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鳳
2021年國家推行了“雙減”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把時間還給學生,避免教育“內卷”,還教育生態。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的課余時間多了,與家長相處的時間也相應增多了。因此,家長如何管理好情緒,避免親子沖突,提高陪伴學生的質量尤為重要。
一、家長的焦慮現象
“雙減”政策落地,對于家長來說是喜憂參半。以前有校外培訓,可以支撐自己對于學生成長的一切想象,現在沒有了,應該怎么辦?因此,家長開始焦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學生的作業少了,知識基礎會牢固嗎?伴隨著“雙減”政策出臺的學生作業管理明確要求: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的時間不超60分鐘,初中不超90個小時。這一管理一出臺,有的家長不理解,同時也焦慮,他們擔心沒有足夠的訓練量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家長,他們擔心沒有家庭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法把握。他們喜歡用顯性的作業來判斷學生學得怎么樣。
二是考試排名不公布了,怎么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前考試排名,對學生的成績居于什么位置一目了然,現在不排名了,心中沒底,擔心會影響到以后的中考、高考。
三是學生放假不去補習班了,沉迷玩手機、看電視怎么辦?學生放假不去補習班了,作業量又少了,空閑時間更多了,在家里沒什么事做,家長又沒有時間陪伴,擔心學生無法抵抗電子產品的誘惑,只想著玩手機、看電視。
四是學生無法去補習班了,遇到不會的題目怎么辦?學生無法參加補習班,遇到不會的題目,家長又不會教,擔心以后的知識漏洞會越來越大。
二、親子沖突現象
學生在家時間多,親子相處的時間也就多了,學生在家長面前暴露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親子矛盾沖突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家長的“權威意識”與學生的“獨立意識”的沖突。中國的家庭普遍存在父母的尊嚴神圣不可侵犯的現象,認為學生還小,什么也不懂,就應該聽大人的,但是家長忽略了學生是成長中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逐漸增加人生的閱歷,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會有想掙脫父母的束縛的想法,而此時,父母過于管束,兩者就會有沖突,產生矛盾。
二是家長的期望與學生現實的沖突。當學生的成長不如己愿,家長要學會面對現實,不要眼中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老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家的孩子作比較,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家孩子看哪兒,哪兒不順,對學生百般挑剔,令學生相當難堪、反感,以致推他們走向叛逆。
三是家長與學生代際差異的沖突。家長與學生本來就不是一代人,生活的時代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但有些家長總喜歡拿自己以前的生活狀態與學生現在的生活狀態來作比較,以此來教育學生要如何如何,令教育適得其反。
三、實現高質量親子陪伴的策略
國家推行“雙減”政策,目的是減負,由于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反而會導致家長在育兒中產生焦慮和親子的矛盾。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的陪伴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家長要管理好育兒的情緒
“雙減”政策的落地,家長產生各種擔心,既有擔心學生的,也有擔心自己的,那么,家長如何緩解焦慮的情緒呢?
