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賢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其中重要的學習過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也在不同年級段對朗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要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以此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鉆研文本,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它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體現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在朗讀教學中的落實。
關鍵詞: 朗讀形式? ? 策略? ?指導
語文是一首詩,朗讀是一首歌,在教學中,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的活動。今天,朗讀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在不同學段也提出了不同的朗讀要求,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習要求提出: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要求提出: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習要求提出: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學習要求提出: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等。從此可以看出小學階段朗讀的重要性。
而中年級作為小學承上啟下的教學階段,朗誦教學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朗讀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策略來幫助學生學會朗讀,愛上朗讀,架設好朗讀這座橋梁,使文章的作者、師、生三者的情感達到和諧共鳴,從而構建師生共奏一曲悅耳動聽之歌的語文新課堂。
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朗讀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一般來說,愛好朗讀的學生口語發展比較快,說起話來條理清晰,自然流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召之即不來,呼之欲出。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分辨善、惡、美、丑,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如: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描寫自然風光景物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描繪了山川河流的秀麗柔美,有的描繪了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味道等,有的描繪了事物的姿態,動靜特點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通過朗讀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較好的習作能力。
朗讀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發展,發展語言,而且有利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文中內容的寫作技巧轉化為自己的技巧,從摹仿到內化到自創,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來”了。
二、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朗讀水平的方法
統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文質兼美,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字、詞、句、篇,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讀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字、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能鍛煉學生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所以,在教學中狠抓朗讀,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幾種朗讀的形式談談看法。
(一)賞讀與創設情境
“賞語言,賞人情,學表達,明事理”,這種朗讀方式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文質兼美的課文往往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教師在朗讀教學中,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創設出濃濃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時,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就應該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品背后所蘊涵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中品析自己喜歡的詞句。讀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才能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維的翻騰去心領神會,他們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想象與激發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極佳的意境美,正所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朗讀可將語言文字創設的意境美展示出來,而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實現的。學生朗讀時,不僅要以語感出發,而且還要始終伴隨對具體形象的感知、聯想、想象,因此也就能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德國戲劇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動活潑,也就更多引起心靈的活動,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強烈。”
(三)演讀與感悟體驗
統編版小學語文中年級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小英雄雨來(節選)》《剃頭大師》《守株待兔》《掌聲》等這樣的文章適合于學生的表演。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當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模仿,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過頭去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這時,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誦讀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朗讀是識字的重要途徑,能提高聽話、說話和寫作能力,增長知識,發展智力,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學會做人的道理,正所謂讀書可以明智。
參考文獻
1、孟廣珍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北極光.2015.09:90
2、孫旭升 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5(6)
3、邱晨 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表演性朗讀的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