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筆者終于把用了近5年的iPhone 7換成了iPhone 13 pro。新機到手后我對它也沒什么新鮮感,把舊手機的數據導入后,就把它當作一個日常工具使用了,在我看來這兩代手機并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我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典型的低欲望消費者畫像,也不想把商品當作自己的態度象征。但是,我有一位朋友,經常會曬自己買到了某款耐克的鞋,價格大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是常有的事,我作為一個外行表示不理解。
這是兩種消費觀念,前者我稱為低欲望消費,后者稱為情價比消費。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如今這兩種消費方式廣泛存在于中國,它們就像兩個平行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互不打擾,形成二元化消費結構。
之所以認為低欲望消費是情價比消費的下一階段,是因為在這時候,消費者已經不再也不需要以物化的商品來體現自己的獨特性了。
這一時期的消費典型特點是,消費者對于物質的需求降低,和對于精神的需求提高。
有人說,新消費開始從興起走向“過熱”,重演O2O、共享經濟時代的故事——各種刷量操作被擺到陽光下,加上部分品牌銷量下滑的數據佐證,新消費一時被貼上“泡沫”甚至“割韭菜”標簽。
這引起了新一輪爭論。看好新消費的投資人、FA對外界唱衰聲頗有微詞,創業者和平臺也開始發聲為新消費正名。
獵奇和爭議模糊了一些重要話題:行業現狀和輿論觀感是否存在偏差?局內人從“過熱”中得到了哪些經驗?流量紅利淡去后,作為“未來5~10年最具確定性的機會”,新消費新的增長和風險將來自哪里?
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平臺內部人士,大家能明顯感覺到“常識”的回歸:消費者口袋里的錢也是有限的,你最后選的就是那一兩件產品。而現在的問題是供給過剩,大部分新品牌的可替代性太強了。
這些邏輯淺顯易懂。但在此前行業情緒高漲的時候,常識往往要讓位給各種概念和話術,項目仿佛只要跟“國潮”“Z世代”“功能性”扯上關系,就能搭上增長快車。
而一些莫名其妙的產品就此出現:一個休閑零食。口味獵奇,生產商恨不得縫合起所有創投圈熱炒的概念。結局卻是產品變成賣不出去的庫存,還讓新消費在嘲諷中被加速污名化。
行業回歸理性是必然趨勢,不健康的增長已不再被看好。
愛因斯坦說過,“你無法在問題發生的層面解決問題本身”。作為一條長坡厚雪的長青賽道,消費的未來無疑也要向更高的維度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