一要耐心陪伴學生成長。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提高延遲滿足的能力,即是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學會等待。平日里,我們要求學生對欲望有所克制、能夠學會等待,那么,家長也要具備這種能力。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于別家孩子,全面發展,但是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性,基礎都不一樣,成長也不一樣,就像花開有快有慢一樣,著急不得。陪伴學生成長需要家長要有教學生學說話、學走路時的耐心,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耐心陪伴下,一定會優秀地成長的。
二要減少無謂的比較。不要拿自家孩子與別家的孩子比。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這是家長常犯的錯誤。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你看,她多乖,不像你,動個不停。”“你怎么搞的?學了這么久了都不會,你看小明,一學就會了!”……另外,別拿孩子的現在跟以前比。我們也常聽到:“孩子在幼兒園時很聽話的,現在不知道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一年級成績還很好的,現在學成這個樣子。”如果這樣,學生就會在家長的一次次比較中磨去了銳氣,慢慢地消沉下去了。因此,建議家長回歸育兒的初心,減少學生間無謂的比較。回到自己剛把孩子生出來時,看到孩子粉撲撲的臉,你想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你是不是只有一個念頭:只希望他能健康快樂成長?從來不會希望他考試考100分,也不會希望他成績排名第一。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初心,因此,家長作各種比較就顯得非常沒有必要。
三要用發展眼光看待學生。學生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每個時段有每個時段的成長。作為家長,不能用一種眼光把學生看扁了,“唯讀論”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各行各業都有優秀人才。而且今天學生讀書不行,不等于明天學生發展不行,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
四要留點時間關心自己的需求。作為家長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給學生,要給自己留點時間,關心自己的需求。因為如果家長眼中只有學生,而學生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家長就容易產生焦慮,產生負面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就會影響親子相處的和諧。所以,家長適當學會為自己放放假,為自己充充電,一個星期最少要有一天是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時間,可以去看看電影、逛逛街,或約上三五知己談談心,讓自己放松,到下一周才會精神飽滿,才有更好的心情去教育學生。家長心情好,學生的心情自然也會好。
(二)家長要學會化解親子矛盾沖突
在親子相處時,由于代際等原因,很容易產生意見分歧,從而產生矛盾,作為家長要學會化解矛盾,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一要有開明的心態和學習的意識。開明的心態是指面對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家長要學會辯證地看待,比如,把犯錯當成是學生最好的成長機會。當學生犯錯時,家長關鍵是引導學生從錯誤中找原因,避免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比只會批評教育更有效果。因此,家長要主動地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更新育兒方法,才能適應學生的變化。
二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期望。不同時期的學生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家長也要隨時作出調整。就拿學生的夢想來說,可能在小學時,學生想長大后做一名教師,到讀初中時可能會想當一名警察,而最后高考時,他可能報考了市場管理專業,大學畢業做了公司高管。這個過程,家長就只能以學生愿望為中心,做一個默默的支持者和引領者,在學生抉擇困難時給予幫助,在他感到迷茫時,給他指點迷津。
三要發展學生的優勢進行差異競爭。“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存在都必有他的價值。作為家長,我們要善于發掘學生身上的優勢,把優勢發展到極致,讓優勢變成優秀。成長路上不需要跟風,家長若一味地跟風培養,后果是嚴重的,它會扼殺學生的天性,甚至有可能毀掉學生的一生。
四要給學生的成長提供實際的幫助。學生的成長路會有坑坑洼洼,家長應該給予實際性的幫助,而非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比如,當學生在成長遇到問題時,有些家長責備多過開導,或是打罵多過撫慰。而另一些家長就喜歡用“口號式”育兒。當學生有題目不會時,只會說:“你要專心聽課。”“你要努力學。”家長反思一下:其實學生需要這些嗎?學生需要的是你傳授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做作業時遇到不會的題,引領學生如何去請教人、查資料等。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幫助,以后遇到困難就不會害怕了,就會變得更堅強。
五要向學生傳達正能量。學生是家長的影子,一個正能量的家長才能培養出一個正能量的孩子,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都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家長,你想孩子將來成長為什么的人,你自己就要做一個怎樣的人。遇到事情,不要只會絮絮叨叨,而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傳遞正能量。
六要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家人關系,讓家充滿溫暖。家人之間要互相關心愛護,有矛盾要避開學生。經常搞些家庭小活動,活躍家庭氣氛,比如親子小游戲,或者是親子閱讀活動,拉近親子之間的關系。定期召開家庭小會議,商討家庭大小事,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員,不可或缺,有歸屬感。
綜上所述,“減負”不是減質量,而是為了增效。對家長來說,“減負增效”的應對策略,就是提高陪伴質量。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伴不僅僅是陪上時間,更要講究方法,陪上智慧。只有這樣,家長的陪伴才能高效,家長才更具育兒智慧。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