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光,張羅琦,黃 淮
(廣西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當前,我國高校正面臨著碩士研究生較大規模擴招和在讀規模擴大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之間的矛盾。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該通知從“切實落實質量保證主體責任”“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要求,嚴格執行培養制度”“切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幾個方面,強調了要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1]。近些年來,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逐漸擴大,2020年碩士研究生擴招比例超過20%[2]。教育部于2021年5月13日召開新聞通氣會,宣布2022年碩士研究生再次擴招[3]。碩士研究生較大規模擴招及在讀規模擴大的現狀,給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挑戰。如何應對此挑戰呢?我們認為:近年來已開始受到學界重視的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研究需要進一步推進。對于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亟待全面提升的西部高校來說,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研究顯得更為迫切。
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是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進行人才合作培養的一項重要制度。近年來,學者們已開始重視此方面的研究。他們深刻認識到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存在的問題制約著導師組效能及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并就如何解決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薛憲方和姚春序通過對浙江部分高校的經濟學院、管理學院進行調研發現,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存在如下問題:沒有統一模式;各導師參與實施導師組制的動力較弱;導師組普遍缺乏明確的定位與職責分配;因科研成果的界定與歸屬不明確而產生沖突。針對以上問題,他們從高校導師組的搭建、成員構成、工作制度、權限待遇以及考核機制等5個方面對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進行改革探討[4]。常琳以碩士研究生為調查對象,研究發現: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存在著組成方式單一、指導效果不佳、師生關系有待加強等問題,并從導師組的組成結構、團隊氛圍、評價和獎懲機制等方面探討如何促進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有效落實[5]。史靜、周立群、吳培軍等人認為:為了提高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應該從校內合作、校外聯合、校企合作三種途徑出發來優化構建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培養模式[6]。崔傳金、陳至坤、張瑞成認為: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建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科研平臺、群體結構和管理制度方面,并從樹立明確的目標、提供科研保障、建設團隊氛圍和完善結構等方面,探討了如何加強導師組制建設[7]。王學棉和趙旭光調查發現: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導師組虛化、導師組成員之間發生學術沖突及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等問題,主張通過導師組相關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導師組成員凝聚力的提升來解決所存在的問題[8]。
也有學者對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問題進行研究。陳煒和凌亞萍以廣西高校經管類研究生導師組團隊為調查對象,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導師組團隊建設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從個人情況、團隊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等4個方面,建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為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團隊建設提出優化策略[9]。黃淮以廣西高校文科學術碩士導師組群體行為對其效能的影響進行探究,從氛圍管理、決策管理、沖突管理、溝通管理、自省管理和規范管理等6個維度出發,對導師組效能的提升提出了管理創新的對策[10]。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已有的研究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出發和立論,對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比較精準的揭示,并就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頗具有說服力的對策建議。但是,從群體動力學理論的視角出發來對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優化的研究還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對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亟待全面提升的廣西高校而言,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來探討如何優化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顯得更為緊迫。
