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欣?郭麗媛?孟令霞
摘 要:中醫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術語的俄譯是促進中醫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中醫術語因其自身特點,在俄譯過程中難免遇到諸如對術語內涵理解不準確,沒有規范統一的翻譯標準等問題。本文通過梳理中醫術語翻譯的現狀,深入分析現階段中醫術語在俄譯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中醫術語;俄譯;問題
1.前言
隨著我國與各國文化往來日益密切,我國政府提出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中醫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其翻譯問題受到學界重視。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中,中醫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受到了國際上的一致肯定。規范統一的術語翻譯,有利于準確了解中醫內涵,了解中華文化,要想推動中醫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就必須完善中醫術語的翻譯。
2.中醫術語翻譯的現狀
2.1中醫術語俄譯成果較少
查閱中醫術語翻譯文獻時發現,研究中醫術語英譯的文獻占大部分比例,其他語種翻譯的文獻寥寥無幾。要想推動中醫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只有英文譯本是遠遠不夠的。現階段,在中國或俄羅斯網站搜索中醫術語的俄語譯文,可供查閱的資料不多,且相對零散,不成體系,這給非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了解中醫造成了很大困難。一些外國學者在研究中醫理論時,不得不借助英文資料,然而中醫術語的英譯研究并不成熟,利用英文譯本研究中醫,不能掌握中醫術語本身所包含的全部涵義及其外延,在理解過程中會產生偏差,這一現象限制了中醫文化的傳播。為了使中醫文化能夠更加全面的融入世界文化,中醫術語各語種的翻譯研究都應引起重視。
2.2中醫術語翻譯研究領域不平衡
目前,中醫術語翻譯的文章大部分是醫學或翻譯專業學者研究的成果,這些文章鮮少融合語言學知識,缺乏語言學理論依據。如果學者僅掌握一方面知識,在翻譯過程中會有很大局限性。如果翻譯時沒有語言學家的參與,很難準確地判斷譯文是否規范,造成中醫術語外譯系統的混亂,不利于國外學者研究中醫。
2.3中醫術語翻譯研究方向單一
很長一段時間,中醫術語翻譯的研究熱點都集中在中醫術語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及某一翻譯思想指導下的中醫術語翻譯問題等方面。我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文字的文學性、文字表達的意境和美學功能,在此社會背景下誕生的中醫也不應僅被看做是一門自然科學學科。中醫文化里包含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蘊藏古代深刻的哲學思想,兼具醫學性和文學性。從文化視域的角度分析中醫術語翻譯與文化間的聯系,術語中的修辭手段等能夠提高翻譯的準確度。
3.中醫術語在俄譯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3.1中醫術語的俄語譯文不準確
術語翻譯的準確性是保證翻譯質量的前提,一些已有的中醫術語的俄語譯文并不準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起初一些中醫術語的俄譯活動不是由專業學者進行,這些譯文可能過于冗長,重復性地解釋了原語的內涵,或為了傳遞原語完整的內涵,解釋性的話過多;也可能過于簡短,含糊不清。這些術語不符合術語的制定標準,不是專業領域學者精心挑選的結果。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能夠很好地掌握自己專業的知識,但對其他領域的了解不夠深入,由此產生的譯文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錯誤。比如,俄語中存在“指小表愛”現象,一個詞的指小形式往往與該詞在意義上是等同的,在情感上存在差異。但在醫學術語中,詞的指小形式與該詞意義未必等同。“胃”在俄語中譯為желудок,其指小形式是желудочек,后者的另一種意思是“室”,俄語中левый(правый)желудочек指的是“左(右)心室”。不熟悉俄語的人,在翻譯時可能會忽略這種現象,造成譯文的錯誤。
