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四清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精確思考的重要性,呼吁“精確應對、精確實施”,呼吁“瞄準瓶頸和短板,精確聚焦與合作”。現在,精確的思維已經成為各社會工作順利開展的積極思維趨勢,思想政治宣傳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生命線”,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精確的動力。將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真正滲透人心,實現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革新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思想政治;創新
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有數據的人有主導權。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干部群眾的思想行為和工作生活,社會交往被高度網絡化、數字化、虛擬化,傳統的單向工作模式和經驗管理模式難以適應網絡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堅持正確創新,有效利用大數據手段,推進員工思想政治活動創新發展,建設干部職工不忘初衷,牢記使命,不忘交通強國思想基礎,實現“二個100年”奮斗目標,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首要任務。
1.在大數據時代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品質發展機會
為了推進思想政治理論的授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高品質發展,必須用現代技術和方法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發掘。然而,為了實現此目標,需要正確識別和定位兩個接口。從概念內容中,大數據的基本特征可以為思想政治理論的效率注入動態和靜態的元素。
首先,大數據的內在特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吻合。大數據具有規模大、種類多、速度快、精度高的內部特征和外部特征。適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必要性。具體而言,一是大數據的“規模化”特性能夠滿足思想、政治理論的內容、系統性、整體性的要求。大數據之所以具有大數據的特征,是因為可以系統地完全呈現所有領域的數據信息。不僅思想政治理論內容具有結構合理性、功能補全性,還充分表現了大學生課堂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接收者系統的完整性是適當的優勢。二是大數據的“多類型”特性可以滿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對象的主要需求。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形式,促進思維方式由一種向多種思維方式轉變,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選擇一系列新穎的思想、科學的方法和知識,促進學生作為群眾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培養理論接受能力。三是大數據的“高速”特性可以滿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時效性需求。高速的數據信息便于實時記錄、記憶和獲取學生的日常行為,通過技術分析可以顯示學生的思維動態和行動傾向,可以作為對象分析、對象政策、正規教育,幫助實施動態指導。
第二,大數據系統助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提質增效。首先,鼓勵教師自覺提高整體素質。在大數據時代的教育中,如果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僅僅依靠傳統的學科背景和知識積累,教書育人的義務顯然很難,但需要完善與自身數據相關的文化思維。加快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引入大數據思維,客觀地整合“軟”“硬”資源,促進兩者有機融合和合理配置,發揮“1+1>2”的疊加效應。
第三,推進現代教育模式改革。在移動網絡和手機終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結合學生對掌握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偏好,可以強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推動傳統思政課的現代化。
2.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結構和功能
2.1觀念結構
要構建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其內部結構和功能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根本不同。基于數據的整體性思維、兼容性多元思維、現象學思維等一系列大數據思維的確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從規范的社會行為延伸到管理和服務的教育對象。大數據的出現,造就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數據世界,讓思想政治教育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具有教育的一般屬性,而‘人’也是活動的中心要素,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把握海量的數據資源,正確把握教育對象的著力點、思想特征和行為動態,還可以為教育對象解決現實問題提供豐富的信息。
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利用大數據把握和管理教育對象,運用探索分析、智能檢索、分散記憶等一系列技術為教育對象服務,教育他們的興趣愛好、成長背景、正確認識他們的行動歷史和動態、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現實生活的必要性。掌握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預測思想行為的發展趨勢,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活動作出事前判斷。在滿足教育對象個性化需求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教育、規范的隱性功能,有效管理和服務教育對象,形成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概念結構。這也可以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2.2資源結構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部門間環節薄弱,部門間工作資源不協調”。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資源結構,以大數據為技術手段,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時效性不強,傳播不便,品種有限,打破了資源分散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模型的資源結構是基于對個體層面、課程層面、學校層面、社會層面、網絡層面、地域層面、國家層面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大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多元化、多源化、全面整合。在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的結合下,大數據將對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時代、不同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分類,推動全球優秀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整合的時空限制。教育個人思想背景信息、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收集的信息、學校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社會各層面的數據采集,形成了豐富的立體化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資源結構體系。
2.3內容構成
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內容結構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從以既定文本內容和邏輯推理為核心的傳統教育內容,向基于大數據體現的學生需求動態、實時更新的教育內容轉變。大數據的出現打破了靜態穩定的結構關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的主要對象,在大數據平臺上分析教育者需求的變化,挖掘精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自主選擇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要求統一起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動態平衡結構。
3.結語
“大的數據并不是運算法則和充滿機械的冰冷世界,還需要人類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挑戰和趨勢,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應用大數據,客觀的注意數據識別和篩選,提高大數據源的可靠性,提高數據處理和發掘、大數據處理的可行性,優化數據解釋和分析,提高大數據結論的利用性。我們期待大數據的有效應用,為新時代思想和政治教育創新的發展增添新的智慧和動力。
參考文獻
[1]吳滿意,王麗鴿:《從精準到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根本態勢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年第4期,第202頁.
[2]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24頁.
[3]賴榮珍:《重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接受的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3年第12期,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