群體動力學理論(group dynamics theory)亦稱團體動力學理論,由著名美籍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創立。群體動力學將群體作為一種心理學上的有機整體,從整體出發,對群體行為或人的社會行為中的潛在動力,以及群體中存在的各種潛在動力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交互的作用進行探究[11]。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互關系及其對群體所產生的影響,構成了群體動力。群體動力學理論認為群體具有三大動力,即凝聚力、驅動力、約束力。它們交互作用形成一種動力系統,作用于群體,不僅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而且決定群體的發展方向。該理論將群體動力作為群體高質量、高效率工作的基礎與條件,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群體中各種動力的交互作用使得群體較之于個體,具有更獨特的效能與更大的優勢,群體合作開展工作比分散的個人單獨開展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研究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優化具有適切性,不僅為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而且也對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高效運行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群體動力學理論強調不同個體通過群體內部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交互關系及向心力,為實現群體所共享的目標而共同努力。這能為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群體的科學管理提供理論指導。
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是正式的組織群體,只有圍繞導師組人才培養目標,并通過對成員進行科學管理,促使成員之間良性相互作用,才能產生不斷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群體高效能。因此,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建設與運行要有利于導師組人才培養目標的樹立和實現。在基于碩士研究生導師組人才培養目標管理作用下,指導和實現導師組成員保持價值取向與行動的一致性,促進成員個體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產生責任性行為,并促使導師組成員們彼此間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形成導師組群體高效能,實現對碩士研究生高質量合作培養。
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是一種知識型成員群體,其最重要的顯在的資源就是成員的知識和能力,成員知識整合與知識共享能夠實現導師組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從而促進導師組的高質量、高效率運行。在群體動力學理論視域下,群體性資源可以分為顯在的差異性資源和潛在的生成性資源[12]。對于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來說,顯在的差異性資源是指其成員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知識和能力優勢。潛在的生成性資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為導師兩兩之間或少數人之間的人才培養交流溝通,生成為少數人分享的新知識;另一種是指導師組全體成員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尊重差異,并在緊密聯系和良性互動中,發生思想碰撞,實現知識和智力的整合與重組,生成為導師組全體成員共享的新知識。不言而喻,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建設最高追求就是要促使后一種生成性資源的產生。
在群體動力學理論指導下,我們應該把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看作一種將導師組成員知識和能力放大的機制,充分發揮導師組的集體力量,實現群體協作效應;也即集眾人之長,彰顯群體的知識優勢和能力優勢,實現群體知識力量和合作人才培養力量大于分散的導師力量之和的效果[13]。只有如此,才有利于碩士研究生導師組集體智慧的最大化利用,并使得每個導師成員吸取導師組的集體智慧,來助力碩士研究生深度培養。通過導師組成員的良性互動將每個成員零散的知識整合成群體的集合知識,實現成員的知識整合與知識共享,促進為導師組全體成員共享的生成性資源的產生。否則,導師組成員“各自為政、散兵游勇”,導師組顯在的差異性資源則因不能在生成性資源的產生中發揮作用而出現被浪費的現象。
群體動力學理論對激發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成員的工作動力具有指導性,為導師組制的有效實施提供有力支持。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群體內部要素的交互作用,是采用從個體到整體層層遞進的方式,為導師組制的實施提供力量源泉。因此,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最終的實施效果受到其成員個體行為動力的激發狀況的影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具有非知識型團隊所不具有的特征:成員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在工作過程中強調自我引導;群體本身也具有自主性,受規則硬性限制的范圍相對較小,自由活動的空間相對較大。由于知識型成員及其群體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因此要想實現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高效實施,對導師組成員動力的激發便不能僅僅依靠規章制度的硬性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提高導師個體自主性,實現成員的自我激勵,從而充分調動各位成員參與人才合作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我們可以看出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設計是為了建設和建成高效能的導師組群體。該群體能充分發揮不同導師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能整合現存的具有差異性的導師資源,生成為導師組群體成員共享的新的資源。具有綜合優勢的高效能導師組的全體碩士研究生們能受惠于各具不同知識和能力優勢的導師們的教育和指導,使研究生們的學術研究水平、專業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得到不斷提高,從而使得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不斷全面提升。
