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婷 包章麗 林芳芳 葉秋慧▲
1.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骨二科,福建寧德 352100;2.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急診科,福建寧德 352100;3.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康復醫學科,福建寧德 352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該病主要是由于椎間盤纖維環受損,髓核組織突出壓迫和刺激相應水平的一側或雙側坐骨神經所致,大多數患者會在彎腰用力或抬重物時發病,常表現為腰部疼痛、一側下肢疼痛或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學習工作[1]。臨床上針對該病主要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但是難以使患者得到充分的康復[2]。因此,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恢復效果是目前討論和關注的焦點[3]。本研究擬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別進行常規護理或快速康復護理,并觀察快速康復護理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Barthel 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分及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的影響,為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提供依據。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骨二科及急診科住院且接受保守治療的84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2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24 例;年齡23~58 歲,平均(42.67±9.64)歲;病程5 d~4年,平均(1.45±1.36)年;職業類型:工人20 例,農民15 例,其他7 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8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齡20~56 歲,平均(40.62±9.61)歲;病程6 d~4年,平均(1.58±1.43)年;職業類型:工人16 例,農民17 例,其他9 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5 例,大專及以上17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職業、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坐骨神經痛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①經MRI 檢查明確診斷者;②既往無脊椎手術史者;③主動配合治療者。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不平穩、有嚴重心腦腎等臟器疾病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嚴重認知障礙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臥床休息、神經根脫水、改善循環、營養神經、腰椎牽引、針灸中頻電刺激等的保守治療方法[5]。對照組患者遵醫囑對患者實施相應的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快速康復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療法。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病史往往較長且容易反復,給患者心理造成較大影響,且本研究采用針灸中頻電治療,患者常常出現害怕、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對患者實施合理的心理護理,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通過通俗的語言告知操作步驟、治療方法的效果、注意事項等,讓患者了解治療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能配合治療護理。②仰臥位腰椎功能訓練。待患者病情平穩、疼痛減輕后,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可施行五點支撐訓練法,以雙足、雙肘及頭為支撐點,用力使軀干及下肢離床,做脊椎和髖關節最大限度過伸訓練,維持10~15 s 后緩慢放下,此為1 組,15~20 組/次,4 次/d;四點支撐法,以雙肘關節、雙足跟為支撐點,用力使軀干及下肢離床,保持脊椎和髖關節過伸狀態,維持10~15 s 后緩慢放下,此為1 組,15~20 組/次,4 次/d。③直腿抬高訓練。患者仰臥位臥硬板床,雙下肢伸直并抬離床面,直至出現下肢的放射痛為止,保持5~10 s 后緩慢放下,雙下肢交替進行為1 組,10~15 組/次,5 次/d。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2 周后的VAS、MBI及ODI 評分。①VAS 評分: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 周后,VAS 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6]:用一條10 cm 的標尺,左邊標明0 分代表無痛,右邊標明10 分代表劇烈疼痛,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劇烈。②MBI 評分:包括大便、小便、修飾、用廁、進食、轉移、活動、穿衣、上下樓梯、洗澡共10 項,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7]。③ODI 評分:該量表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腰椎功能評價,總分為0~50 分,評分越高,功能障礙程度越重[8]。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后,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VAS: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2 周后t 值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2 42 5.40±1.90 5.69±1.72 0.973 0.336 2.86±2.02 1.40±0.80 5.051<0.001 12.782 18.484<0.001<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后,兩組患者的MBI 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觀察組患者的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B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BI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MBI:改良Barthel 指數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2 周后t 值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2 42 59.40±13.89 61.67±12.57 1.320 0.194 79.17±14.65 94.64±5.23 9.668<0.001 12.733 19.643<0.001<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后,兩組患者的ODI 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觀察組患者的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OD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ODI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ODI: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2 周后t 值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2 42 29.52±8.29 30.45±7.68 1.969 0.056 19.07±8.71 8.12±3.72 7.420<0.001 13.099 20.737<0.001<0.001
快速康復護理是一種以常規護理為基礎,更全面、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的護理方法,遵循“快速康復”“主動參與”“循序漸進”等原則[9]。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往往較長,患者反反復復經受疾病的困擾,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10]。在快速康復護理干預模式下,入院后及時給予心理疏導,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進展,從而配合治療[11]。同時,待病情平穩,疼痛減輕后應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訓練中,并進一步規范主管醫護人員的行為,將人為因素的影響降至最低,有效控制對疾病的護理治療[12]。
在臨床工作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在急性期,主要需要減輕疼痛、緩解神經根水腫;在恢復期,應加強腰椎核心肌肉的功能訓練,避免寒冷和劇烈的體力活動,并防止癥狀復發。保守治療中首選臥床休息,一般認為臥床休息可減輕人體脊椎的縱向應力負載,減少椎間盤承受的壓力,促進軟組織恢復,緩解肌肉痙攣和受壓迫神經根水腫,從而達到減輕疼痛、放射痛的目的[13]。其次是腰椎骨盆牽引,牽引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方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減輕椎間盤內壓力,修復損傷的纖維環及后縱韌帶,有效緩解突出的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14];②限制腰椎的活動,緩解肌筋膜、韌帶、神經根等軟組織水腫;③減輕椎后小關節的壓力,復位半脫位的小關節,減輕關節突對神經根的刺激,同時擴大椎間孔及神經根管入口,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所以,本研究中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臥床休息,腰椎牽引等保守治療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VAS、MBI、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周后,觀察組患者的VAS、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2 周后,觀察組患者的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黃現平[15]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快速康復護理在降低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及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均更有效果[1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快速康復護理通過耐心細致的心理引導,緩解了心理壓力,消除了顧慮,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臨床治療,從而降低疼痛程度。同時在住院期間,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配合仰臥位腰椎功能訓練(五點支撐訓練法、四點支撐訓練法等)及直腿抬高訓練,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變化及耐受性進行訓練量的合理調配,不但增加了腰背部及腘繩肌的肌力及協調性,有效減少了腰椎間盤后纖維環的張力及神經根的張力,而且改變了椎間盤內的壓力,使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前移,減輕了腰痛癥狀,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腰椎功能[17-20]。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護理及常規護理均能顯著降低腰椎疼痛、提高生活質量及改善腰椎功能,快速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具有更好的效果,具有較強的臨床推廣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