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覺
摘要:晉文教授的文藝評論和治學風格呈現了思想有深度、站位有高度和反應有速度的鮮明特征和追求。他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發出晉派文化的獨特聲音;能夠站在歷史的角度,挖掘晉派影視的豐富寶藏;同時,能夠站在現實的角度,參與農村扶貧攻堅實踐。由此看去,晉文的文藝評論既是學院派,又是晉研派,更是行動派。
關鍵詞:文藝評論 晉派文化 歷史與現實
一、站在時代的高度,發出晉派的聲音
這里的晉派,是指他以學院派的身份發聲,在影視評論界為山西人贏得聲名地位。從初出茅廬到文藝評論家,成為立足山西、影響全國的影視評論旗手之一。他的評論有如下特點值得總結。 (一)思想有深度薛晉文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從太原師范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學士,到南京師范大學電影學碩士、到中國傳媒大學的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理論基本功扎實,學養深厚,屬于學院派。讀他的文藝評論,我們可以看到他既具有傳統文藝基礎,又有西方哲學、美學的功底,還有影視傳媒先進的專業理論。讀他的作品不枯燥,而且血肉豐滿、經絡分明,高屋建瓴。文如其人,他的作品有棱有角,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從實際出發、從藝術價值出發,從問題導向出發。他能以作品為對象,就事不就人,做到了褒貶分明,睿智豁達。 (二)站位有高度薛晉文能夠站在時代前沿,用先進文藝思想,回答現實重大熱點問題。在《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一書中,他能自覺地站在文化強國戰略的高度研究影視藝術的創作與評論,研究影視藝術服務文化強國建設的傳承發展脈絡和普遍規律,提出“影以資政”“影以載道”“影以明德”“影以化人”和“影以親民”的學術主張。在“新啟蒙”文化活動中,闡明了影視藝術“為誰代言”“如何立言”的根本問題。
當然,能有這樣的頂層規劃和設計,也與他作為高校校長有關,那是一種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一種堅定的政治信念。
(三)反應有速度作為影視評論家,薛晉文對黨的文藝政策、學術界的理論動態以及新發行的影視作品等,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并對其進行科學而高效的評論。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權威刊物所做的一些政策性解讀,更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如對文代會精神、飛天獎、各類影視作品和文藝思潮等進行多次評論研究。由于影視作品的大眾化和時效性等特點,當一部影視作品公映后,要求評論者也必須及時高效地做出評論。從觀看作品到構思寫作再到發表出版,對于身兼數職的他,其強烈的責任感、創造力和付出的心血,只有作者自知。如2022年虎年春晚,他和團隊成員就在光明網迅速發表了《新技術賦能新創意,新創意承載新思想》的春晚短評,同時對年度大劇《人世間》進行評論,引起了央視官微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好評。
作為山西優秀的影視評論家,薛晉文的學術成果和地位日益獲得國家、社會和同行的認可。百篇論文、七部著作,國家暨省級課題十余項,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二等獎(理論類)、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評論類),“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政府獎,山西省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代表性獎項。
作為中組部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他還擔任太原師范學院主管科研、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兼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視聽藝委會副主任、國家一級學會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評論專委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審專家組成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節目質量評審專家組成員、山西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行政或學術職務。這些成就和成果,就是國家、社會和人民對他的最大肯定和最好證明。
二、站在歷史的角度,挖掘晉派藝術寶藏
與此同時,薛晉文開始把研究重點轉向山西影視劇,我把他稱“晉研派”。他的研究過程大致如下。在2009年,他在《中國電視》發表論文就率先提出了“晉派影視藝術”概念。2021年國家“萬人計劃”基金重點項目結項成果——《影視藝術與文化強國戰略》一書出版,是“晉研派”系列的前期準備,填補了國內該領域專題研究的空白。在這本著作里,他系統梳理了百年中國影視藝術發展與文化強國建設的關系史,并將其劃分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21世紀初期、新時代等五個階段,并對各階段進行了深入研究。資料翔實、觀點新穎、邏輯性強。而2022年《晉派影視藝術創作管窺》的出版,他把研究的視覺轉向家鄉故土,從概念界定,過程梳理,文化藝術美學特征總結,再到作者及作品的深入研究,比較完整、準確地把握了晉派電視劇整體輪廓、發展脈絡和典型作品的影響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作者、作品的選擇上,避熟就生,豐滿了晉派影視劇的整體景觀,填補了晉派影視藝術研究的空白。
該著作的貢獻主要在于提出了晉派影視的概念并梳理了發展過程,同時搜集整理研究了一些代表性人物的影視藝術創造經歷與標志性作品,從作者的意圖看,這是一個龐大研究工作的展開,后面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甄別工作。諸如,山西影視代表人物的甄選,山西影視元素與別的省份流派的比對,山西影視元素之間的對比,確定最能反映山西人社會生活的最特色文化元素,比照此特色元素,對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進行主次排序,確立領軍人物和標桿作品,同時與臨近省(如陜西省)影視劇作和代表人物比較,使其特色更鮮明,根據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山西影視劇概念的完善是不斷的精煉和趨于本真的過程。
隨著研究的深入,需要對晉派影視劇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問題,影視劇的共性與個性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隨著不斷深入探究,特征愈加簡單明了,就更加接近事物的本真。反映在基本概念上,內涵愈加精煉,外延愈加廣泛,就更接近對象的本質。從宣傳和接受的角度考慮,如果再用一個具象的形式表達,讀者就更好理解和接受。如“山藥蛋派”之類的名稱,既直觀生動,又個性鮮明。“山藥蛋派”的地里一定有山藥蛋,但山藥蛋不是“山藥蛋派”;而且別的地方的山藥蛋再好,也生不出我們的“山藥蛋派”。這大概是一個流派的確定與成功的過程。
三、站在現實的角度,參與農村扶貧攻堅
薛晉文是農民兒子,在貧困地區呂梁山區長大,他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深厚的感情。當他事業有成、專業精進的時候,自然不忘回歸社會與農村。事實上他的事業、專業始終與農村、農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當他帶著農民情懷、影視美好,再一次踏向農村,開始參與農村扶貧的時候,我把這個階段稱作當代學者的行動派。
我們不妨用成果來描述這一過程。2011年,一篇《“鄉村愛情”缺乏農民情感》在《人民日報》發表,向低俗文藝亮劍,在全國引發較大反響。2011年博士論文《中國農村題材電視劇研究》填補了國內農村劇專題研究的空白,部分研究成果被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先生親自做出批示。2017年《當代農村電影的創作與傳播研究》,屬于國家社科項目的結項成果,是對當代農村電影研究的深入和細化。2020年電影《大河向東流》在全國公映,屬于反映農村扶貧題材的農村電影,他作為編劇是直接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并獲多項國際、國內獎項,特別是入圍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脫貧攻堅主題單元,并在福建八閩大地和多所高校進行巡回展映。2021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面上項目——《鄉村振興視野下百年中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這是他圍繞農村題材影視劇研究獲批的第二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年,他在不脫離學校工作的情況下,兼職省直機關駐太原市婁煩縣扶貧大隊長,掛職婁煩縣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直接走向農村扶貧第一線。把文化扶貧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而且卓有成效,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說,薛晉文既是學院派,又是晉研派,更是行動派。他把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對農村的美好向往、對農業生態文明的追求寫在文藝作品里,落實在農村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中。我相信,這個“三位一體”的統一,必將使他的學術研究得天獨厚、更上層樓,也必將使他未來的事業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