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境界論視角下劉士聰散文翻譯探析

2022-05-15 12:15:00于夢媛王占斌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5期

于夢媛 王占斌

摘要:中國傳統譯論研究的回歸,使“境界”一詞在譯壇重煥新的生命活力,再續境界論翻譯的學術薪火。境界是文學翻譯的至高理想,更是散文翻譯的至臻追求。劉士聰譯筆下的散文,神韻與氣質兼備,意境與氛圍共存,充分再現了原作的藝術魅力。本文基于翻譯境界論視角,從譯者境界與譯作境界出發,對劉士聰散文翻譯進行探析,試闡明境界論對散文翻譯的啟示與意義,為后續散文譯者及其譯作帶來些許全新思考。

關鍵詞:境界論 散文翻譯 譯者境界 譯作境界

一、引言

金岳霖(1983)在《知識論》中將翻譯分為譯意和譯味兩種,譯意指的是“把字句底意念上的意義,用不同種的語言文字表示出來”,而譯味則是說“把句子所有的各種情感上的意味,用不同種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但金岳霖對翻譯的見地局限于知識論視角下,認為譯意與譯味難以兼顧,定有取舍,其思想明顯存在著二元對立的矛盾關系。陳大亮在《文學翻譯的境界:譯意、譯味、譯境》一書中繼承了金岳霖關于譯意、譯味、意境、境界等范疇的論證成果,但不同的是他跳出了知識論的邏輯思維領域,借助中國哲學美學的境界論來超越概念和命題的局限性。其把文學作品劃分為意義、意味與意境三個層次,對應文學翻譯的譯意、譯味和譯境三種境界,從而形成了文學翻譯的三重境界論(許鈞,2017)。站在前期研究成果的肩膀之上,陳大亮繼而又撰文提出了翻譯境界的專門理論,并界定了翻譯境界的術語,描寫了翻譯境界的內涵、性質與方法。理論的探索與升華為翻譯鑒賞、翻譯創作以及翻譯批評帶來了全新著眼點,既抽鮮枝,必吐嫩芽,走出學界以往研究范式,境界論視角下看劉士聰散文翻譯,我們又會有哪些不同既往的新發現呢?

二、翻譯境界論

《詩經》伊始,中國文學就帶著“境界”二字從遙遠的歷史深入走來,經朝歷代不斷生發出新的含義。《詩·大雅·江漢》中有云:“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此“疆”就是“境界”最初的母胎,指邊界、疆界之意,此意在《后漢書》卷四十九中也有言:“當更制其境界,使遠者不過二百里。”南宋文學家陸游在《懷昔》中詩:“老來境界全非昨,臥看縈簾一縷香。”這句尾聯點明了“境界”的第二層意思,即境況,情景。除此兩種含義之外,“境界”還指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亦特指詩、文、畫等意境。魏源在其《棧道雜詩》之七中日:“奧險半平淡,文章悟境界。”王國維也于《人間詞話》中談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白成高格,自有名句。”由此而見,無論是哪種立意,先賢對境界的探討一直未絕于筆,這其中當屬最后一種尤為熱烈。

中國哲學、美學、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等領域都講境界,且各者形成了獨特的理論旨趣和精神內涵。馮友蘭、牟宗三、方東美等立足中國傳統哲學關注人本、追求心性、崇尚修養等特點在現當代形成人生境界的論述(陳大亮,2021),王國維、劉若愚、宗白華等根植文藝美學強調詩性、偏重審美、推許韻味等特質形成藝術境界的論述,人生境界論與藝術境界論的發展成熟為翻譯境界論的出現提供了學術溫床。文學翻譯素來是一種藝術的運作,以貴美、精雅、有神、存味為上,翻譯就文學文本而言不是詞意在語言間的簡單轉換,而是意境在作品間的充分再現。縱觀浩浩譯學史,嚴復的“信達雅”、林語堂的“美學論”、朱光潛的“藝術論”、傅雷的“神似說”、錢鍾書的“化境論”、許淵沖的“三美論”以及劉士聰的“韻味說”等諸多譯論(喬田慧、申鸞鳴,2013),與其說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思想,不如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境界的不同程度的探討。然境界之花在譯壇雖繁但淺,流于泛泛,無專門之術語、理論或領域,有鑒于此,陳大亮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研究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翻譯境界論。

