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梅
摘要:生物作為初中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其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到豐富的生物世界中,感受生命現象的發展規律,進而促進學生生物核心素養與生物學科知識的提升。在實驗探究教學中,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思維深入了解生物學現象與知識,促進思維能力法發展,實現各項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針對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進行了深入分析,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參與,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實驗情境,使其在參與中能夠獲得各項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初中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教師要注重奠定學生的能力基礎,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助力。
一、構建實驗探究情境,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在核心素養指引下,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實驗探究情境,讓學生在參與中切實感知生物現象,實現動手能力與實驗能力的提升。生物知識是通過學者們通過大量實驗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學習與實驗實踐相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生物探究興趣。對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入實驗情境,帶領學生以實際操作來驗證自然現象,進而促使其探究能力與興趣的提升。
例如在“開啟生物科學之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認知生物實驗的各類器械,引導學生通過顯微鏡視角認識生物的世界,借助顯微鏡觀察生物的各種事物。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重點是帶領學生認識各類生物實驗器材,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顯微鏡,帶領學生走進科學探究的世界。在實際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順序,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情境,為學生發布教學卡片,卡片中帶有生物實驗相關的棲居,通過卡片游戲檢驗學生對實驗器材的了解程度。游戲完畢后,教師再組織學生接觸器材,引導學生闡釋解釋各類器材的用處,并進行初步組合,深入探究各個器材在實驗過程中的作用。學生通過利用載玻片、玻璃棒等器材,進行了簡單的顯微鏡觀察實驗,通過動手操作了解到了各個結構所起到的作用。對初中生物而言,其實驗活動中存在大量趣味現象,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生物知識,進而促使其進一步完善自身認知結構。
二、豐富課程教學手段,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傳統實驗教學大多以教師演示為主,學生只能遠距離觀看,不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禁錮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對此教師要注重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改革,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實驗過程,全身心投入到特定實驗情境中。對學生來說,只有建立學習主動性,才能有效提升學習效率。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吸引學生的參與,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機會,助力學生思維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應用于教學課堂中,教師便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生物實驗教學。例如在“合理膳食 平衡營養”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介紹有關食物的相關知識,從食物的產生再到人體的吸收消化等,讓學生建立對食物的正確認識。當學生基本了解食物及其營養成分相關知識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入實驗環境,此時學生已經建立其對實驗過程充分的好奇心。在實驗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準備相應的器材,包括淀粉溶液、雞蛋等。先以演示方式為學生展示實驗現象,而后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演練,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食物的產生過程,進而建立其科學的飲食觀念。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以相關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實際演練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課程知識,進而實現教學效果提升的目的。
三、健全實驗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生物科學意識
初中生物是學生進入生物世界的重要起始階段,教師要善于應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生物科學意識,讓學生建立對生物學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各項能力發展。例如在“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學中,教師在實驗之前與過程中要強調學生注重保護實驗器具與觀察對象,避免大動作損壞觀察對象與器材,確保整個實驗過程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在觀察現象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相交流與分享,充分表達自己的生物觀點,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探究習慣。就生物學而言,初中階段的教學是學生進入生物學領域的關鍵時期,此階段不僅能夠奠定學生科學的實驗操作一是,以規范行為約束自己的實驗操作,同時還可以為其終身探究奠定基礎,促使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的信念。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創新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通過探究性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課程理解,建立對生物學知識更加全面與科學的認知,促使學生自身認知結構的完善。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手段的創新,只有激發初中生的內在動力,才能有效提升課程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平.立足學科素養教育創新生物實驗教學——淺析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1(A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