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婷
摘 要:本文寫作目的是探討如何充分開發陳垣故居歷史文化資源并進一步轉化為中學階段歷史教學資源,使之廣泛運用在歷史教學當中,以增強中學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如今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充分開發陳垣故居歷史文化資源并進行轉化。
關鍵詞:陳垣故居;資源開發;教育運用
根據作者的實地調查,位于棠下鎮石頭村的陳垣故居作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雖然處于運營狀態,但參觀人數有限,運營單位對文物深層內涵挖掘缺乏,使故居呈現未得到充分開發的現狀。
作者進一步進行網絡資料收集,分析發現關于陳垣故居的資料稀缺。具體數據為:百度景點筆記4篇,美團景點評價0篇,高德地圖評價0篇,百度貼吧帖子1個,知乎問題2個,豆瓣發布0個。而陳垣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與陳寅恪并稱為“史學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作者認為陳垣故居對比于陳垣的學術著作而言并沒有得到世人的充分重視,而對比于四大家當中的其他三位的故居,陳垣故居更是缺乏被了解。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故居未得到充分開發,作者認為:陳垣故居所面臨的困境不僅在于游客參觀量少,網絡熱度不足,文獻資料有限等這些外部條件,其內部條件所面臨的困境分為經濟與文化兩方面闡述:經濟上,陳垣故居所在農村經濟狀況欠發達,人流量有限。經濟狀況的低水平體現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尚待完善,導致陳垣故居地區招待游客的承載力有限,即其物質條件限制了陳垣故居的對外開放度,從而導致知名度處于較低水平。不僅如此,陳垣故居周邊環境仍處于較原始的農家樂接待+零售模式,即游客在除參觀陳垣故居外在此周圍的主要活動為吃+買,這種單純的接待模式為多數景點所沿用,故陳垣故居對比于其他景點缺乏核心競爭力。文化上,陳垣故居面臨的困境是其對自身文化價值挖掘的匱乏。有人認為研究陳垣的學術著作就足夠了,沒必要對其故居進行深入了解,而本論文的作者對此反對。因為物質是文化的必要載體,故居作為陳垣思想孕育的環境,對陳垣產生巨大影響,所以要想透徹的研究陳垣,必然無法躲開對其故居的研究。但對陳垣故居的研究一直處于較淺層次,往往只是分析陳垣故居的建筑風格和其生平。作者認為:透徹地分析一個人離不開分析其生平,而分析其生平離不開分析其故居,而這正是研究陳垣故居的意義。
陳垣故居,從建筑學角度分析:陳寧遠堂多次擴建,有12間民居(12宅)、書館、太和堂、游泳池、自來水塔、花園、涼亭等建筑。寧遠堂為廣東江門清代私家莊園,具有較高歷史價值。陳垣故居是陳寧遠堂的三宅,為清代磚石木結構民居,單層平房,一廳四房兩廊,廳前天井,建筑面積141.8平方米。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發揮想象力感受自己追隨著這位史學巨人遠行,在追尋他一個世記的足跡中,解讀某種令人感動的精神。無論是他年輕時選擇棄醫從政到中年棄政從文并最終成為一代史學大家,還是擔任輔仁大學(后為北師大)校長為后代培育學術人才以及耗費數十年修訂四庫全書為學術界填補空白并留下豐富的學術著作,我們都不會不受到其家國情懷的熱烈感染。
歷史不斷向前,過去總容易被人淡忘。因此,我們需要某種永恒來替我們銘記偉人的不朽。將來不知道有多少人仍會閱讀陳垣著作,但當有人經過故居時總會有人想起住在里面的曾經是一代史學大師,那么如此點點星火便被傳承下來。
那么教師如何對歷史傳承下的文化資源進行教學運用呢?作者認為:學校可以以故居引出陳垣,這有雙重好處:一方面避免生硬突兀地向學生介紹不熟悉的歷史人物,改之以實物拉近歷史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吸引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興趣。在此機會上,教師可以對陳垣的人物歷史進行展開敘述,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打開局面。另一方面,陳垣作為歷史四大家之一,其著作具有學術專業性,不完全適合水平仍處于稚嫩狀態的中學生理解,而從故居入手介紹陳垣,避開了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著作,避免學生因為看不懂的情況而放棄對陳垣文化的深入了解。綜上所述陳垣故居有助于教學者引領中學生階段的孩子對陳垣文化的學習。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探索出一種名人文化學習的模式:線下+線上。在線下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在名人故居進行文化體驗實踐。而線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在故居中的體驗展開對人物介紹并指引學生進行探討思考。這種線上+線下的通用教學模式應廣泛用于其他名人教學當中,如江門名人陳白沙、梁啟超等。
故居有助于打開了解名人的困難局面,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一個獨特角度,使其在天地的無限當中與偉人進行思想交流。這種線上線下的多角度教學,是傳統的課堂教育所不具備的。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偉人的崇高品質,而教育者能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耕華.一位被冷落的史學大師[N].光明日報,2005-12-08.
[2]蓬江發布.紀錄片《“國寶”陳垣》開機!還有陳垣生平圖片展……[Z].https://3g.163.com/dy/article/FR4HA71U0514DG5K.html?spss=adap_pc.2020-11-11.
[3]陳志超.陳垣—生平 學術 教育與交往[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08:111-112.
[4]陳垣,陳志超.中國史學名著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1-05:33-34.
[5]姜文.陳垣與北平師范大學史學系[N].歷史學,2020(11).
[6]陳垣,陳志超.陳垣四庫學論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7: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