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嚴峻的市場環境和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我國工廠化可持續建筑企業能否提供質量高、工期短、能耗低的建筑產品,成為取勝的關鍵。文章結合典型案例論述工廠化可持續建筑的地方標準建設、精益管理、現場物料管理及信息技術管理的一些要點,對確保安全高效生產、建立有效的管理與營運機制及提高工廠化可持續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工廠化;可持續建筑;企業現狀;管理建議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騰飛與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生活品質和建筑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宜居環境,還要考慮安全、節能、環保和長久發展,在此背景下可持續建筑應運而生。
可持續建筑屬于綠色建筑范疇,具有優良的抗震性能。易拆卸回收和高再生利用率則是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符合當前國家“建筑綠色行動”要求。可持續建筑項目建成后也必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同時帶動建筑周邊產業發展。
二、可持續建筑企業發展現狀及常見問題
(一)國內外發展現狀
建筑業工廠化思想最早起源于歐洲,即通過建筑產品模塊化實現大工業生產。繼歐洲各國之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工廠化建筑發展迅速。在我國,繼萬科、中建系統等試水建筑業工廠化之后,A企業經過4年零3個月的技術開發和市場實踐,找到一條高效的可持續建筑模塊化生產路線。
A企業研發的“工廠化可持續建筑”,采用新型鋼框架——斜撐結構體系和完全裝配式安裝。產品優勢是9度抗震、5倍節能、室內20倍空氣凈化、可循環建材、無醛鉛輻石棉建材、無揚塵污水垃圾施工,技術核心是全鋼結構模塊化建造。
可持續建筑工廠化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步伐,實現工廠化方便建筑企業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如鋼框式結構中的主板固化了多個品種,每個品種就如同一道菜,只需寫個菜譜(總圖)就可完成一棟樓的設計。
(二)面臨的常見問題
隨著國內可持續建筑市場的快速發展,高端的建造項目對工廠化企業的管理要求也越來越高。盡管目前企業面對不同標準體系及項目設計要求,但站在企業管理及過程控制的角度,可持續建筑結構產品企業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對技術標準及管理提升等現代企業要素持續改進,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要求。
1.相關規程、規范與標準亟待完善
可持續建筑企業普遍存在缺少產品標準的情況,產品本質是鋼結構,我國鋼結構工程建造技術雖領先于世界,但其設計水平尚需提高。尤其是在預制件制作、運輸、現場安裝的各個環節,有關安裝技術規程、施工驗收規范、構造及部件標準等還不夠成熟,從決策設計到施工建造全過程的一整套綜合性技術規程仍需完善。
2.勞動力缺口大,用工成本高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年輕勞動力減少已是大趨勢,勞動力缺口將成為長期困擾企業尤其是建筑企業的“心頭病”。勞動力人口減少所導致的不僅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還可能影響到技術創新和提高,建筑企業必然進入用工高成本時代。
3.倉儲物資總量過大,生產領用時間長
可持續建筑工廠化制作的另一特點是原材料眾多,如保溫隔熱材料、防腐材料、防火材料、焊接材料、建筑材料、室內裝飾裝修材料等。因此,企業一般都設有物料倉庫,各車間及外協加工廠從此處領取物料。由于庫存量過大,且出庫領用時需要辦理打單等手續,占用了大量時間,嚴重時還會造成二次搬運,甚至物料破損。
4.生產周期長,數據龐大,無法實時監控
可持續建筑一大特點是90%工程量是在工廠制作完成,包括外墻、玻璃窗,甚至是LED燈等設施。可持續建筑企業因為生產周期長、生產難以標準化,往往邊設計邊制作邊技改。同時,基礎數據的統計、計算、分析、匯總及共享工作量大,生產組織存在大量數據不一致,加工過程無法實時監控。
三、可持續建筑企業管理改進舉措
(一)推動標準體系制定
工廠化可持續建筑的全面推廣需要規范的市場體制、統一標準作為基礎保證。加快制定標準體系,助力可持續建筑產品獲得市場準入、拓寬市場空間。
據悉,全國多地已著手展開裝配式鋼結構技術規程的編制,多省印發創建綠色建筑行動、綠色建造試點實施方案。建議地方政府結合當地企業生產實際,研究和出臺有關地方標準,盡快組織制定產品和相關技術規程,并積極向國家申報,盡早推動可持續建筑結構產品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
(二)全面實施精益管理
可持續建筑企業精益管理涉及質量、成本、進度、環保、安全等各層面的實時追蹤和控制,并能聯動現場物料管理與信息技術管理,對確保安全高效生產、提高安裝施工技術水平、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精益管理推行初期不宜將大量的工具、方法同時運用,應有所側重。
1.依托提案改善,加強基層工作
促進企業效益提高、降低成本的一切活動都是改善,而改善的基礎在基層。建議由企業設立專職精益推進小組,深入到各部門及制作現場,并對每個崗位進行調研,確定具體的改善目標。