通過揭示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基本困境所在,并進行主要原因分析,我們發現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進行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研究,具有必要性。在本部分研究中,我們除了主要運用觀察法獲取描述性資料以外,也輔助于運用問卷調查法獲取必要的數據資料。問卷調查以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成員為主要對象,對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實施的有關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725份,其中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導師525份,文科碩士研究生導師200份。
1.導師組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化現象
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實施效果,歸根到底要以是否建成具有群體動力和高效能的導師組群體為標準。但是,我們從研究中發現,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化現象。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課程教學交流活動少。最集中反映導師們人才合作培養的工作是導師們開設和主講服務于導師組全體研究生的課程。但是,關于課程及其體系如何科學合理設置,導師組并不都舉行較長時間嚴肅認真的討論;關于每門課程如何上好,課程體系如何更好實施,無論是導師個體之間非正式的交流,還是導師組正式集體的討論和交流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未做到導師個體和導師組集體的較好結合。據調查,就大多數成員參與的本導師組集體活動的頻次而言,文科導師組大多保持在每學期1-2次;理科導師組大多保持在每月1-2次。不可否認,正式課程教學、論文開題和論文預答辯及其他不常見的情況,導師組的全體研究生們能受到導師組其他導師指導和幫助。但是,除這些情況之外,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一般都是在自己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碩士研究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學術難題時,大多也只會求助于自己的導師,而不大可能去向導師組的其他導師尋求幫助。從當前比較常見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文科碩士研究生導師組,還是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導師組成員大多選擇“孤軍奮戰、單打獨斗”。不難看出,無論是導師指導自己名下的研究生,還是給導師組全體研究生開設和主講課程,導師們的人才培養工作基本上是相互分離的;導師組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整體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各自為政、散兵游勇”的狀態。這種狀況弱化了導師們的人才合作培養工作的集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在回答是否非常愿意與導師組同事彼此之間溝通與交流,并進行人才合作培養的問卷項中,持肯定觀點的理工科導師的比例是26.48%;文科導師的比例為21.98%。
綜上可以看出廣西高校導師組虛化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要想促進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有效實施以及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就必須有效解決導師組不同程度虛化的問題。
2.導師組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全面提升
高校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可以由兩個方面來體現,即由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來衡量的學位質量及人文精神的培育質量。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檢驗高校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主要標準。通過對廣西高校文科、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質量和人文精神兩方面的狀況進行調查,我們發現:處于優秀水平的畢業碩士研究生占比仍然比較低。在學位質量方面,認為自己所在導師組培養的畢業碩士研究生每屆有1人可評為優秀的,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導師比例為20%;文科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比例僅為12.09%。在人文精神方面,認為自己所在導師組培養的畢業碩士研究生每屆有1人可以評為優秀的,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導師比例為21.71%;文科碩士研究生導師比例僅為14.29%。由此可見,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還有很大空間,實現廣西高校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1.導師組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制定能夠引導導師組成員的工作方向。對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認為導師組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師組成員,理工科比例是33.14%,文科比例為38.46%。由此可見,導師組人才培養目標并不明確。培養目標的不明確會阻礙導師組內部成員有效互動協作,導致成員力量發散,無法形成合力,從而影響導師組成員參與人才合作培養工作的積極性。而且,在當前強調導師個人科研及其成果的背景下,導師們高度重視個人科研項目的完成與成果的發表,他們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而對具有滯后效應的人才合作培養工作就難以有更多的投入。不僅如此,導師們還往往通過對自己名下碩士研究生布置相應的科研任務,來促進導師自身科研任務的完成。因此,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難以得到系統的培養,心理健康、人際交往以及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也難以得到足夠重視,進而影響碩士研究生的全面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2.導師組管理制度不完善