陳大亮( 2021)在《何謂翻譯境界論》一文中指出,翻譯境界是一個主客合一,具有多義性的概念,其由譯者境界與譯作境界構成。譯者是譯作的創造者,譯作是譯者心靈世界的投射與反映。從詮釋學的視角看,翻譯境界是源語文本視域、譯者視域、目標讀者視域幾度融合的結果。為此他主張以伽達默爾的“horizon”來譯“境界”,其經過細致研究發現“視域”概念具有時間性、歷史性、動態性、主體性、直觀性、超越性和融合性等特點,與“境界”在內涵與性質上極其相似,二者可相互理解與會通。翻譯境界的豐富內涵決定了其本身頗具多變性,一言以蔽之,翻譯境界是靈活的,譯者能力有強弱之分,譯作質量有優劣之別;翻譯境界是運動的,同人處不同時,同作藏不同味;翻譯境界是進化的,由低到高,由表及里。

除詳備闡明翻譯境界的內涵外,作者還于文中細細論說了翻譯境界之三性質。其一,翻譯主體的境界指向人的心靈世界,因而具有主體性。(陳大亮,2021)翻譯是一項以人為本的活動,譯者作為翻譯主體是此過程中最根本、最切要、最活躍的因素。譯者境界體現在其道德主體性和審美主體性兩方面,即譯者的品德修養與審美判斷力,譯者境界對譯作境界的影響是直接且徹底的。其二,翻譯境界的類型、水平、大小各異,因而具有層級性。(陳大亮,2021)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翻譯亦是如此。譯者身為特殊的讀者,其筆桿下的譯文自然風貌萬千。由于譯者的閱歷、學養、悟性不盡相同,其對原作的解讀、賞析、著筆也就各有千秋,翻譯境界因此表現出差異性和層級性。其三,翻譯境界是一種理想與追求,表現為由低級向高級的升華,因而具有超越性。(陳大亮,2021)正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學翻譯追求的正是這般精益求精的精神。翻譯境界隨著譯者時間的沉淀或學識的精進呈遞升趨勢,譯作超過原作,從形似到神似,復譯本超越前人譯本等皆是其超越性的體現。

三、境界論視角下劉士聰散文翻譯探析

翻譯境界既可以指譯者境界,又可以指譯作境界。譯者境界指的是譯者對翻譯的覺解程度、學養厚度、悟性大小與工夫高低;譯作境界指的是存在于翻譯作品里的精神內涵與審美特質,例如譯作蘊涵的意味、神韻、意境等美學特征。(陳大亮,2021)

(一)譯者境界

散文翻譯是一種包孕情感的文學再述,是作者獨白藝術的生動活現,是以譯者為中心的敘事建構。譯者境界是翻譯境界論的重要層面,也是其主體性的本質表現。馮驥才( 1997)在《趣說散文》一篇中談到,散文就是寫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寫下來的東西。不使勁,不刻意,不矯情,不營造,更無須“絞盡腦汁”。散文最終只是寫一點感覺、一點情境、一點滋味而已。當然這“一點”往往令人深切難忘,這“一點”也最展現譯者水準,窺見譯者功夫。

例1:我初次見司徒喬先生,是在半個世紀以前,記得約在一九二三年,我剛到北京的第二年,帶著我的那份鄉下人模樣和一份求知的欲望,和燕京大學的一些學生開始了交往。(沈從文:《我所見到的司徒喬先生》)

譯文:I first met Mr. Situ Qiao a good fifty years ago.Along ahout 1923, the year after I came to Beijing,Irememher, with the look of someone from the country,and driven by a keen desire to learn, I hegan to ruhelbows with some Yanjing University students.①