提案改善廣泛涉及設備、工藝、品質、管理、經費、材料、安全、效率、環境及其他共計十大類,并定期進行創新提案評審,對具有普遍性的改善成果進行推廣。如A企業通過兩年多的精益推進,生產現場井然有序,生產效率提高20%~25%,產值利潤率提高15%~18%。
2.對供應商實施JIT評鑒
JIT(Just In Time)和供應商兩者之間能否達成一種默契,作為可持續建筑企業能否引入JIT模式,以上兩個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重要的是怎樣把JIT作為一種管理技術應用于企業,尤其是對其供應商的管理則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遴選供應商不是只考慮其價格,首選是品質。過程控制和事前控制要求企業不只關注供應商產品的質量認證,還要重點關注有無保證其產品持續合格的系統和機制。還應考慮總體情況,如價格及市場地位,知名度是其加分項。
將能否運作JIT模式作為供應商選擇策略之一,最終對供應商實施JIT采購,以顯著降低倉儲庫存水平。JIT采購在建筑行業中的實施應用提高了建材采購質量與水平,有效降低企業建筑成本,與供應商形成“雙贏”效果。
3.推行多個崗位技能培訓
精益生產在于全員參與,這是體現精益管理成效的關鍵,應大力宣傳、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一線員工參與實踐。另外,針對用工高成本建立起長期的技術工人培養機制是企業應及早考慮的事情。為此,各班組要逐步建立起“一專多能”的培訓及考核機制。
通過多技能考核,不僅要求員工擅長一門技術或一個工種,還要將其培養成多面手以適應因均衡生產的頻繁調崗。這同樣也體現了精益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即重視人,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多崗位技能培訓的推行,將大大激發基層員工自我提升的積極性。
建立良好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機制,完善企業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開展“質量強企、標準先行”的標準化培訓,加快建筑、電氣、給排水及消防標準研制人員的培養,切實解決可持續建筑企業標準研制人才缺失的問題。
破解企業“用工荒”難題,適當提高多技能者收入,只有不斷提高從業者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效益。精益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降低成本則是企業必須正視的課題。
(三)推行現場物料管理
現場物料管理具體是指對用量大、通用性強、體積形狀適宜的物料進行管理,是基于可持續建筑企業為了緩解倉儲面臨的巨大物料壓力而采取的特殊策略,將部分物料適時、適質、適量直供車間及現場,以達到削減庫存水平的目的。現場物料管理的五步流程如圖1所示。
1.建立現場物料管理制度
現場物料管理制度是對現場存放物料的規范管理,是各項與物料有關作業規范的總集成,遵循采購、驗收、入庫、儲存、出庫這一既定的操作順序。但可持續建筑企業現場物料管理制度建立的出發點是要將庫存由“下游”轉移到“上游”,即將原本進倉儲的物料直接卸貨到車間,這是與以往物料管理的不同之處。
物料直發現場需要企業內部采購、財務、儲運、品管、制作、安裝等多個部門協作,通過制定直發現場管理流程使部門間的工作做到有機銜接;同時還涉及企業對供應商的約束,包括下達直發現場計劃、到貨預約、裝車送貨、現場清點、簽單收貨、物料擺放到位等。
需要編制的文件包括《直發現場物料表》《物資報檢單》《倉儲管理規定》《異常申報單》等,由保管員負責《送料情況登記表》的日常記錄,如來料有異常可在事后向供應商提出更換或經濟賠償。通過制度的有效執行,最終達到規范倉儲及現場物料的管理權限、節約倉儲面積、減少二次搬運、提高物料周轉率的目的。
統計表明,A企業通過推行準時、適量管理模式分散至車間的物料超過400種(規格),節省近6000m2倉儲空間,為精益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礎。
2.編制直發物料表及布局圖
為了使直發車間的物料種類、數量準確,需編制《直發物料表》及《車間物料布局圖》。《直發物料表》是對現場物料存放的具體描述,包括物料類別、名稱、存放地點、存放方式及最大存放量等,并規范收貨人員將物料卸貨至相應區域。直發物料選取原則如下:
(1)保存條件為常溫環境,沒有溫濕度管控要求;
(2)體積相對較大不易被人移動或取走;
(3)在不使用機械作業的情況下,人力能完成物料上貨架工作。
如果說《直發物料表》是對現場存放物料的選取,那么《車間物料布局圖》則決定了現場物料的具體流向。后者的準確繪制離不開對車間實地考察,還要主動與現場員工尤其是各車間主任溝通,以獲得其信任與支持。車間物料總體布局原則如下:
(1)利用已有規劃和基礎設施,盡量減少臨時建設設施;
(2)按工位就近原則,盡量減少各工種之間相互干擾和交叉,保持各工位間作業均衡、連續、有序;
(3)同類物料集中擺放,減少場內二次運輸。
3.加快推廣實施的步伐
為加快步伐推廣實施現場物料管理制度,還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如對存放現場的物料進行統一編碼,置備存放物料的配套貨架等。通過對各車間有關區域及通道刷油漆、貨架張貼標識牌等利用顏色進行區分和目視化管理,使物料存放狀態、品種、規格及數量了然于胸。
