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軍
摘 要: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估算價值被廣泛發掘并帶動估算技能越來越受重視。因此,數學教師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端正態度,有意識地滲透估算知識;創設教學情境,教授估算方法;注重長期訓練,培養估算習慣;聯系生活,熟練估算應用,進而使每個學生都具有較強的估算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數學從教經驗,就優化估算教學作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化;估算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2-0136-03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Estimation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LI Yuanjun (Liuchuanciji Primary School, Jingyuan County,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value of estimation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and the estimation skill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refore,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core literacy, correct attitude, and consciously penetrate estimation knowledge; create teaching situations and teach estimation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long-term training and cultivate estimation habits; connect with life and be proficient in estimation application. In this way, each student has a strong estimation abilit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of estimation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Optimization; Estimation teaching; Strategy
加強估算是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數學發展趨勢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受考試和傳統思維影響,估算教學并不受重視。很多小學生缺乏估算意識,也不了解估算價值,更不要談什么估算方法、估算習慣了,導致其估算能力不達標。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怎樣優化估算教學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1.端正態度,滲透估算意識
培養估算能力,先要從意識的培養做起,培養了估算意識,才能讓學生們在解決問題時首先想到利用估算的方法。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能寄希望于一次培養。估算意識培養完成,也有利于他們觀察、處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估算意識是一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它不同于生活化實際情景創造的直觀具體,反而對于一些主觀意識薄弱的同學來說,不利于對估算的理解。鑒于估算在考試中所占分值較小且學生長期進行精確計算,小學生并不明了估算的實際價值,只要題目沒有明確要求估算,絕大部分孩子絕對會精確計算,可見估算意識多么缺乏。如果是估算,根據教學實踐,大多數的學生都根據題目要求,運用求近似數的方法進行估算,估算方法單一。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老師尚未認識到估算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就會影響整節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新課改中教育觀也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作為數學老師,也要積極響應。為此數學教師要從自身做起,端正態度。更新教育理念,完成從“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教學”換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從“重結論輕過程”轉變為“重結論更重過程”以及教學從“關注學科”到“關注人”的轉變。對于數學估算教學而言,具體來說,一是要將生活中的估算應用擺在學生面前,使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估算的價值,進而形成探究估算、應用估算的意識,如上課時簡單提問:咱們學校三年級大約有多少名同學?“三年級有5個班,每個班大約是50人,50乘以5,三年級大約有250人。”我們在展開日常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讓學生盡可能用估算的方法去解決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在實踐中去感受估算的魅力。久而久之,學生的估算意識就會不斷增強;二是讓學生明確什么時候需要用估算,什么時候要精確計算,從而形成估算的正確使用意識。如,果園收獲628箱蘋果,要用貨車運到商店售賣,一輛貨車能裝69箱,想要一次都運到商店,請問需要幾輛貨車?此題用估算則省時省力、很是便捷。如此滲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就能在心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學生的估算意識的養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需要長期的積累。教師學生估算思維的形成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作用,在課堂內外進行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讓他們養成估算的習慣,善于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地進行思考,思考之后互相溝通,體驗多樣化的解決方法,增強趣味性和靈活性。通過端正態度,學習互動來懂得估算的重要性,善于利用估算的思維,提升自身的素質。
2.創設情境,教授估算方法
情境教學法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當中,在設置相應的估算教學內容時,首先要明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小學生,根據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去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小學生的潛力無限,但是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比較貪玩,愛玩也是他們的天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能夠讓小學生快速地融入課堂,集中注意力,從而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估算方法。估算是小學生的必備技能,但估算方法卻十分靈活,往往都是根據算理或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的大致推算。實踐中常用的估算法有湊整估算、依托口訣估算、去尾法估算等,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交給學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教師要立足學生心理,創設其感興趣的教學情境,使其輕松地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逐漸提升自身的估算效率。如,把298個蘋果平均裝到5個紙箱中,每個紙箱大約裝多少個蘋果?這里就要用湊整法估算,即將298湊整看成是300,用300÷5=60,就能估算出每個紙箱里的蘋果了;如果是310個蘋果裝在4個箱子里呢?就要用口訣法估算,即依托4×80=320的口訣將310看成是320,則320÷4=80,得出每個箱子里大約有80個蘋果。還有取近似數的估算方法,如學生計算8.7×6.3=?我們就可以這樣取:8.7看成是9,6.3看成是6,然后9×6=54,所以8.7×6.3的取值在54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估算法教學是十分靈活的,每一道題的估算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師要根據課堂反饋情況靈活授課,不能標準化、一刀切,如果學生提出了與教師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符合估算原則就要予以肯定,讓學生以活躍的思維領悟估算真諦、拓展更多的估算途徑,情緒飽滿地投入估算學習。