作家寫作,譯者翻譯,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同樣一個意思,為什么一個人這樣說,另一個人那樣說;有的人說出來的話淡如水,有的人說出同樣的話能引起美。這可能就是由作家或譯者在語言、文化和美學上的學養所致。(劉士聰、靳梅琳,2002)譯者學養如何,譯文一讀便知。開篇首句“我初次見司徒喬先生,是在半個世紀以前”,譯為“I first met Mr. Situ Qiaoa good fifty years ago”,譯者將數字具體化,又小有心思地添加了原文沒有的“good”,含有一定感情色彩,可使讀者領略到作者對先生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的感嘆。“約在一九二三年”若直接譯為“about 1923”,略顯生硬陡然,于是乎譯者拿來了英語作家的常用表達“Along ahout”。后續短句“帶著我的那份鄉下人模樣和一份求知的欲望”不僅富有對稱美,而且讀來押韻,譯文“with the look of someone from the country,anddriven by a keen desire to learn”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節奏,且表述地道無翻譯之感。末尾小句中“和燕京大學的一些學生開始了交往”,譯者運用了“to rub elbowswith'’這一成語,既妥帖又亮眼。由上觀之,不論是經典表達的借鑒,還是成語的運用,都是譯者讀書萬卷,下筆有神的最好寫照。文章是學養的外顯,任何信手拈來的從容,都是學養厚度的積淀。

例2:今天,難得霧是這么稀薄,空中融融地混合著金黃的陽光,把地上的一切,好像也照上一層歡笑的顏色。(繆崇群:《花床》)

譯文:Today, however, the fog was wonderfullythin and the air was filtered through with golden sunlightthat tinted everything on the ground with a joyful hue.

中國人對藝術的理解崇尚妙悟,《文子·道德篇》說:“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所謂“上學”的“以神聽之”就是通常所講的神會,也就是悟。(劉士聰,2010)研習翻譯,之所以強調悟性,是因為在言詞與意義之間存在張力,即一種動態性的不完全對稱關系,“言不盡意”恰是如此。由于言不盡意,作為言說者(相對于讀者)和聽說者(相對于作者)的譯者常囿于理解和表達的痛苦之中,深感知有不言、言有不盡。(王占斌,2008)能否跳脫言不盡意的困境,實現理解和表達的超越,取決于譯者與作者的共情度,此時譯者對翻譯的悟性就顯得格外重要,借以此例,予以感受。譯文惹人驚喜的首先是“難得”一詞的處理,譯者既未選“rare”,也未取“seldom”,而出其不意地用了“wonderfully”,考其原因無非是譯者悟性過人,體悟出了作者所言“難得”是出于久霧逢太陽的欣喜之情,“rare”與“seldom”卻言不盡意,道不出這層情感。緊隨其后的“融融地”同樣難以言傳,譯者不拘泥原文,想到了“filterthrough”,領悟到“融融”是薄霧如篩,陽光透過縫隙漏射下來的樣子,巧妙解決了這一難題。譯者的悟性還體現在“tint”一詞的選用上,因霧未褪散,陽光并不熾烈,固對地上的一切應為“染”而非“照”,“tint”不僅用詞準確,甚至加增了原文的美感。整句話的翻譯,譯者用“and”與“that”兩個連詞將各部分銜接起來,一氣呵成,生動曉暢。

例3: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夏衍:《野草》)

譯文:The rock on top of it is not heavy enough tostop it, because it is a force that remains active over along period of time, because it is an elastic force thatshrinks and expands, because it is a tenacious force thatwill not stop until it achieves its end.

夏衍的《野草》誕生于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是一篇寓意深刻、謳歌光明的哲理性散文。作者雖然描寫的是自然界的小小草種,但影射和隱喻的卻是黑暗的社會現實。全篇語言平易樸實,無雕琢氣,但若要譯得出彩,考驗譯者工夫。原文此句“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作者一口氣使用了數個形容詞來描述小草的“力”,如譯句一一對應,不免生澀笨拙。譯者妙筆一轉,處理成“because it is a forcethat remains activ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hecause itis an elastic force that shrinks and expands, hecause itis a tenacious force that will not stop until it achieves itsend”。譯文未受詞語句法的束縛,原文的多個形容詞在這里唯二者現身,其余則靈巧化為動詞,詞句駕馭之嫻熟,非譯者一日工夫也。句中三個“hecause”,三個強調句的連用更是精彩,譯者把野草的生命力和當時的政治環境聯系起來,以排比句層層點染,積累語勢,既表現了野草不甘壓迫的性格,又凸顯了作者的呼吁效果,句子讀來極富感染力,足見譯者功夫深厚,學識不俗。

