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力 周斌 劉駿
摘要:短視頻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應用,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越發深入。本文通過分析短視頻易讓大學生沉迷的原因,論述短視頻沉迷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提出規范行業自律,健全監管體制,優化內容生產,加大優質資源供給,加強人文關懷,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等應對策略,從而促進短視頻實現長發展,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大學生,短視頻沉迷,影響因素,應對策略
引言
隨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短視頻依托其強大的社會穿透力和豐富的分享語言,記錄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映射出時代的發展變遷,拍攝與分享短視頻不僅僅是國民的社交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地鐵里面“刷一刷”,試衣鏡前“照一照”,旅游景點“拍一拍”,生活趣事 “錄一錄”,儼然成為當下人們生活的常態。但是,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吞噬著公眾的碎片時間,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如何有效防止他們不同程度短視頻成癮,已成為學校和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短視頻易讓大學生沉迷的原因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2021 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 億,較2020 年12 月增長1440 萬,占網民整體的87.8%,其中大學生用戶占比相當大,短視頻應用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25 分鐘,53.5%的短視頻用戶每天都會看短視頻節目。短視頻頭部應用抖音產品負責人曾明確表示:“抖音這款應用的設計定位是專注年輕人,絕大部分用戶也是年輕人”,根據抖音官方數據顯示,高頻活躍用戶的年齡段分布在18-24歲之間,主力正是在校大學生。
1.短視頻創作門檻降低,分享傳播迅速,滿足了大學生的娛樂和社交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短視頻拍攝制作的技術枷鎖已被卸載,社會眾創品類豐富,內容真實貼近生活,公眾共享傳播迅速,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個體微創被發現,被感知,被認同,被聚合,對大學生不斷釋放“內容磁力”,“瘋狂收割”碎片時間,在低頭抬頭中“黏屏不放”,在指尖滑動中“時間知覺麻木”,在虛幻空間中“沉醉不知歸路”。
2.短視頻特效賦能,即時性快感強烈,迎合了大學生個性化表達訴求
這一代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追逐個性,尋求關注,自我表現欲強,接受新事物快。短視頻中“長腿、瘦臉、美顏”等特效,“濾鏡、場景、氛圍”等道具精準對接了個性化表達訴求,準確填補了他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寂寞,產生了強烈的即時性快感,致使部分大學生一刷起短視頻就控制不了,把持不住,陷入沉迷。加之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如果遭遇挫折,找不到合適的傾訴窗口,更容易把短視頻的虛幻世界當成避風港、發泄池和放縱地。
3.短視頻給用戶畫像,服務推送精準,對接了大學生的碎片化時間
短視頻平臺運營和內容生產的動力都依靠流量變現,為了實現流量最大化,平臺通過追蹤用戶使用習慣和偏好,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和算法霸權,為用戶量身定制“信息繭房”,填滿了大學生幾乎所有閑暇時間。資本是逐利的,短視頻平臺出于市場與商業利益考量,本質上做著“時間的生意”,視頻推送本身基于“沉迷算法”,為了迅速提升用戶“粘度”,競相爭奪 “注意力資源”,野蠻發展“注意力經濟”,最大程度實現其商業收益。
二、短視頻沉迷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1.文化侵蝕,認知錯位,扭曲大學生的價值觀
大學階段,正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明辨是非的標準也尚未完全確立,將自身完全暴露在良莠不齊的短視頻影響之下,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近幾年,短視頻的發展雖可謂是“百花齊放”,但也伴隨著“野蠻生長”。荒誕離奇的惡搞情節,極易滿足大學生的獵奇心,卻慢慢模糊了他們的道德底線;炫富賣艷的低俗內容,長期霸占著大學生的眼球,卻漸漸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念;移花接木的拼接事實,挑戰著媒介倫理的極限,也逐步削弱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高空跳躍、虐待動物,惡語污評等極端行為更是直接損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掏空時間,娛樂至上,降低大學生的學習動力
短視頻是高刺激媒介,持續產生“爽”的感覺,大學生大腦皮層長期處于興奮狀態,不知不覺就會身心疲倦,當面對書籍等低刺激媒介時,難以集中注意力。不僅如此,長時間習慣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會進一步弱化大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1]。即使視頻內容沒有問題,天天盯著手機,身心被完全俘獲,時光被透支無度,沉淪于虛幻空間,本該努力奮斗的青春時光被不斷蠶食,戶外活動時間得不到保證,對大學生身體健康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視力下降,如果大學生是集長短視頻、游戲購物、網絡社交等“復合型”沉迷,隱憂更巨。
三、防止大學生“短視頻沉迷”的應對策略
1.規范行業自律,健全監管體制
