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Harmer的ESA教學模式,主要分為投入(Engage)、學習(Study)和活用(Activate)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可以根據所教語料靈活組合成不同的三種類型:直線性(Straight Sequence)、反彈型(Boomerang Sequence)和雜拼型(Patchwork Sequence)。作者結合實例將此教學模式應用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ESA模式;大學英語閱讀;實踐應用
作者簡介:張楊,貴州師范學院。
一、ESA的歷史背景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各國英語教育者不斷致力于對英語教學法的研究。從最初的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聽說法(Audio-lingualism)、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Teaching)、交際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到近幾年比較流行的PP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這些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對前四種教學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方面,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闡述不夠。而PPP教學模式則有效地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語用能力。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這三個階段目的明確,但在教師實踐中,難免過于機械化、刻板化。1998年,Jeremy Harmer 在3P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ESA教學理論。他認為,在社會生活中去習得語言能讓學習者較為廣泛地接觸語料;學習者為了實際交際的目的去學習,因此有更強的動力;學習者有很大的可能性運用所學的知識。這種模式使得英語教學往更深的層面上發展。
二、ESA教學的要素
ESA教學法包含三個重要的因素即階段:投入(Engage)、學習(Study)、活用(Activate)。
Engage,投入階段最重要就是激發學生對于語料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的情緒,從而能更加投入地參與之后的學習過程。在Harmer看來,學生之所以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究其原因就是在開始學習的階段不夠投入。如果一堂課是充滿趣味性的、感染人的,抑或是帶有啟發性或適當具有挑戰性的,那學生往往會有較深的記憶,在參與課堂活動的時候也能非常投入。投入的方法可以設計很多的教學活動,如做游戲、聽音樂、觀圖片、看視頻、演戲劇、講故事等等。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模式,目的和意圖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參與教學活動。
Study,學習階段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語音、語法、詞匯、語篇結構、行文風格等語言知識的內容。學習的過程也有很多方法:教師講解知識點、學生歸納總結語言規律、分組討論學習課文和詞匯等。
Activate,在活用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自由地、交際地進行各種活動。Harmer認為語言形式和具體的語言點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在適合的場景下有效地、恰當地活用語言。可以采取例如角色扮演、辯論、詩歌、廣告設計、繪畫等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ESA的三種模式
ESA的教學模式較PPP模式有了一定的發展,三個教學階段可以更加靈活地組合和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三個環節并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語料和教學目的進行不同ESA的設計和組合。
(一)直線型模式 (Straight Arrow Sequence)
在直線型模式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接受狀態,然后教授學習的內容,最后組織教學活動,將所學知識進行活用。直線型模式如圖1所示:
(二)反彈型模式 (Boomerang Sequence)
反彈型模式與直線型模式的起點一樣,都是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越過學習階段,直接進入活用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實際地、自由地在設計好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交際。教師在旁觀察并記錄下學生所犯的語言錯誤。最后教師將這些錯誤和學生遇到的困難挑出來進行重點講解。學生學習后進行更正并記憶。最后教師重新布置相似的教學活動,學生再次進行練習,活用所學知識。反彈型模式如圖2所示:
(三)雜拼型模式 (Patchwork Sequence)
雜拼型模式與前兩種模式一樣,都是將激發學生的興趣放在第一位。之后教師給出相關話題,讓學生用已學的知識進行交流。接著教師提供給學生未學的知識,讓他們嘗試運用,再接著由教師對新知識進行解釋和講解。然后教師重新給出學生類似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參加課堂活動,最后學生將加工整理了的語言點進行再次利用。雜拼型模式如圖3所示:
四、教學實踐應用
2015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指導,從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出發,選材富有時代氣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內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靈活的空間開展教學活動。筆者嘗試以Harmer的ESA教學模式應用到本教材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第三冊第四單元Text A “The surprising purpose of travel”,教學對象為貴州師范學院2020級英語實驗6班大二學生,采用ESA雜拼型模式的課型。
(一)投入(Engage)
教師提問:
問題(1):Do you enjoy travelling? Why or Why not?
此部分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答案幾乎壓倒性地偏向于“Yes, I do.”, 但理由卻各不相同。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始第一次激情碰撞。
問題(2):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ything unforget-table during your travel?
