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霞 劉清林 王文欽
農村離異家庭指的是農村父母離婚家庭和離異后再婚家庭,近幾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農民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見識了外邊的花花世界,思想也越來越開放,農村家庭離婚率也在逐年攀升。農村離婚家庭中有子女的情況占大多數,子女的歲數多在2-10歲之間。這給義務教育帶來很大的挑戰。離異后的家庭是不完整的,離異后再婚家庭教育也是支離破碎的。家庭教育的碎片化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離異家庭小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構成單位,有著巨大的作用。第一為孩子成長提供安全舒適、健康和諧的環境;其次在父母的影響下為進入社會接受一定的教育做好準備。而離異家庭,其父(母)的缺失,決定了家庭教育功能的不健全。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負面的、消極的影響。
(1)認知障礙。小學生認知障礙主要是在課堂上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思想"開小差"以及感知不精細。一堂課四十分鐘,家庭離異的學生多數不能集中注意力二十分鐘。感知不精細主要表現在語文寫字上就是丟筆畫,添筆畫,比如把大寫成太。在數學上表現出看錯題,寫錯數等。如+號抄成×號
(2)情感障礙。家庭的不完整,首先會導致孩子出現情感障礙,情感發展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①自卑。離異家庭的孩子大多有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低人一等,自己不如其他同學幸福,他們不論做什么都對自己沒信心,還沒開始做,就認為自己做不好,在班級里不愿與同學打交道,出現自閉的特點。②抑郁。在離異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課堂上愛出現莫名的發呆、發愣,胡思亂想易產生抑郁情緒,在困難面表現出懦弱的性格,很容易產生攻擊他人、自殺等極端行為。③自責。離異家庭孩子會低估自己能力,認為自己做的不好,將不如意的原因歸于自身不好,缺乏基本的自信。④焦慮。離異家庭小學生在經歷父母離異過程,看到的是父母無休止爭吵,冷戰等情況,常常會出現情緒煩躁,焦慮,食欲不振,長期的經歷,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也極易出現焦慮。⑤冷漠。父母離異前后相互的人身攻擊,是孩子的人生觀發生改變,一般孩子不愿與人相處,對別人的關心,常懷戒備之心,表現出冷淡。⑥愛“出風頭”和撒謊。相對于自卑、抑郁另一部分同學卻表現出另一個極端。由于家庭的離異,愛的缺失,他們渴望被他人關注贊賞,于是在言行上刻意地表現自己,顯示自己與眾不同,出盡“風頭”。多數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不斷用謊言來證實,久而久之形成說謊的習慣。⑦暴躁。離異家庭環境,特別是父親一方撫養的,教育方式粗暴,出現問題不打就罵,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也極易形成遇事暴躁、沖動的性格。
(3)意志問題。受家庭環境影響,多數離異家庭孩子意志力薄弱。做事不能堅持到底,自覺性差,在一些選擇性問題上優柔寡斷。面對老師的規勸常常拒絕,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二、離異家庭孩子的教育對策
每個離異家庭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學校、家庭中。學校是孩子受教育的前沿陣地,有著主導作用。因此,要發揮好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密切聯系家庭共同筑牢教育陣地,共同促進離異家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1)以學校教育為主。離異家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終歸是愛的缺失造成一系列問題,事實證明孩子缺少關愛,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進行彌補。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計劃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心理教育,能夠撫慰他們內心的創傷,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解決心理問題,使他們健康地成長。這些年我們學校陸續開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①成立心理疏導室。規范建立離異家庭學生檔案。從一年級起開始建立離異家庭孩子的成長檔案。觀察和記錄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的變化。了解學生家庭情況,進行持續跟蹤記錄。針對性地對離異家庭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學習輔導,行為的矯正,定期與家長聯系,掌握離異家庭學生在家里的表現。②培養自信心,消除自卑。每個學期為離異家庭學生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離異家庭學生參加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增進友誼,消除自卑感。③以愛育人。教師盡可能給予離異家庭孩子更多的溫暖和關愛。包括尊重離異學生的人格,接受他們,信任他們,積極對他們的行為作出反應,對他們表達關愛等。④針對性矯正。對每一個離異家庭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詳細列表,制定具體方法進行專門矯正,嚴格要求,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上不能遷就,要堅決改正。如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
(2)以家庭教育為輔。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在家時間最長,離異家庭小學生多數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祖輩人受教育水平較低,但可以做好輔助工作。首先學校告訴監護人多觀察及時引導。多和老師溝通,配合做好學校的教育工作。多觀察孩子在家庭的學習變化、思想變化和交往變化,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要營造家的氛圍。離異家長,雖然各有不幸。但是父(母)面要勇敢地面對現實,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再次加強家校溝通。家長要知道孩子在學校受到怎么樣教育和矯正,在家里哪些措施要落實到位。家長要配合老師做好學生的心理問題矯正,切記和學校唱反調。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寄托,承載在每一個家族的希望,當離異家庭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必須及時、系統的矯正和疏導,這是每一個老師和家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