(二)譯作境界

蘇軾在稱贊王維的作品時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一種藝術載有兩種神韻,可謂境界高遠矣。由此兼及散文翻譯,譯作境界之高下,見其所蘊意義、意味、意境之多寡。譯者境界強調覺解程度、學術修養、開悟能力等主體素質,而譯作境界則偏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等審美特質。“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有境界的譯作往往如此,有嚼頭,耐咂摸。

例4: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魯迅:《風箏》)

譯文:My younger brother. however, ahout tenyears of age then, weak and thin, frequently troubledwith sicknesses, was crazy ahout kites. Unahle to affordit and deprived of the access to it by this elder brotherof his, he would stand there, his tiny mouth open in agape, watching upward, sometimes for hours running.

詩歌翻譯追求節奏,小說翻譯謀求神韻,散文翻譯講求意境。散文意境的朦朧、悠遠、深邃、含蓄、恢宏等能否在譯文中得以伸張,是衡量譯作境界的重要尺度之一,以《風箏》一文試做分析。原文里的“我又不許放”譯為“deprived of the access to it hythis elder brother of his",將“我”的無情及小兄弟敵不過“我”的無助一盤托出,“deprive”的擇用意境綿長,且穿透力極強,淺嘗是烘托作者的自責愧疚之意,細品則是暗諷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扼殺。同句譯文中“stand there"“mouth open in a gape”“watchingupward”寥寥幾語如畫筆,頃刻間將小兄弟癡戀風箏,忘我呆看的出神畫面勾勒眼前,見字如見其景,譯句畫面感與代入感的疊加使得作品意境更為豐滿。譯者在準確拿捏原文風格的基礎上,將人物刻畫、情景渲染處理得尤為細膩,譯作張弛有度,境界頗高。魯迅的散文向來深刻,因其時所處社會環境復雜,有些語句不得不含糊措辭。譯者翻譯時既要體味文中難言之詞背后的內涵,又要用地道譯語將原文語氣和意境再現出來,實非容易。

例5:阿千之死,同時也帶去了我的夢,我的青春!(郁達夫:《我的夢,我的青春!》)

譯文:Ah Qian is gone and gone with Ah Qian is mydream and my youth.

《我的夢,我的青春!》是現代作家郁達夫創作的八篇自傳其一,篇什回憶了兒時在故鄉小城的一段生活經歷。童年玩伴阿千是作者心目中的小英雄,帶他認識世界,擁有夢想,而善良純樸的阿千卻不抵生活無常。阿千的離去,帶走了作者的那段青春,還有青春里的那場夢。原文形為散文實為詩,有詩之節奏兼韻律,雖簡練卻是文章情調的升華之筆。譯作很好地捕捉到這點,以“Ah Qian is gone and gone with AhQian is my dream and my youth”將原句完美呈現。“gone”既是上句的結尾,又是下句的開頭,如此建構突出了原作的詩意空間,讀罷給人留下的是事隨人去,情隨字飄的無窮余韻。譯文第二部分以倒裝形式出現,并再次重復“Ah Qian”,陳望道(2008)先生曾講:“用同一個的語句,一再表現強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復辭。”該修辭的使用強調了作者對阿千的懷念,和對逝去的童年夢想與青春的慨嘆。譯作得原文味外之旨,讀來上口,品來深邃,真正做到了語盡而意遠。

例6:人的一生盡管有多少波濤起伏,對生活的熱愛卻難能泯滅。陽光的金色不斷出現在我的眼前,這原是凡·高的《向日葵》說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馮亦代:《向日葵》)

譯文:Though one has ups and downs to face downthe road, his love for life is hard to fade away. That thegolden color of the sunshine keeps popping up before myeyes is an indication that van Gogh's Sunflowers voices thefeelings I have been unable to express myself. 一部優秀的散文作品會讓讀者于不知不覺中浸入它所塑造的藝術世界,使讀者在感動于內容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和鳴。(袁新,2007)而散文翻譯所臨難題就在于,如何讓譯文讀者擁有同樣的情感體驗,這無疑對譯作境界提出了一定要求。此譯例是文章的末語,全文的精粹都集中涌現在這兩句話里。原文第一句是作者對人生和藝術進行諸多思考后道出的生活真諦,譯作為“Though one has ups and downsto face down the road, his love for life is hard to fadeaway”,整個句子聲音有抑揚,情感有起伏,不僅遣詞構句很為純正,就連原文的味道和內蘊也溢發了出來。譯作的另一高明之處在于尾句兩個“that”的使用,前者以主語從句拋磚,后者用同位語從句引玉,二者首尾呼應,譯出本文最要緊的一句。兩個“that”分別引導長度均衡的從句,有委婉含蓄的效果,將作者復雜的心境和原文的精神內涵盡寓其中。譯作在出色完成跨語言交流的同時,還使畫家、作者、譯者、讀者進行了一場心靈晤談,由此《向日葵》也實現了由名畫到美文的華麗轉身。

