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德容(福建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企業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企業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機構在發布的全球軟實力排名報告中,也均將企業軟實力作為一個重要指標,這是中外的一個共識。
筆者根據企業軟實力方面的論文綜述,發現國內企業軟實力理論呈現百家爭鳴的現狀,國內企業家對企業軟實力的實踐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
對于企業軟實力,國內學者大致可以歸為三派:第一派認為企業軟實力是由企業內在文化要素構成的總體,如理念、文化等;第二派認為企業軟實力是由外部的評價來表征,如良好的聲譽及公司品牌等;第三派觀點認為企業軟實力是企業一種特定的能力。國內企業家對企業軟實力有一定的認知和實踐,但對具體的內涵和構成,并沒有很系統的理論,大都也都是停留在思維范式層面[1]。
國內學者提出的企業軟實力結構模型見表1,國內企業家對企業軟實力的論述見表2。
表1 國內學者提出的企業軟實力結構模型
表2 國內企業家對企業軟實力的論述
基于企業發展現狀和戰略目標,福建中煙決定系統開展企業軟實力建設,主要是通過開展企業軟實力系統理論與原理研究,構建軟實力體系,形成軟實力管理運行機制,通過綿綿用力與階段突破相結合,對加快補齊軟實力短板,推動軟實力、硬實力雙向賦能,努力開創“人人都是軟實力、人人展示軟實力”的生動局面,以強大的由內而外的系統能力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有三大方面內容:一是開展軟實力體系模型研究,目標是系統識別企業軟實力范圍,構建企業軟實力體系模型。二是開展軟實力建設路徑研究,目標是制定企業軟實力建設的工作方案和管理機制。三是開展軟實力建設評價指標研究,目標是構建軟實力建設評價指標[2]。
根據對軟實力思維范式的理解,并借鑒學者、企業家對企業軟實力的分析邏輯,福建中煙企業軟實力構成包括7個方面:文化感召力、戰略領導力、學習創新力、品牌商譽力、社會責任力、輿論引導力和風險抵御力。在對企業軟實力概念進行定義的階段,廣泛開展無提醒的員工訪談,訪談的主要內容是:對近年來企業軟實力建設情況是否有感知?感知的主要因素是哪些?通過統計分析,對軟實力建設模型和內涵進行驗證和完善。福建中煙軟實力體系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福建中煙軟實力體系模型
(1)基于體系模型,識別突出短板和問題。基于企業軟實力體系七個方面內容,識別公司軟實力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意見建議。(2)建立總體規劃、年度分解、重點突破、持續改進的管理機制。一是制定“十四五”提升公司軟實力的指導意見,對軟實力建設進行總體規劃。二是制定當年度軟實力建設工作要點,并以基于價值觀共享的學習型組織建設和激發員工創新創造活力兩項重點進行攻堅,抓出亮點、抓出成效,努力創建軟實力建設樣板。三是下年度初對軟實力建設進行成熟度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結合軟實力體系模型和年度工作報告重點,輸出下年度軟實力建設工作要求,以此循環。(3)建立以績效管理為導向的企業軟實力提升機制。績效管理和企業軟實力存在高度正相關,績效管理體系中的各個環節對提升企業軟實力均有正向作用,績效管理體系的各環節對企業軟實力的不同構成要素作用效果不同。為此,在企業年度方針目標中,將軟實力重點任務賦予不同權重,納入部門績效考核中。
基于卓越績效管理的方法和軟實力體系模型,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形成了7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的軟實力指標評價體系,并對二級指標的評價方法、評價得分進行闡釋。同時,與管理成熟度評價同步開展軟實力建設評價。
(1)以企業文化理念升級推進行為落地。公司堅持戰略協同的文化先行理念,通過機制改革保障,發揮文化鑄魂塑形賦能作用。公司確立了“兩個至上”共同價值觀、“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為企業精神的企業文化新理念體系。據企業文化新理念認同度測評結果顯示,每條理念認同度均達到90%以上,其中企業精神的認同度高達96%。在此基礎上,以“使命職責化、愿景目標化、理念行為化”為落地路徑,推進文化深植與落地工作,把文化理念植入管理要求、制度文件與流程中,建立與文化契合、匹配的組織管理行為,規范員工個人行為,引導全員文化自覺[3]。
(2)企業文化與品牌文化協同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以品牌為紐帶,創新傳播載體,通過企業內刊、微信、直播平臺等,向商業系統、零售戶、消費者傳遞品牌價值主張。多維度、深層次文化建設成效逐步顯現,“海納百川、敢拼會贏”企業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3)企業文化展廳建成啟用,成為“網紅”打卡點。新建的企業文化展廳,創新展廳體驗方式,設計開發“云參觀”功能,多角度、全方位塑造“海納百川、敢拼會贏”的企業新形象。推進企業文化展廳宣講員培訓選拔工作,組建了首批10人宣講團隊。
(4)推動差異化培育品牌價值,“指尖燃星辰、心中有山海”的品牌文化體系+品牌生態圈傳播體系的雛形初現。公司提出全新“山海”文化主張,提煉“指尖燃星辰,心中有山海”新廣告語,統一使用“山海”標識及海洋元素,“七匹狼”品牌新形象更加飽滿靈動。統籌開展線上線下品牌宣傳,“相約山海”直播、“山海相約”陳列大賽、“山海文化節”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優化推出,尊享會、優品會、商會等圈層營銷活動相繼開展。“山海情懷”文化體系、“質·感生活”價值主張逐步形成。