導師組管理制度的清晰、完善程度將會直接影響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管理及導師組制實施的有效性。
第一,導師組成員遴選制度不完善。無論是理工科還是文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沒能很好地進行和實現年齡、職稱、專業、特長等方面的優化組合,通過各個成員的特長融合來實現優勢互補,實現結構合理的高效能導師組群體的組建。
第二,考核與激勵機制不完善。廣西高校對導師的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工作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對導師個人的課題項目與學術成果方面,而對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過程及其成效還未提高到應有的重視高度。在導師個人科研項目及其成果至上理念支配下,導師組人才合作培養工作的內容難以納入激勵體系當中,導師參與人才合作培養工作的動機和積極性缺乏正式制度的激發和支持。
第三,沒有形成合理的退出機制。由于廣西高校導師組成員遴選標準、考核與激勵機制的不完善,導師往往會放松對自身的要求,難以為促進導師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努力提升個人的能力并積極履行人才合作培養的工作職責。導師組的組成存在著“只進不出”問題,既不能實現對導師組成員進出的動態化管理,也不能對導師個人參與人才合作培養工作進行真實評價,無法形成合理有效的導師成員退出機制。
3.導師組缺乏群體文化氛圍
導師組群體文化氛圍的缺乏使得導師組群體凝聚力不強。群體凝聚力能夠體現出成員對其所處群體的認同程度、歸屬程度和滿意程度。在導師組的管理與運行過程中,成員凝聚力越高,則各成員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充分發揮個體優勢、實現協同效應,為激發和生成導師組寶貴的生成性資源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實際運行中,諸如導師組內部任務分派與利益分配不公平之類的問題,不可避免地導致導師組成員之間關系緊張乃至人際沖突,并對導師組正常的群體文化氛圍帶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群體文化氛圍的缺失使得導師組成員之間在情感以及行動上的一致性不高,互動交流的頻率降低,阻礙了導師組內信息和知識的交流,影響群體內部知識的整合與共享,造成寶貴的潛在的生成性資源被浪費,導致碩士研究生導師組不同程度虛化及導師組制形式化,從而影響導師組制的實施效果。
通過對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基本困境和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與群體動力學理論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對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優化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優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建設和建成有助于不斷全面提升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高效能的導師組群體。根據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的群體動力學理論所強調的群體動力“三力”:驅動力、約束力、凝聚力,我們建構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優化路徑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群體動力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優化路徑模型
把群體動力學理論同我國學者李德昌創立的勢科學與信息動力學理論加以聯系,可以發現圖1模型強化和張揚“三力”有利于建設和建成高效能的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群體。李德昌創立的勢科學與信息動力學理論的經典公式是:勢=差別×聯系。勢科學與信息動力學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個系統中,圍繞恒等元(單位元),系統要素差別越大,聯系越緊,直至形成一對對相反相成、相輔相成或功能互補的強對稱群,此時系統的勢就最大,其功能就最強,系統本身發展就最好。把群體動力學理論同勢科學與信息動力學理論進行結合,我們構建高效能導師組群體動力機制模型,如圖2[14]160。在該圖中,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動力系統要素主要由限制與自由,凝聚與激勵兩對范疇構成,這兩對范疇相反相成、相輔相成又功能互補,圍繞導師組高效能這個恒等元(單位元)緊密聯系,又強相互作用,形成兩對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動力要素強對稱群,從而產生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群體最大強勢,并最大可能地促進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的高效能運行。以高效能為恒等元的四維對稱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動力泛群即為高效能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群體動力機制。
圖2 以高效能為恒等元的四維對稱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動力泛群
在圖2中,激勵是為了強化驅動力,限制是為了硬化約束力,凝聚是為了增強向心力(凝聚力)。又根據勢科學與信息動力學的第一定律“差別促進聯系,聯系擴大差別”[14]15,加大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成員在人才合作培養中緊密聯系與互動,不但能使導師個體的差異性優勢和作用突現出來,使得導師個人獲得和增加成就感、歸屬感和滿意感,而且能促使為全體導師共享的導師組寶貴的潛在的生成性資源產生出來成為可能。考慮到當前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成員有相當大的自由度,我們主要從強化和張揚凝聚力、驅動力和約束力來簡要論述廣西高校導師組制優化的路徑。
1.民主參與培養目標和計劃的制定,為群體“三力”形成和增強奠定基礎
群體動力學理論強調,群體目標是群體發展及其成員努力的根本方向,也是促進群體發展的驅動力,同時還影響著組織成員行動的內在動力[15]。當群體目標明確時,通過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群體就會產生同向力合成,群體成員的協同作用力將會朝向預定的群體目標,群體也因此獲得個體分散力量簡單相加所不可比擬的力量。群體成員以共同目標為導向,通過目標的一致性促進群體驅動力、凝聚力和約束力的產生,從而深刻影響個體參與集體活動的行為選擇,減少群體內耗。
