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玲 趙雅平 李瓊 李慧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0-0544);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XJK19BGD009);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020JSUJGA06);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020JGZD061)。
作者簡介:李湘玲(1974-),湖南湘潭人,博士,吉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國有林場改革及后繼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摘 要:武陵山片區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發展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促進地區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發展。互聯網大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是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外部動力。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高校綜合競爭力提升是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內部動力。需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及實踐情境的設置、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實踐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對實踐性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投入。
關鍵詞: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69
早在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就提出“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絡校際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高校已實施了從大學創業園的建設到大學生研究性和創新性項目實施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來推動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武陵山片區作為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實施區域,亟須高素質人才的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類課程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礎課程,基于“要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原則,研究武陵山片區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改革的路徑,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促進地區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發展,為武陵山片區的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并對民族地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李喜云,劉勇,2017)。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要“加強培養體系的頂層設計,強化通識教育基礎地位,優化專業核心課程設計,拓展交叉人才培養路徑,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針對高校創業學課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問題和建議探討。我國在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存在以傳統的教師講授法為主,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需要做到多樣性,采取提問式教學,改革考試辦法,改革實驗內容和方式等,應向開放、討論式的互動教學方式轉變,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熱情(應永勝,2015);使用各類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對創新創業有直觀的體驗和認識(劉鵬等,2016);針對個體差異性,還可采取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朱泳媚,2012)。
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實踐性較強課程信息化教學過程中,不僅應注重理論知識的輸入,還需要大量的實踐性信息作為支撐,將理論和實踐較好的融合,以完善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和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信息化教學將課堂教學內容由傳統抽象的文字變成圖像、聲音、視頻以及與文字有機結合的多媒體,給學習者帶來全新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不僅強化教師的表達能力和引導作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陳羽,周澤民,2020)。但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學建設流于形式、信息化資源建設嚴重滯后(李喜云,劉勇,2017),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能及時共享(張曉娟等,2019),大量同質化的高校創新創業信息化平臺建設面臨利用率低下、用戶黏性差、不能支撐師生各項活動、不能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困境(郭峰等,2017)。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創新創業教學(趙晴晴,2019),采用“五步法”教學組織法,借助微課、慕課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吳新華等,2020),促進區域內、校際共享優質資源,融合利用多方資源,共同搭建立體的創業平臺(張曉娟等,2019),為優化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構建良好平臺(李斌等,2016)。建設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能夠通過數據挖掘技術不斷擴展功能的系統平臺(郭峰等,2017)。
2 互聯網大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以及新冠疫情是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外部動力
社會科學研究中,動力指推動工作進展的力量,而機制就是在正視各個部分存在的前提下,使各部分關系協同以使系統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具體運行方式(劉曉琳,經倩霞,2016)。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發展動力來源于系統的外部和內部。外部動力主要是互聯網大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推動了信息化改革,內部動力主要來源于大學生對于新型教學模式的需求以及高校教師提升教學能力的要求。
2.1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5G技術的推廣豐富了高校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
就現階段來說,針對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性資料和案例的內容較少,且大多來源于發達地區高校,適用于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的教學經驗和案例較少。由于地域因素和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給學生提供的創新創業資源和平臺有限,可借鑒的成功案例較少。在互聯網發展的推動下,一方面實現了資源共享,西部民族地區高校教師可運用的教學資源越來越多,通過學習國內、外優秀案例的經驗,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將其合理應用到創新創業教學中;另一方面5G技術的成熟,出現了更多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得VR課堂教學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創新創業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