3.長期訓練,培養估算習慣
各個年級,都涉及了估算的知識,知識相對而言比較零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加強估算教學的自覺性,對一些能使用估算解題的題目,或是使用估算會更簡捷的題目,應該自覺地充分利用,讓學生們看到估算的價值,從而提高利用估算的自覺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碎片化時間進行估算教學。抓住時機,借題發揮,讓學生對某一道題進行估算。長此以往,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估算能力,也可以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當中,無論難易程度如何,都應該先進行估算,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初步判斷。優化估算教學離不開估算習慣的培養,而良好的估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需要教師在各個學習環節中長期有意識地訓練,方能“習慣成自然”,內化為自身數學素養的一部分。要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就必須細水長流,反反復復出現,在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都要體現。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培養估算習慣出現的一些困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夯實估算基礎,即讓同學們在估算學習中形成估算意識、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等,形成牢固的知識基礎;其次,養成精確計算前先估算的習慣,雖然題目需要精確計算,但在此之前可以先大約估算一下,做到心中有底、避免錯誤,如321÷3,部分算法模糊的同學可能會得出商是17的錯誤結果,但如果算之前估算一下,300÷3=100,也能推算出321÷3的商是100多的數字,就能發現自己的計算錯誤了;再次,在驗算環節養成估算習慣,檢查驗算是數學教師常常要求養成的習慣,驗算環節的估算同樣需重視,因為很多數學題目沒必要反復精確計算,且小學生也容易在反復精確計算中出現錯誤,反而得不償失,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驗算時恰當估算,如此既省時間又省精力還提高了解題效率。
4.聯系生活,熟練估算應用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精確的稱量和計算相比較而言,估算更為方便簡捷,能夠節省時間、精力。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去超市買東西,而計劃帶多少錢考驗了我們的估算能力。在買東西的時候,零食、水果、蔬菜等的價格大致是多少,在很多時候,如果是按斤來計量的話,很多時候都不是整數,這就需要我們大致估算,最后估計一下總共花了多少錢,錢夠不夠,這些都運用了估算的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生活化的場景,更利于學生學習,也有利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不然等于白學。對于小學生這一教育對象而言,生活化、實際化的知識更容易被接納、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舉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例子。授之以漁、學之能用是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估算知識要在生活中熟練應用,才能真正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完成數學生活化、學以致用的教學任務。鑒于此,教師一是要聯系現實生活開展估算教學,即根據學生的生活設置估算題目,讓學生設身處地具象化思考,進而理解估算的真意,例如,學校組織三年級238名學生去游學,聯系了8輛旅游大巴車,每輛車有31個座位,請問夠坐嗎?此處聯系現實生活經驗就知道要將31向小估算,就是把31看成是30,30×8=240,240>238,所以8輛車的座位夠坐,如此便在快速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明了“估算不同于精算,也不能離精算太遠”的現實意義;二是要結合課堂所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估算知識,既熟練應用估算技能,又深化對數學學科的認識,如“千米”這個數學概念是很多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并不關注的點,他們能夠直觀地觀察、理解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但是千米太大了,對于小學生直觀可視的感性思維是個挑戰,很難形成清晰認知,這就需要通過估算形成直覺,為此,我讓同學們在千米和米之間建立聯系,并在家長的幫助下實地感受1千米的概念,或是走1千米的路,或是騎1千米自行車,以此深化估算的應用價值。
5.注重練習,鍛煉估算技巧
基于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轉變以往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為學生創設更多自主練習和自主探索的機會。在開展估算教學時,教師也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估算練習活動,激發學生自主練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科學合理的練習中,不斷強化自己的估算能力,掌握更多實用的估算技巧,體會到學習估算知識的樂趣。開展更多的自主練習活動,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能夠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更好的培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順利形成。例如,教師可以將估算練習設計成闖關形式,最開始的關卡是最簡單的題,隨著學生不斷闖關成功,題目難度不斷增大。這種游戲闖關的練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從易到難的題目設計原則,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挑戰意識,學生在積極主動進行闖關練習的過程中,不僅牢固掌握了基礎知識,還充分拓展了思維能力。
6.尊重差異,估算練習分層
在開展估算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學習基礎還較為薄弱,且每個學生存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性,教師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和分層化的估算練習方案,確保題目內容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維持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主動性,讓每個學生都能順利達成學習目標,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例如,教師依據班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圍繞教材主要的知識點,設計基礎的估算練習題目,以此來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而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基礎練習的基礎上,融入一些綜合應用的估算題目,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更多開放性的練習題,鼓勵學生在接觸題目的基礎上,探索更多高效的解題方法,增強題目難度,提高學生的做題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創新應用。
7.結語
數學的學習要靈活,要對數學數字有很好的數感能力。對于小學生,我們今天所談論的估算教學就是一個培養數感的有效過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估算價值被廣泛發掘并帶動估算技能越來越受重視,因此數學教師要立足于核心素養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意識、教授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習慣和熟練估算應用,幫助學生形成較強的估算能力,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熊華.小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對小學數學教材估算編排修訂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10).
[2]鄧招娣.對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些許建議[J].新課程(小學),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