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人才培養長短期目標與計劃的制定,在內容上要遵循基于社會需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在組織管理上要實行導師組成員人人民主參與的原則。人才培養長期目標與計劃的制定,要以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為導向和參考;人才培養短期目標與計劃的制定,應該主要根據研究生的學習基礎、特長及職業規劃,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的內容不僅包括研究生對專業知識和通識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還包括學生優秀思想道德品質、責任感和使命感、團隊合作之人文精神培育的要求。在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制定的組織管理上,以形成科學合理的導師組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體系為目的,必須開展導師組成員人人參與、群策群力的研討,采取線上線下、正式非正式的多種有效互動形式。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制定和形成的導師組成員人人民主參與,其本身就是導師組群體凝聚力形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增加成員對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的認同度,更有利于其成員對導師組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形成,并為導師組群體驅動力和約束力的形成和增強奠定良好基礎。
2.加強導師組管理制度建設,生成和增強導師組群體驅動力、約束力
群體制度規范是群體發展的重要保障。群體動力學理論要求群體必須有完善的制度體系[16]。通過完善的制度規范建設,對導師組成員的行為進行激勵和約束,實現導師組的科學管理和可持續性發展[17]。
導師組重要管理制度建設包括積極激勵與約束兩大方面,其重點在于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導師組人才合作培養工作評價考核機制,以樹立導師成員對導師組群體責任感為主線和取向。
第一,加大積極激勵建設,產生和增強導師組群體驅動力。導師組群體驅動力離不開對其成員動力的激發。對導師組成員在人才合作培養工作中責任心強、能力突出、工作努力及貢獻顯著的成員,要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激勵。積極激勵要以達到真正激發成員產生動力效果為原則。學校或二級學院(系)可制定導師激勵規則,設立全校層次或二級學院(系)層次優秀導師獎。優秀導師評選不僅要看導師對自己名下研究生的指導情況及其效果,更要注重其參與導師組人才合作培養的情況及其貢獻。優秀導師評選結果要在導師年度考核、職稱晉升等涉及導師切身利益的評價評定中占有相當大的權重。
第二,進行對導師組成員有硬性約束力的機制建設。把導師組成員崗位勝任能力、人才合作培養工作投入及其成效狀況,同導師任職資格和招生資格相掛鉤。對這方面考核成績不理想的導師組成員,對其任職資格或招生資格加以限制;對于較長時間不達標,情況嚴重的導師組成員,可以啟動退出機制,取消其導師任職資格或招生資格。通過這種硬性機制建設,以產生對導師組成員的硬約束力。就目前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而言,建設和建立具有硬約束力的機制就是要改變較長期以來導師組成員“孤軍奮戰、單打獨斗”的習慣行為,改變導師組人才培養工作“各自為政、散兵游勇”的狀況。
3.加強導師組群體文化建設,建立和增強群體凝聚力
倡導互動、協作、共享、共贏的導師組群體文化,增強個體對群體的情感聯結度,強化群體意識,增強群體凝聚力。
第一,把控好導師組成員入口關,奠定導師組凝聚力的心理基礎。導師組成員的遴選要有利于增加和豐富導師組顯在的差異性資源,導師組的組建要較好地實現成員年齡、職稱、專業、特長等方面的優化組合,以形成知識和能力各具優勢又功能互補,結構合理、高效能的導師組群體。這種導師組群體易使其成員建立和增加對其的認同感、歸屬感,導師組成員對導師組的認同感、歸屬感能為導師組群體凝聚力的建立和增強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第二,加強導師組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營造良好的群體氛圍。導師組和諧融洽的氛圍對成員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通過舉辦線下的休閑娛樂活動,打破成員之間的自我防御性壁壘,促進成員間感情的建立和逐步加深,增強導師組群體的活力與凝聚力。
第三,有效解決導師組成員間的沖突與矛盾。導師組的負責人在解決成員沖突時,要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促使沖突雙方在輕松平靜的氛圍中進行理性溝通,并鼓勵采取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為努力減少因利益分配不公、權責劃分不合理等造成的分歧與沖突,導師組負責人應召開討論會,充分聽取導師組成員的意見和建議。
第四,完善導師組溝通機制。導師組成員之間溝通交流順暢與否,將會影響到成員對知識貢獻、分享和獲取的態度,繼而影響到整個導師組的知識和效能水平與工作成效。導師組成員間的溝通交流是合作培養研究生人才的必要條件,成員的交互性越強,群體的凝聚力也越強。溝通機制的完善可以為導師組成員間的互動合作提供支持,有效增加導師組成員的溝通意愿與溝通頻率,增強協同效應。為此,應該建立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交往平臺。正式的交流交往平臺主要包括學術研討會、學術沙龍等。非正式的交流平臺主要是建立線上導師組群,為防止交流平臺虛化,應該配備好群負責人,維護好線上導師組群的良性運作。
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建設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高校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全面提升是導師組制運行的“現實落地”。本研究將群體動力學理論與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優化相結合,即通過建立和增強導師組的驅動力、約束力和凝聚力為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組制的優化提出具體且有效的路徑,促使導師組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協調合作,以建設和建成高效能的導師組群體,切實保障廣西高校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