2.2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加速了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實施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省、校兩級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網絡教學成為應對疫情的緊急教學方案,信息化教學得到了實質性的推進和普及,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在疫情期間展開的網絡教學中,課前學生需要學習老師發布的學習資料,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很高。課后學生還需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搜索其他相關課程資源,對已學知識進行梳理和補充,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這類網絡教學是信息化教學的一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創新創業類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3 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高校綜合競爭力提升是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內部動力
3.1 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創新創業教學課程內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創新創業課程的特殊性體現在其是一門強調實踐教學的課程。將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到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它要求老師迅速適應信息化教學,及時更新教學資源,抓住學生心理,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學的特殊教學環境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它需要學生主動運用信息手段挖掘新的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實現自身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在創新創業課程信息化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和同學保持雙向高效互動,促進雙方的同步提升,因此信息化教學能夠實現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進一步加強。
3.2 高校綜合競爭力提升要求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
當前,信息化教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差異較大,影響了信息化使用的效率。部分高校老師已經習慣傳統式教學方法,在創新創業課程的教授過程中,制作PPT,將課件上傳至平臺等進行輔助信息化教學。這一部分老師教學經驗豐富,但由于計算機技能、教學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過網絡獲取教學資源的能力有限,同時使用專業制作軟件更新教學內容較為困難,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不強。部分中青年教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師資力量,各類硬軟件的應用能力和設計能力較強,能夠很快適應信息化教學要求,使用“Author ware”和“繪聲繪影”等專業視頻制作軟件將課程內容可視化,抓住學生的興趣,利于專業性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實踐。
4 西部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對策
4.1 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及實踐情境的設置
采用將信息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研討與案例剖析相聯合等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將案例分析、提問啟發、小組討論、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等教學模式有效融入信息化教學各環節。通過增加學生互評環節來測定學生的學習成效,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4.2 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充分考慮學生實踐能力提升需求的前提下,基于學生已有的理論知識和經驗,通過提供豐富多元化教學內容和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與線下的調研活動、團隊合作等緊密相連,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數據、應用信息的能力和對實踐問題的原型進行思考的習慣,通過溝通交流、團隊合作,在協調及競爭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從多方面看待創新創業,目前發達地區創業項目大部分已經達到飽和,引導學生將創業視角轉移到二三線城市,從西部高校所在地出發尋找新的創業機會。
4.3 注重實踐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
從培養手段、培養平臺、培養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通過平臺的熟悉和選擇、專業工具和軟件的使用、課件和視頻的制作及發布、課程相關資源的收集和整合、信息化教學作業內容的布置等多環節的了解和學習,具體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同時整合各類資源,組織專家以專題講座、實踐指導等形式開展培訓,借助在線學習平臺以及“互聯網+”等,深化、拓展實踐類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確實提高培訓活動的實效性。對教師課件展示提出新要求,不僅要求提高信息的廣度,還需要加深理論和實踐內容的深度,增強信息化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4.4 注重對實踐性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投入
實踐性課程信息化教學在實踐內容模塊的嵌入上可采取多模式,如將實踐性內容放在實踐現場進行信息化制作,或者嵌入現有的模塊。在發達的互聯網下,可以在課堂上與創業成功的人士進行視頻溝通,請他們傳授創業想法和經歷,更好地了解創業的流程與細節。各種模式均需要資金和時間的投入,教師可根據學校情況和課程特點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
隨著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教師和學生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結合,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所提高,老師應用專業視頻、課件制作工具和軟件的水平逐漸提升,同時其技術使用的熟練程度已不斷提高,通過實現學生與老師的雙向促進,實踐性較強課程信息化教學效果也不斷顯現。
參考文獻
[1]李喜云,劉勇.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問題探討[J].科技創業月刊,2017,30(18):54-56.
[2]應永勝.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解析及借鑒[J].嘉應學院學報,2015,(12):85-90.
[3]劉鵬,李川,陳建,等.中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比較研究[J].教育評論.2016,(01):78-81.
[4]朱泳媚.HG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5]陳羽,周澤民.研究生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18):114-116.
[6]張曉娟,孫銘蔚,周立亞,等.談信息化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15):42-43.
[7]郭峰,王耀,董焱,等.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創新創業信息化平臺構建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2):26-30.
[8]趙晴晴.創新創業類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路徑探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06):85-90.
[9]吳新華,陽小宇,劉久逢,等.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以工業分析技術專業儀器分析課程為例[J].教育觀察,2020,(10):94-95.
[10]李斌,翟雪峰,李德才,等.互聯網時代高校推進教育信息化路徑探索[J].教育探索,2016,(12):111-114.
[11]劉曉琳,經倩霞.學校信息化環境下教學創新的機制和策略:基于案例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4):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