策略則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應激反應水平。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且應激事件可以負向預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應激事件越嚴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4.1 采用恰當策略,多元戰“疫” 面對新冠疫情,首先要加強家校聯系,開展家校協同育人,提高大學生社會支持利用度,引導他們敞開心扉向家人、朋友傾訴,運用信息手段與同學、朋友聯系,與家人、朋友、同學共渡難關。其次,在面對不良情緒時,要引導大學生采用積極的調節策略改變對新冠肺炎應激事件的不合理認知,避免非適應性的認知調節策略引發個體不良應激反應。再次,在產生應激反應時,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適當的應激反應是合理的,過強或過弱的應激反應都會引起個體與環境的不適,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適。
4.2 普及防控知識,樂觀戰“疫” 面對新型病毒,普及防控措施,使公眾充分了解新冠病毒傳播特性,采用科學手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戰勝病毒。與此同時,高校可以開通心理咨詢線上服務幫助大學生選擇適當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提升其社會支持水平,從而降低大學生的應激反應水平,為其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此外,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筑起大學生心理防線,發動學生參與到豐富的線上學生活動中,充實課余生活。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應激事件,它能夠直接與間接地造成大學生難以與環境協調,從而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大學生在面對新冠肺炎應激事件的威脅而導致強烈的應激反應時,可以通過提升其社會支持水平并避免選擇消極的認知情緒調節策略來降低應激反應水平,使其應激反應與環境協調一致,從而保障其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