大學生短視頻成癮是一個社會問題,前期各大平臺的無序發展已造成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后期短視頻行業應采取措施進行積極補救,特別是抖音、快手等主流平臺,應該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切實提高短視頻行業的自律能力,構建良好的內容生態體系。短視頻平臺應該具備戰略眼光,利用技術手段和人工審核,遏制低俗媚俗惡俗內容肆意泛濫成災,主動將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的實踐經驗應用于剛成年的大學生,采用大數據篩選和人工智能技術,促進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上升為“熱點頂流”。短視頻行業內部的自律管理固然重要,但外部有效的政府監管體制也不可或缺。近年來,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在短視頻治理上持續發力,開展了“清源”“凈網”“護苗”等一系列行動,不斷規范平臺的之間的競爭與發展,對于觸犯道德與法律底線的平臺和賬號一律零容忍,關停下架查封了一批賬號與視頻。通過監管部門持續的查補漏洞,違法違規現象明顯減少,但是,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短視頻相關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對于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還不夠及時,短視頻系統完整的監管體系還有待健全。
2.優化內容生產,加大優質資源供給
短視頻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平臺的嚴格審核“堵”住有害內容,保護他們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更要加大投入“疏”通優質資源的供給,發揮短視頻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媒體傳播實踐證實,越主流的價值觀,越硬核的知識,越優質的內容,受歡迎程度也越高。作為短視頻平臺,如果優質內容不去占領,那么有害內容必定將其攻陷,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增加優質資源的供給成為短視頻轉型發展的當務之急。平臺依據大數據分析,篩選出大學生喜歡的視頻類型,引導學校和視頻生產者對大學生進行“量身定制”,通過算法定時定量“送貨上門”,再經相關部門技術調控,讓主流價值觀“指方向”,讓優質資源“唱主角”,讓技術賦能“守紅線”,推動知識生產模式發生深刻變革,促進產業生態進入良性循環。與此同時,大學生觀看視頻內容也不能過多的限制在學習范疇,應將娛樂內容適度融入其中,探尋學習與娛樂的平衡點,科學烹飪他們喜歡的“營養配餐”,適當推送諸如《國家相冊》等主流現象級短視頻,讓他們在觀看過程中伴隨著身心的愉悅和壓力的緩解,不僅能達到知識增容的目的,也不使大學生脫離學習為主的軌道,同時還開闊了他們的眼界。
3.加強人文關懷,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要形成大學生防沉迷的長效機制,重點是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學會自控自律和時間管理,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網絡素養形成的環境不可能是封閉的或者是隔離的,而是要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培育養成。學校不能一味的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教學區域,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應讓他們在課堂學習探究中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短視頻平臺應主動承擔制作高質量網絡素養教育資源的社會責任,根據注冊信息與大數據篩判定用戶是否是大學生,適時定量把網絡素養知識推送給他們,結合任務激勵、游戲闖關等模式,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會他們正確識別和解決各種網絡情況的方式。大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后,即可進入網絡互動測試環節,對于成績欠佳的用戶,利用算法增加相關資源推送量,必要時可強制測試,通過后方可繼續使用。在大學生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平臺需強化時間提示,比如將“時間戳”設置在醒目位置,定時定點彈窗互動,插播卡通動畫,強制他們休息保護眼睛,幫助他們養成時間管理的觀念和自我約束的意識。短視頻雖濃縮了知識的精華,為大學生認知世界打開一扇門,但不能完全替代系統學習和親情關懷。因此,學校與家庭應承擔起教育主體責任,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班主任和輔導員在他們遭受挫折時給予關心與信心。學校應通過舉辦講座,召開主題教育,開展社會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的作用。家長平時也應多和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在面對短視頻誘惑時更需以身作則,掌握短視頻沉迷的早期識別和干預的方法,教育過程也需注意方式方法,努力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四、結語
總之,短視頻行業不“短視”,才能補齊發展“短板”,利用自身傳播力的“頭部效應”,履行更多社會責任。防止短視頻沉迷,切實做好大學生網絡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憑一方努力,很難徹底消除大學生對短視頻的過度使用。只有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層面,建立起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協調溝通機制,相互作用形成強大合力,促進短視頻實現長發展,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材保駕護航。 PR
本文系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2019 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課題 :“融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 : Djsz201920。
參考文獻:
[1]吳瓊,林冬芳.短視頻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的挑戰與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1,(10):89-94.
(作者簡介:肖力,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