(5)公司高層推動形成“我為群眾辦實事”機制,干部職工獲得感持續提升。在“學黨史、送安全”活動中,黨員同志對社區住宅小區、臨街商鋪等重點場所和重點部位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幫助居民提高安全意識及相關安全技能,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一系列暖心舉措得到了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歡迎。原料采購中心技術攻關組駐點云南大朝山基地單元12天,幫助當地煙農開展烘烤技術培訓和土烤房改造試驗,降低烘烤損失率,得到了商業公司和煙農的贊譽。面對福建省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迅速組織黨員干部下沉社區一線,組織多批次志愿者緊急馳援,參與全民核酸檢測等服務,并組織向疫情嚴重地區捐款,支援屬地政府抗疫工作。多維度立體展示責任企業形象,提升企業軟實力。
(6)內部運營機制持續變革。推動實施基于項目制的產品研發機制改革、采購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營銷中心綜合性改革、多元化企業體制變革等,這一系列改革舉措,降低了內部交易成本,精簡了業務流程,防范了潛在風險,大幅提升了企業治理效能。在個體層面,配套推進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機制改革,讓職工有希望、有奔頭,讓有為者有實惠、有甜頭。一是細化實化容錯糾錯機制,研究制定13條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容錯清單,加強對擔當作為干部職工的激勵保護,以正確激勵導向釋放創業激情。二是改革科技創新管理方式,打破創新領域的“大鍋飯”,防止平均主義傾向,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上。三是拓深高技能人才發展空間,專題研究解決技能人才發展“天花板”瓶頸問題,首次將“精工帶頭人”聘任為首席技師,提升薪酬待遇的同時,賦予更大的資源配置權限,極大調動了技能人員崗位成長的積極性;打通技能與管理、技能與技術之間的發展通道,讓各類人才放心地在相應跑道上成長和切換。
(7)扎實開展學習型組織建設。持續改進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發揮中心組領學促學作用,帶頭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各級干部參加系統理論學習、專業化能力培訓,分級分類開展技術類、技能類、業務類培訓,舉辦煙機維修、物流技術等技能競賽,開發視頻課程,評選優秀內訓師,建立“帶頭人”“師帶徒”“結對子”等跟蹤培養模式,多渠道搭建學習平臺。
實施知識更新工程,組織高技能人才走進深圳華為、寧德時代、上海航天設備總廠等先進企業跨界學習,邀請行業頂尖技能專家定期授課,在交流中對標對表、發現不足、迎頭趕上。發揮9個“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新工作室”的傳承帶動作用,吸引更多青年員工潛心鉆研本領。
(8)建立員工學習成長賦能的新方式。試行“揭榜掛刷”制,持續激活人才創新活力。創立“聽濤”青年講壇并開展了4期活動,為全系統網信戰線青年員工提供展示舞臺。“青百”人才采取“線上+線下”雙擎培養模式,創新引進“得到”APP網絡課程,開展“青百說之時代先鋒”辯論賽,推進“青百”人才快速成長。人力資源部“每日晨讀”、信息中心“數字化轉型”專題讀書分享會、下屬公司“自發光青年論壇”等新方式助力員工提升素養。
(9)傳播好聲音,擴大朋友圈。打造生態體驗式工業旅游平臺,讓精英零售客戶和忠實消費者在現場互動體驗中為品牌賦能。以零售客戶為主體,拍攝制作視頻《大國小店》,引起廣大零售客戶強烈共鳴,在人民網、學習強國等平臺深入宣傳。聯合福建省作家協會等組織,面向全國作家和文學愛好者,舉辦“紅土情·藍海夢”主題征文活動,擴大“文學青年”朋友圈。
加快推動媒體融合,構建“一體兩翼”的媒體融合發展模式,創新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不斷提升全省系統新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積極與央媒合作,講好福建中煙故事,傳播煙草行業好聲音。
總之,提升企業軟實力是一項關乎長遠的復雜系統工程,是相對于特定的企業發展戰略任務和目標而言的,要堅持對內凝聚人心與對外塑造形象相結合,在體系建設、運作機制和評價體系三方面共同作用,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久久為功。
相關鏈接
企業軟實力是相對硬實力而言的非物化要素。硬實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是衡量企業做大做強的客觀標準,例如:企業設施、資本、人員、經濟規模等。而軟實力是整合和使用硬實力的能力,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要素,是最終實現企業運營效能最大化的關鍵能力。
提升企業:
第一,通過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提升企業的知名度來長期營造企業的文化影響力,從而提升企業軟實力。
第二,通過良好的公共活動以及穩定的公共關系來提升企業的公共關系力,從而提升企業軟實力。
第三,通過人崗匹配、提升設備先進性、提升知識共享度等來營造企業的資源整合力,從而提升企業軟實力。
第四,通過美譽度的打造來提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從而提升企業軟實力。
企業軟實力系統一經推出,便得到了蒙牛、東軟、伊利、中糧、新希望、奧康等知名企業的認可,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客戶。為了進一步完善企業軟實力體系,從而創造更多的成功案例,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三不”標準精選優質客戶:不與無法成為細分市場第一品牌的企業合作;不與沒有學習成長力的企業家合作;不與缺乏變革精神的管理團隊合作,以控制發展速度和規模,并為客戶提供長期、優質的軟實力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