此外,中醫術語是傳統文化和醫學結合的產物,修辭手段的使用增添了術語的文學性,同時降低了它的科學性,譯者不能只簡單按照它的表面意思進行翻譯,否則其內涵難以表達清楚。且中醫術語要想在俄語已有的醫學術語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總是很困難,這種“空缺”現象一直是翻譯中的難題。“三焦”是中醫里特有的術語,“它是六腑之一,和其他臟腑一樣,是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臟器,為分布于胸腹腔的一個大俯,分為上焦、中焦、下焦,其生理功能有運行水液、運行水谷、通行元氣等”。一些譯者將其譯為триобогревателя或тройныйобогреватель,обогреватель的意思是“加熱器,保溫箱”,譯者在翻譯時可能是根據“三焦”的功能,從俄語中尋找對應詞來翻譯的。首先,обогреватель不是醫學術語,讀者對該詞的理解可能與譯者想傳達的意思有偏差。其次,“三焦”這個概念相對抽象,有很多功能,用обогревател將“三焦”這個術語原本的內涵縮減了,不能讓讀者一目了然地明白這個詞的涵義。
3.2中醫術語的俄譯缺乏統一標準
任何學科都要有專門的一套術語系統來解釋該學科的概念,術語標準和原則的確立是術語規范翻譯的保障。中醫術語的翻譯缺乏固定統一的標準和語料庫,學者們在翻譯的時候,沒有既定的翻譯標準可以參考,他們對中醫術語的翻譯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譯法,出現了“一詞多譯”、“多詞一譯”等術語的混亂現象,影響了中醫術語俄語譯文的穩定性。
這樣的現象在中醫術語的俄譯中十分普遍。拿中醫里最常見的“針灸”舉例,“針灸”有多種譯文,也有多種譯法。采取音譯法翻譯的譯文中,最常用的是Чжэнь-цзю,但俄羅斯學者Овечкин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在著作《Основычжень-цзютерапии》中,將針灸音譯為чжень-цзю。此外,還有很多學者用意譯法翻譯,如存在иглотерапия,иглоукалывание,прижигание,акупунктура等譯文。此外,也有人把“針灸”翻譯為дайтеинъекции,其中инъекции屬于醫學術語,意為“注射”,這個譯文就是從針灸治療的方法和過程的角度來翻譯的。
理想的術語追求單義性,追求“一一對應”的關系,這些混亂的現象和不成熟的翻譯會讓讀者在理解中醫術語時產生困惑,不利于中醫術語的規范使用和廣泛傳播。
3.3中醫術語的俄譯缺乏文化輸出
不同學者在翻譯中醫術語時有不同的落腳點,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掌握中醫知識為導向的,一種是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導向的。由于對中醫缺乏正確的認識或文化不自信等原因,中醫術語的翻譯長期以第一種導向為主,學者們從醫學實用性的角度翻譯中醫術語,忽視了其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另一方面,我國長久以來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西醫在我國占據了重要地位,中醫的價值被人低估,極易以西醫里的術語代替中醫術語,導致讀者往往從西醫的角度理解中醫。
3.4中醫術語的俄譯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
一個領域內的所有術語,都應該處于一個結構分明、層次清晰的術語系統內,且彼此有關聯的術語之間要存在邏輯相關性。單個的術語,必然是某個術語系統的成分,它的特征、使用規范會受到該術語系統的制約。目前,中醫術語的俄譯研究缺乏這種系統性,且呈現出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中醫術語俄譯的熱點在于討論翻譯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或者某一翻譯理論的指導作用,沒有從宏觀角度深入分析術語翻譯的系統性。術語學這一學科自身的系統性就相對薄弱,術語的系統更需要學者的構建。沒有系統性理論的指導,翻譯的研究水平難以提高,影響學科的發展和研究。
4.中醫術語俄譯問題的解決策略
4.1規范中醫術語的譯文
中醫術語非常獨特,要想做到完全準確的翻譯十分困難,但我們要爭取其準確度的最大化。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正確地借用俄羅斯的醫學術語,如果俄語中已經存在與中醫術語準確對應的詞,我們可以直接借用,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隨意創造新詞。但如果找不到對應的詞,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音譯、意譯等翻譯方法進行翻譯。俄語中,有很多構詞手段,例如,添加各種詞綴,合成詞等,可以多利用這些手段根據俄語已有詞匯派生新詞,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中醫術語翻譯的困難。要注意,術語的形成也是使用者不斷糾正、逐漸接受和使用的過程,一些術語可能不符合術語的規范,但已經被大眾接受并使用,即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語言,那么也不用強行規范這些術語。
在術語形成的初始階段,就應該小心謹慎,盡量保證創造的術語的準確性,且能為大眾所接受。總而言之,規范的術語譯文,對于中醫的傳播和流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4.2加強學科間的交流合作
