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瑩 關穎
摘 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這是黨與國家的要求,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文章以大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資料、案例分析、參與教學設計等方法研究勞動教育的滲透策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與整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革新分數至上的傳統思想觀念,重視勞動教育并落實它,文章結合研究結果簡要闡述大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①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資源;②采取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③開展精彩豐富的實踐活動;④基于家校合作優化作業設計。
關鍵詞:大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勞動教育
前言: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是民族發展的希望,教師在傳授他們學科知識的同時要培養他們以勞動為榮的意識,為他們之后成為一個熱愛家庭與社會、積極勞動、做事負責的良好公民做鋪墊。在勞動教育上,道德與法治學科有著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教師在綜合素質教育不斷深化之際,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價值觀。
一、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優越,加上父母的溺愛,很多大學生從未做過家務事,在家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勞動意識,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但是如今的大學生缺乏勞其筋骨的機會,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從長遠來看,這會給他們今后的成長埋下很多隱患。由于不經歷勞動,大學生體會不到父母工作的不易,體驗不到生活中每一件物品的來之不易,所以存在各種浪費行為,常見的如浪費糧食[1]。此外,一些大學生甚至鄙視基層的勞動人民,認為環衛工人、建筑工人、農民等是“下等人”,這些都是缺乏勞動教育的表現。素質教育強調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勞動素材,在勞動教育上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美麗的,是光榮的,是偉大的,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2]。
二、大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資源,奠定勞動教育基礎
大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勞動教育的素材,其中一些是顯性的,一些是隱性的,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它們的挖掘,所以勞動教育效果不明顯。素材是實施教育的載體,要想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教師先要準備好課程資源,而挖掘教材是首要選擇[3]。縱觀大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發現勞動教育始終是一條主線,貫穿了始終,都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樹立勞動教育意識,去深度挖掘它們,以此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這樣既能發揮教材的參考作用,拓寬道德與法治教學深度,還能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采取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實際生活中,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仍然使用傳統的“講解-接受”式教學法,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對照著課本或者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給學生口頭講解勞動的重要性,告訴他們要尊重勞動,更要尊重勞動人民。這樣的教育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從根本上增強他們的勞動意識,教師必須迎合大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使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在上課時,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將課前準備好的視頻資料給學生呈現出來,視頻中展現的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人們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發生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柏油馬路,到處都是低矮的樓房,都是泥濘的小路。現如今,一座座大廈和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道路縱橫交錯。這樣的畫面給學生良好的視覺體驗,他們直觀地感受到了新中國在共產黨帶領下的崛起與發展,感受到祖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結合這樣的視頻資源,教師再給學生分析背后的原因,讓他們知道無論是文化、科技還是工業、農業,每一個領域的突出成就都是建設者們不畏艱難、努力創新、勇于探索,最后用雙手建立起來的,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力量,知道勞動是光榮的,偉大的,在增強他們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增強其勞動意識。
(三)開展精彩豐富的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知行合一
勞動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既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知道勞動是光榮的,偉大的,還要帶領學生開展精彩的、豐富的實踐活動,讓他們真正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從而促使學生知行合一。
在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后收集身邊的生活垃圾,然后對其進行分類并完成實踐報告,總結自己的成果與心得體會。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的一些公益性活動如環保志愿者活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通過親身參與獲得深刻的感受,養成保護地球、愛護環境的意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勞動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長期組織學生參加這類實踐活動,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促使其知行合一。
結論:
勞動是民族傳統美德,在物質逐漸豐富的今天,加強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尤為重要,就現下情況來看有一定的迫切性。教師要樹立勞動教育意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資源,采取生動形象的教育方式,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精彩豐富的實踐活動,并且基于家校合作優化作業設計,讓大學生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偉大的,具備較強的勞動意識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耿紀瑩,高焱.新時代高校加強勞動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 2020(31)
[2]黃佳鈺.新時代如何開展勞動教育[J].智庫時代.2019(10)
[3]郝東.新時代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問題探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5)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20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指導項目“勞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JGSZD2020010。負責人:王雪瑩,參與人:劉國有,劉艷芳,騫真,呂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