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為使物料直發執行到位,還要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制定供應商直接送料到工位的操作指引,規范物料供應程序、來料檢驗程序等。除此之外,現場人員還需加強巡查,保障物料現場存放和使用安全。
通過積極努力,A企業已成功地將管路件、燈具、線束、纖維水泥板、福樂斯、一體化內墻等6大部件的物料實行定質、定量、拉動式送貨到各車間工位。下一個目標將是盡可能壓縮原材料庫存,加強對上游供應商的采購及供應管理。
(四)應用信息技術管理
可持續建筑工廠化制作中要面對眾多外協加工廠,物料在采購、倉儲、轉運及加工過程中不僅數據量大,而且動態變化快。數以萬計的物料種類加上價格快速多變,以及對外協廠加工數據無法及時、準確地獲取和分析,使得管理提升和信息化都將成為空談。如何應用克服這些困難的信息技術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
1.ERP系統模塊改進
企業信息化建設通常有三種途徑可以選擇:一是請專業的信息技術公司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開發系統;二是利用企業自有技術開發專用系統;三是買入成品系統。企業可選擇其中一種模式或者是根據自身特點開發混合模式。
如何有效建立余料數據、充分利用逐步龐大的余料,建議對ERP系統模塊做如下改進:
(1)按采購員“過濾”下達采購訂單。通過過濾功能,分解發料量,每個采購員對自己所要采購的物料及數量做到一清二楚;
(2)外協加工廠采用限額領料。對于外協加工廠領出的物料及數量會自動生成虛擬“外協倉庫”,對超發余料做到有效管控;
(3)新增調撥業務模塊,方便外協加工廠相互之間實現物料調撥。
在ERP系統中逐步加入數據接口、成本核算、財務分析等模塊,從而有效監控采購計劃下達、供應商交貨履約及外協加工廠余料情況等。
2.BIM技術應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日漸成熟,為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變革的同時,也為可持續建筑的研發和施工建造帶來了技術支撐,并為推動可持續建筑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BIM技術又被表述為虛擬設計和施工(Virtu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其核心價值在于提供了一個項目基礎數據支撐平臺,而這種價值一方面解決了協同作業效率問題,改變了原有的單兵作戰方式;另一方面,借助BIM技術,提高了工程建設的預見性,最大程度還原管線敷設的真實場景,從而降低“錯、漏、碰、缺”發生概率。
3.培養信息化專業人才
作為成熟的可持續建筑結構產品企業需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負責內部信息化管理系統的設計、開發與系統維護。目前企業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上至首席信息官,下到基層操作人員。因此,應在企業內部發掘一批功底強勁的人員,實施嚴格培訓,使之達到專業水準,為系統的二次開發、實施和未來工作積累寶貴經驗。
四、結語
在建筑企業普遍招工難、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間日趨緊縮、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今天,努力發展可持續建筑已成為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嘗試“工廠化”的組織模式,學會精益管理、現場物料管理,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科學整合,通過各項管理數據,實現計劃、采購、制作、倉儲、財務等多部門信息共享與互通,進而提升可持續建筑結構產品企業的管理水平,使企業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牛禹潼.預制裝配式建筑在北方地區鄉村住宅應用可行性探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0.
[2]Mahendran S,Senthilkumar A,Jeyapaul R.Analysis of lean manufacturing in an automobile industry-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erprise Network Management,2018,9(2):129-142.
[3]易強.我國制造企業物流實行JIT運作的風險與對策[N].現代物流報,2010-2-26(C3).
[4]Aa A,Aa B,Aa B.Implement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System in a Large Construction Company in KSA - Science Direct[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9,164:463-470.
[5]孫崢.淺談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與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7(23):127-128.
(作者單位:湖南中冶長天節能環保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