由于中醫術語的俄譯研究位于不同學科的交叉領域,跨學科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學科的學者應該積極尋求合作。中醫術語的俄譯首先應基于中醫學自身,保證術語的譯文在醫學領域內是方便使用的,有價值的,不能過于重視譯文的其他作用,忽略了中醫本身。其次,在翻譯時也要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要用語言學、術語學、翻譯學、跨文化交際學等領域的知識翻譯術語。不同領域的學者可能對同一個術語有不同的觀點和譯法,這需要學者之間的共同探討,確定最佳譯文。身為研究語言學的學生,我認為語言學和術語學在翻譯中醫術語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嘗試從語言學和術語學的角度研究中醫術語的俄譯,可以為譯者提供一種全新的翻譯角度和翻譯思路,創建新的理論框架指導翻譯活動。
4.3創建統一的標準和系統的理論體系
目前中醫術語的俄譯標準并沒有確定下來,可以從整個學科或者某一分支學科的對比研究入手,總結中醫術語俄譯的標準,從對比研究的角度有利于從總體把握中醫術語外譯的現存成果,提取不同學者的觀點,歸納出普遍適用的標準。術語庫的建立對一個學科的研究發展也有重要作用,應該重視術語庫的建立和中醫術語中俄雙語詞典的編寫。理論體系是對該學科系統的、全面的總結,理論體系的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導和規范中醫術語俄譯實踐,完整的中醫術語俄譯理論體系框架能夠促進中醫術語俄譯整體協調發展。
4.4擴展研究方向,重視文化內涵
當今世界的競爭,已經不再僅僅是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的競爭,還包含著文化競爭。中醫術語俄譯的目標之一也是傳播中華文化,那么在翻譯時除了傳遞醫學信息,還要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哲學思想等,理想的譯文應該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但不失文化內涵。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中俄兩個國家在語言系統、術語制定、思維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譯出利于文化傳播的中醫術語譯文。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強文化自信,相信中醫的價值,積極翻譯中醫文化。
5.結語
當前,“中醫熱”席卷全球,中醫術語的俄譯也不能落后。本文僅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及建議,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學者投入精力和時間,解決中醫術語俄譯現存的問題,加快推進中醫術語的俄譯進程,提高中醫對外傳播的質量,完善中醫術語翻譯體系,在這一領域創造出更豐碩的成果,促進中醫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陳斯歆.文化視閾下中醫術語英譯的原則與策略[J].上海翻譯,2017,(03).
[2]陳曉棠.醫學俄語術語特點及翻譯策略[J].中國科技術語,2019,21(05).
[3]顧震宇.淺議中醫術語翻譯標準化[J].成功(教育),2009,(07).
[4]孫麗麗.2010-2019年中醫術語翻譯研究現狀分析[J].科技視界,2020,(10).
[5]王忠亮.關于中醫中藥俄譯問題[J].中國翻譯,1994,(05).
[6]徐凱萌,吳嬋,毛夢瑤.俄語中醫學詞匯的規范及推廣[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3).
[7]徐麗,張喆,閔玲,姚秋慧,張玥.中醫術語英譯標準的回顧與前景[J].西部中醫藥,2021,34(03).
[8]張千,吳青,凌武娟,周阿劍.2008—2017中醫翻譯對比研究現狀及展望[J].世界中醫藥,2019,14(03).
[9]ОвечкинА.М.Основычжень-цзютерапин[M].Саранск:Голос,1991.стр.15
作者簡介:
孟欣(1999.03—),女,河南省鄭州人,牡丹江市愛民區牡丹江師范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20級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俄語)
郭麗媛(1999.01—),女,遼寧省四平人,牡丹江市愛民區牡丹江師范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20級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俄語)
項目名稱:術語學理論視域下的醫學文本翻譯研究 項目編號:kjcx2020-005mdj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