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飛
一、教師的閱讀與寫作是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克服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
有人把教師比喻為“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還有人把教師比喻為“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這些比喻從贊頌教師的奉獻精神的角度來說未嘗不可,但從教育的角度、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來講卻是失之偏頗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即使從奉獻的角度,也不盡合情理。試想,蠟燭成灰了,如何再照亮別人?春蠶死了,如何再繼續吐絲呢?按我說,教師應該是一棵樹,它在努力給人們提供遮蔽的陰涼及供呼吸的氧氣的同時,也努力地吸取陽光、水分、養料,使自己長成參天大樹,以便能提供更大的陰涼、更多的氧氣。換句話來講,教育與被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過程中應該是雙贏的過程,不是僅以教育者的消耗而教育者受益為結局。
教師一味地做題、講題、批改作業、,機械、重復、單調,教學活動成了一項純粹技術性的活動,教師“異化”為一種工具,教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難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張揚,同一性的技術化教學,使教師失去了享有教學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可能和條件。但廣大教師都明白,一個教師如果終生從事教育工作,那么其個人的教學活動在生命中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對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也是教師個人生命質量和生命厚度的體現,是教師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如果一個教師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其感到不自由、不幸福中度過的,那么教師的人生只能說是灰色的、悲哀的。無怪乎有人說,有的教師是把同一工作機械地做了十幾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個教師,今年的教學水平比去年不是提高了,而是原地踏步走,甚至是退步、下降,這是教師的悲哀。這一點與醫生不同,醫生是隨著從醫時間的增加,經驗逐步增加,而教師雖每年接觸新學生,但經驗水平不會自然隨之提高,有時倒很有可能會下降。
要改變這種狀況,從教師的閱讀與寫作著手,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里所說的閱讀,主要指的教師的專業閱讀,平時消遣性的閱讀不在討論之列。教師的專業閱讀與教研寫作,能夠使教師的教育教學逐步提高學術性水平,擺脫單調重復機械的勞動,使教育教學富有創造性,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研究、探究和創造的成就感、愉悅感,增強教育生活的信心,促進專業發展與專業成長,逐步擺脫職業倦怠,感受到教育教學的職業幸福。
二、教師的閱讀應該圍繞教育教學實踐展開
教師的閱讀與寫作最好圍繞教育教學實踐展開,這是最簡單易行的方便途徑。我們要上每一節課、每一章節、專題,按照課本上、教參上講的去上,完了做一做課后練習,這是一種上法,但層次有些低。同一篇課文、同一章節、專題,不同的老師上,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我們可以聽幾個老師的課,然后吸取他們的長處為我所用,這比第一種上法好些。進一步想,這些課文、章節、專題老早就有,我們是不是要想一想,全國那么大,那些全國的名師、大家是如何上的、如何教學的,我們都看一看,拿來為我所借鑒,是不是比自己偏于一隅,閉門造車要少走一些彎路?吸收一些名師精彩的教學設計,課堂效果不是要好一些嗎?這就需要我們閱讀一些專業報刊雜志、書籍,對同一專題、章節參考幾位已有定評的名師的教學設計,當然要加上自己的思考、選擇,再加以融會貫通,這樣的教學設計,我稱之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不是模仿嗎?不是自己的東西啊,我覺得不用大驚小怪,一開始確實是模仿,但這也比原樣照搬教參好些啊,況且,模仿是創新的前提,這就如同練書法、學寫文章,都是先從模仿開始。
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凈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承擔著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里,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里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三、教師在閱讀寫作時要有探究精神,要積極尋找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支撐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要進行反思,針對教學中好的做法和生成的有價值的東西要及時總結,同一節課的內容,在不同的班級,教學方式及內容可能有不同,這時及時記錄、整理、總結下來,把相關問題前后聯系思考探討,就是很好的課題,中學教師進行科研不要貪多求大,最好選擇一些可操作性強時效性強的微課題、小課題進行研究,積累數據,經驗描述,科學分析,就可形成對教育教學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課題報告或小論文,;它來自教學實踐,現實針對性強。
雖然我們教師的舞臺是狹小和平凡的,但教育工作具有獨特的創新性,我們絕不能讓思想和精神被限制和固定,我們要保持思想、精神的獨立與創新,溫暖、滋潤學生的心靈,引領他們健康快樂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讀書、思考、踐行,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征途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不斷攀登、開拓進取的精神,為人民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書是我教育教學中最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