學生在此部分大致分享了“愉快”及“不愉快”兩大類“難忘的”經歷。但在分享中,學生遇到了一些語言方面的麻煩和問題,此時教師將這些問題一一記錄,鼓勵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能表達相同觀點的語言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問題(3):Why do you travel?
此問題的提出聯系到文章的主題 “The Purpose of Travel”,但學生的回答幾乎都停留在表面,如: “Travel can make me relaxed and enjoyable.” “I can try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此問題,得到例如“I travel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這樣的答案。學生此時的興趣已經開始Engage(投入)到課堂中,為接下來的階段做好了準備。
(二)學習(Study 1)
教師在這個階段開始講解課文,并將重點放在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重點詞、句、結構、寫作方式上。在理解課文方面,教師讓學生表演課文片段,幫助學生理解背后的文化含義。例如:在文章的第六段,有這樣一句話“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experience of an exotic culture endows us with a valuable open-mindedness, making it easier to realize that even a trivial thing can have multiple meaning. ”這里的valuable open-mindedness和trivial thing的聯系學生不容易想到,因此,教師讓學生表演中國普通家庭吃飯的場景,往往是觥籌交錯,談笑風生。這時候,教師給學生放映一段視頻,內容是韓國人和日本人聚餐時候的場景,對比之下,發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在同一場景,文化習慣也各有差異。學生在這種對比下,對自己身邊事物的認知有了更多包容性和寬容性,也能更加尊重和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
(三)活用(Activate 1)
教師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觀點進行辯論。辯題為“Do you agree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 is the biggest barrier in travel? ”。教師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幫助他們糾正語言表達的錯誤,學生互相之間積極幫助,集思廣益,團結合作。
(四)講解 (Study 2)
學生在辯論結束后,教師將辯論過程中的錯誤加以糾正并做出解釋,讓學生加深印象。例如,學生想表達有很多的原因支撐自己這方的觀點時,往往表達為“I have many reasons to support this point. ”但這種表達會顯得所使用的論據不夠客觀。根據這個句子,教師會建議學生使用There be 這個句型來表達,并詳細解釋have/has 和 There be 的區別,幫助學生提高在語言應用方面的準確性。又例如,學生列舉觀點時,為了強調自己的觀點,會不可避免地使用到比較級的句子,如“ Cultural difference is much (*)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else.”可喜的是,學生知道應該用比較級來表示 “……得多”。但這個句子中much important是一個錯誤的表達,教師應進一步解釋可以加a lot, much, far,even等詞來修飾一個形容詞的比較級,但important這類多音節詞的比較級需要在前面加上more來表示,合在一起應該是much more important。
作業1 (Activate 2)
教師布置一篇作文“My opinions on the most useful purpose of travel”,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學到的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練習習作并將自己的作文發布在批改網,結果滿分100分的作文,37名學生有30名學生在85-93分之間,5名學生在80-84分之間,最低分78分。教學效果很不錯。
作業 2 (Activate 3)
教師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一份 “Travel Itinerary in Shanghai Disneyland。”要求學生上網尋找資料和旅游攻略,并運用課文里面學習到的表達將該組最后的成果通過幻燈片的模式展現出來。因為該任務聯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他們興趣高漲,在準備過程中,積極和同伴討論遇到的困難,教師也同時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在最終展現出來的成果中,學生們將圖片、視頻、音樂和英語文本相結合,繪聲繪色地向同學和老師展現出他們成果結晶。教師意外地發現,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將文中的表達精準地使用,還能自主地學習在實際旅游中需要了解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他們切身體會到了“旅行的目的”,也就是本單元希望學生達到的認知目標,可謂實現了教-學-用“三贏”。
五、結語
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的、萬能的。但相較于文章開頭提到的五種教學法,Harmer提出的ESA教學模式更為靈活,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直線型、反彈型、雜拼型模式組合使用,其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從傳統課堂的“被動”參與者成為可以自由交際的“主動”創造者,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全建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ESA模式[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11):22-25.
[2]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劉芝寧.ESA理論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和應用[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60-62.
[4]李永寧.ESA理論在高職商務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教育探索,2010(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