以上諸例,不論是譯者在翻譯方面所展現出的過硬學養、覺悟和功底,還是其譯作所含存的無盡意境、氣韻和美感,都足以見得劉士聰教授翻譯境界之深透。然而先生諳知,文學翻譯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譯境界也不是既成不變的,縱使其散文翻譯水平在業界首屈一指,但他依舊致力于自身知識的完善和譯作品質的提升。研究發現,在《英漢·漢英美文翻譯與鑒賞》前后兩個版本中,劉士聰教授對其中共同收錄的多篇散文譯本進行了改譯,修改的對象主要包括表達失誤、具體措辭、句子銜接、動詞時態、人稱代詞等各個方面(馮全功、陳肖楠,2020)。這種勤勉務實的治學精神和孜孜無懈的藝術匠心正是其翻譯境界勝人一籌的根本所在。

四,境界論對散文翻譯的啟示

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引導著我們進一步思考,境界論反過來又對散文翻譯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因而此處我們將著重探討境界論對散文翻譯的啟示,總的來說,促成散文翻譯從平平無味到境界升華的躍遷,譯者要做到三個“真”與“實”,幾者相輔相成,缺一難可。

其一曰,真情實感。散文作品多為情而造,無情則文無所附麗。譯事中,若一味忠于意義的傳達,而疏忽原作情志的傳譯,則譯文定然失色,翻譯境界也就無從談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翻譯家們將情感之于翻譯的價值提到了尤為重要的高度。文學大家茅盾在論及翻譯時感言:“要翻譯一部作品,先須明了作者的思想;還不夠,更須真能領會到原作藝術上的美妙;還不夠,更須自己走入原作中,和書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張保紅,2010)故而可知,體驗和傳達原文情感于譯者之工作是何其主要。散文翻譯中,作者同譯者應猶如伯牙與子期,對于原文譯者要做到“入乎其內”,從字里行間切實會意出作者的內心情感,并產生親臨其境、親歷其事、親感其情之心理,而后將此融之于思,達之于辭,充分傳遞給目標讀者。這勢必要求散文譯者要有敏感之心靈、熱烈之同情,還要有伶俐之運思、練達之筆墨。自古“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散文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揣摩透且表達好原文的真情實感,下筆力求幽微而精到,唯此譯作才能文情并茂,打動人心,才能具備生命力,達到真與美相統一的理想境界。

