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麗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閱讀教學充分發揮出“語言輸入”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各類語文知識,進而能夠促進學生應用于語言實踐中提升語言能力。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圍繞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策略,進而落實于閱讀教學中,使之能夠促進學生快速掌握語文知識,再通過語言實踐的過程促進學生將其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能力,在實現閱讀教學融入語文要素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要素;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開展的目的是豐富學生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理解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重視閱讀教學,并圍繞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策略,進而讓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中獲取豐富的語文知識,并能夠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實現語言能力、理解能力等快速成長。
一、語文要素的含義及具有的重要性
語文要素的含義是指語文學習的要素,包括語言知識及在知識基礎上具備的語言能力、擁有的學習方法及養成的學習習慣。學生語言能力的成長需要掌握豐富的語言知識,并在掌握語言知識后能夠靈活地應用于實踐中,進而表達出自己的見解及思想。可見,語文要素是學生語言能力成長的重要元素,需要語文學科教學中圍繞語文要素開展教育教學,進而幫助學生豐富語言知識,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快速成長。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圍繞語文要素開展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情境創設構建語用知識
1.利用教材課文構建的情境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語文教材編制的文章內容都是通過教育專家精心研究而融入的內容,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出教材的作用,利用教材課文中構建的情境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同時,在教學時需要根據語文要素進行教育教學,進而達到豐富學生語言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表里的生物》一課時,教師應先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進而為學生語言能力成長奠定基礎。比如,本篇課文中需要學生掌握會寫的字詞:“脆、攔、機器、鐘樓”等,這些內容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有效學習。同時,還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學生還存在其他未認知的字與詞”,需要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本篇課文,將自己未能理解的字詞圈出來,并通過閱讀前后文將自己的理解書寫下來。然后,教師將學生書寫的字詞及含義收集上來,并根據本篇課文的內容對學生解釋錯誤的字詞圈出并重新寫入解釋,并且要保證解釋的內容能夠被學生所理解,再反饋給學生并讓學生去理解。然后,教師引領學生閱讀本篇課文,可因解決了學生存在的閱讀難題而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也促進學生積累了語言知識,實現了閱讀教學的第一目標。
2.引入生活情境促進學生掌握語用知識
語文教師在圍繞語文要素開展閱讀教學時,應積極引入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理解,并在學生理解后,鼓勵學生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表達出來,進而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閱讀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北京的春節》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本節課教學之前,根據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生字:“蒜、醋”等制作出“春節日報”,讓學生通過觀看“春節日報”掌握本節課需要學習的生字。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過春節時具有的情感、人們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等。在課堂中,教師則引領學生閱讀本篇課文,并讓學生閱讀中與自己“過春節”時的過程進行對比,挖掘出存在的異同之處,并分析出作者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組織好自己的語言,然后讓學生通過口語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語言組織的過程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快速成長,當學生將自己組織的語言表達出來后,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并有效提升,進一步實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目標。
(二)對比體會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1.推敲語句感受表達方式
教師在引領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采取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感受不同的表達方式具有的效果。教師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詞語的應用、句子的應用等,通過學生品味的過程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促進學生語言感知能力快速成長。
例如,在閱讀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那個星期天》一課時,本篇課文描述的是作者當時的心情起伏變化,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重點閱讀幾句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比如:“去哪已經記不清了!”在學生閱讀這一句話時,教師可提問學生:“為什么作者是期待的一天,卻運用了‘去哪已經記不清了’這一句話呢?代表了作者當時有怎樣的情感?”此時,學生很難有效回答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代入自己生活中發生的這類事情,自己當時的情緒是怎樣的,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對當時的情緒記憶深刻,并且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是:“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親帶沒帶我去。”通過引入語句感知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思維,進而提升學生語言感知能力。
2.拓展材料促進學生準確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引入拓展材料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內容并利用互聯網搜集出與之相關的內容,進而達到補充文本空白及促進學生深層次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閱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田忌賽馬》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田忌賽馬的過程,也就是馬匹匹配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然后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田忌要這樣分配馬匹出場的順序?他的原理是什么?”如果未插入圖片展示的過程,需要小學生運用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思考,而這一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正處于成長中,很難通過邏輯思維能力思考出正確的答案。通過引入圖片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直觀化觀看的方式思考出這樣匹配的原因,進而能夠快速回答出來,并在闡述文章內容的同時提升了學生語用能力。
(三)創新問題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教材中編入的課文內容,雖然在文字敘述上看似較為平淡化,但是在細細品味之下,可以體會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及力量。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且經歷較少,在理解閱讀的文本時會因為經歷較少而未能有效理解,教師應創新問題教學法促進學生思考,進而通過思考的過程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并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例如,在閱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匆匆》一課時,從文字內容看運用了平實無華的語言,但是卻通過細膩的描寫過程將作者的情感充分體現了出來。同時,由于小學生經歷較少,很難理解文章內容并挖掘出作者的情感,教師應利用問題教學法達到促進學生感同身受的效果,進而讓學生產生與作者相同的情感,達到挖掘出作者情感的目的。比如,教師可讓學生計算一道數學題:“計算自己過去一年中,有多少時間從自己的手中溜走了。”當學生計算出自己浪費的時間后,學生會感受到時間一去不復返,在理解這一理念后去閱讀文章,能夠挖掘出作者的情感實現教學目標。
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圍繞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快速地掌握語文知識并提升語用能力,進而實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創新教學策略,讓語文要素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充分發揮出作用,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虞樂琴. 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 讀與寫:下旬, 2021(5):1.
[2]肖劍平. 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 2020.
[3]鐘鳳英. 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