其二曰,真才實學。翻譯是門包羅萬象的雜學,這門“集大成”的學問涉及政治、歷史、文化、藝術、社會等各個領域。若想在專業上得心應手,譯者不僅要有夯實的語學功底,還須雜學旁收,博通多聞。在這方面,傅雷堪稱典范。傅雷自小熟讀四書五經,有著極好的古文底蘊和文史基礎;此外,他對我國古代的壁畫石刻、詩詞樂舞,乃至近現代的繪畫雕塑都有著廣泛的了解;留法期間他又全面學習了西方的繪畫史,對西洋音樂同樣也有過深入研究。(羅立斌,2008)滿腹的才能和學識成就了其高超的翻譯境界,也使其譯作成為代代翻譯人推崇的范文。從事散文翻譯的譯者理應向譯界的“傅雷們”看齊,面對題材多樣,所涉內容甚為廣雜的散文,譯者一要穩扎專業知識,二要多方面學習各類學問、各門學科,厚積以待薄發。莊子有名言日:“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真才實學的累積正是譯者負起散文翻譯這艘大舟的依托。翻譯實踐也證明,才學越豐富,對原文的理解就越深入、越到位,表達的文字就越貼切、越達意(趙湘,2009);才學越豐富,譯者的境界就越高,譯者的境界高了,譯作的境界固然就高了。自此說開,做好散文翻譯,譯者唯真才實學傍身,方能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其三曰,真槍實彈。真槍實彈通常多比喻實戰,在這里乃指翻譯實踐。言下之意,散文翻譯欲要達到非常之境界,唯以注重實踐為要義。林語堂對此有過精辟的見解:“談翻譯的人首先要覺悟的事件,就是翻譯是一種藝術。凡藝術的成功,必賴個人相當之藝才,及其對于該藝術相當之訓練,此外別無成功捷徑可言,因為藝術素來是沒有成功捷徑的。”然也然也,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鄭板橋畫竹,哪一個不是經過了千錘百煉才得以出神人化,翻譯又何嘗不是如此?散文翻譯水平的練就,功夫全在平時,關鍵是不可眼高手低,而要進行真槍實彈的筆頭訓練。通過日復一日的翻譯實踐,譯者能夠從中摸索出門道,總結出經驗,彌補自我不足,鍛煉個人譯技,從而提高翻譯境界,中國人常講的“熟能生巧”“勤能補拙”正是這個道理。誠然,翻譯實踐也要講究其科學性,譯者須把直接實踐(自己親身參加的實踐,即自己動手翻譯)和間接實踐(臨摹名家譯筆或鉆研別人的譯文)有機結合起來,雙管齊下,不可偏廢。萬事功到自然成的哲學道理使我們堅信,翻譯實踐量的積累注定會換來翻譯境界質的飛躍。

五、結語

本文立足境界論視角,從譯者境界與譯作境界兩方面著手對劉士聰散文翻譯進行探析,試闡明了境界論對散文翻譯的啟示,以期為后續散文譯者及其譯作帶來新的思索路徑與評判標準。境界論與散文翻譯碰撞出的火花,讓我們看到了文學翻譯實踐的多種可能,也看到了中國傳統譯論的歷久彌新。境界論不僅對散文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對其他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它的提出豐富和弘揚了中國傳統譯論精神,也吸引著更多有志之士去關注當下中國特色翻譯理論的建設和翻譯學中國學派的新生與發展。

①劉士聰編著:《英漢·漢英美文翻譯與鑒賞(新編版)》,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頁。(本文有關該書引文均出白此版本,不再另注)

參考文獻:

[1]陳大亮.何謂翻譯境界論[J].中國翻譯,202IC2).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馮驥才.趣說散文[J].中文自修,1997( 11).

[4]馮全功,陳肖楠.劉士聰漢語散文自我改譯評析[J].外國語言與文化,2020(3).

[5]金岳霖.知識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6]劉士聰.英漢·漢英美文翻譯與鑒賞[M].南京:譯林出 版社,2010.

[7]劉士聰,靳梅琳.結構·修辭·審美志趣[J].中國翻譯,2002( 4).

[8]歲立斌.淺談傅雷翻譯思想的藝術內涵[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9]喬田慧,申鸞鳴.品“韻味”之美一一淺析劉士聰的散文翻譯思想與實踐[J].海外英語,2013( 15).

[10]王占斌.“言不盡意”與翻譯本體的失落和譯者的主體意識[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2).

[11]許鈞.文學翻譯研究的拓展與收獲——《文學翻譯的境界:譯意、譯味、譯境》序[J].翻譯論壇,2017(4).

[12]袁新.論“文學譯本是‘氣韻生動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13]張保紅.美的感悟、傳譯與創造——以劉士聰《落花生》英譯文為例談散文翻譯[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3).

[14]趙湘.翻譯與雜學[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欧美在线一二区| 97狠狠操| 色成人综合|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毛片视频网址| 国内黄色精品|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啪啪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不卡在线看|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久久久久久久97| 曰AV在线无码| 熟女日韩精品2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91成人精品视频|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页|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综合亚洲色图| 欧美亚洲第一页|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国产不卡在线看|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国产www网站|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欧美亚洲欧美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成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中国毛片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国产精品蜜臀|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97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99视频在线看| 91无码网站|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精品国产|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99在线国产|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 亚洲成人www|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天天激情综合|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