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內軍
本課例是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屆中學英語說課比賽活動的參賽課例,授課時長為45分鐘。本課例在該次活動中獲得特等獎。
教學文本The Green Consumer(《綠色消費者》)為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8B Chapter 3 Environment中的閱讀文章。作者通過評論的方式介紹了The Green Consumer一書,文中概述了地球存在的幾大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并號召讀者加入環境保護的隊伍,做“綠色消費者”。
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為了實現個性化教學,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獲和提高,教師把學生按照英語水平的高低分為A、B、C三個層次。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把學生分為8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2名A層學生、3名B層學生和3名C層學生。其中,2名A層學生分別為組長和副組長,負責在課堂上組織本組成員開展小組活動和幫扶另兩個層次的學生。因為在之前的教學中經常開展以此編制為基礎的小組活動,所以學生對小組活動的規則較清楚。
此外,雖然學生對環保主題非常熟悉,但是他們對“Green Consumer”(綠色消費者)這個概念比較陌生,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引導和解釋。
在本堂課結束后,學生能夠:
1.知識層面
a.Know and use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b.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the causes and results.
2.能力層面
Read a passage effectively through suitable reading strategies,e.g.inference,reference,skimming,scanning,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using transition devices.
3.價值觀層面
a.Know the importance and way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be will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Learn to be good listeners and be brave to speak English.
在“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的理念及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交際語言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高效地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教學過程包括課前導入(Warming up)、讀前活動(Pre-reading)、讀中活動(While-reading)、讀后活動(Post-reading)和課后作業(Homework)五個部分。
Step 1:教師展示陳光標賣罐裝空氣的新聞圖片,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What is he doing?Why is he doing so?
(2)Would you buy his cans of fresh air?Why?
【設計說明】通過奇聞異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興趣,緩解他們的焦慮,并把他們引入“環?!敝黝}。
Step 2:教師展示幾張北京空氣污染的圖片,以及森林大火、亂砍濫伐、垃圾成山和洪水淹城的圖片,激勵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陳光標賣罐裝空氣的合理性和目的,并引導他們關注環境問題,激發其環保意識,同時幫助他們預習本堂課主題。
Step 3:教師展示某學生通過每天在上下學的路上撿垃圾的方式踐行環保而上報紙的新聞,吸引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向這位學生學習,并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支持環保,為引入主題“The green consumer(綠色消費者)”作好準備。
Step 4:讓學生快速瀏覽文章的標題、圖片、第一段和小標題,回答關于文章主旨大意和結構布局的問題。
(1)What’s the name of the book?
(2)Who is the author?
(3)What is a green consumer?
(4)How many topics are covered in this book and what are they?
這幾個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如skimming的閱讀策略能幫助他們快速找到文章的一些關鍵信息。為了實現分層教學,教師要求這幾個問題由每組的C層學生優先回答,若C層學生不會,由B層學生回答,若B層學生不會,再由A層學生回答。通過這種方法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
Step 5: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仔細閱讀全文,尋找細節答案。教師把細節性題目的等級根據難度設定為1星、2星和3星,星級越高說明難度越大。教師要求學生先選擇難度等級,再快速閱讀文章,尋找答案,以培養其快速閱讀、查找具體信息的能力。為了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回答問題的優先權按照C層、B層和A層來排列。
【設計說明】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理解的能力。
Step 6: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全文,并完成關于環境問題的思維導圖(見圖1)。

圖1
【設計說明】通過完成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對全文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其思維能力及圖文轉換輔助理解的閱讀策略。通過分析思維導圖,學生可以自然而然總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通用且實際的方法,即成為“綠色消費者”。
Step 7: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本單元Using English部分以“How green are you?”為主題的調查問卷。
【設計說明】通過此項活動,幫助學生從課本所學聯系到生活,加深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并教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優秀的“綠色消費者”。
Step 8: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之前思維導圖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可以從文本中找答案,也可以聯系生活和所學知識,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出更多的解決方法。最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匯報。全班學生充當評委,通過投票決定優勝者。
【設計說明】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討論環保問題解決方案時用英語表達,是任務型教學法的體現。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鼓勵全員參與;學優生負責較難的部分,“后進生”負責較容易的部分,組內成員相互幫助,共同成就。此外,在小組匯報或課堂展示時,教師會提前給出評分標準,引導學生注意匯報和展示的規范性,培養他們在公開場合用英語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信心。
Step 9: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自測評估表(見表1)。

表1:自測評估表
【設計說明】該活動幫助學生總結、回顧本堂課所學,完善知識系統,使其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Step 10:教師提供四項與環保主題相關的個性化作業(見下頁圖2),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一項認真完成。作業包括用回收利用的物品做一個手工制品并介紹,制作一張環保主題手抄報,寫一封給親朋好友的環保倡議信,總結如何做一名環保志愿者。

圖2
【設計說明】作業的布置體現了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張麗娟 2017)。
在課堂開始時,教師用一張陳光標賣罐裝空氣的圖片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其好奇心,集中其注意力,同時有效引入關于環保的閱讀主題。接著,教師用幾張反映地球環境問題的照片,讓學生直觀感知地球環境破壞的現狀,激發其環保意識,同時幫助其預習課文的重難點內容,用圖文聯系的方法加深他們對目標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效果。最后,用每天堅持撿垃圾、保護環境的本校學生的新聞報道圖片,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欲望和決心。
《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制訂了我國中小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發展目標。在理論框架中,閱讀素養包括閱讀能力和閱讀品格兩個方面。在閱讀能力板塊,閱讀理解能力又包括信息提取、策略運用和多元思維三個要素,具體包括抓取特定信息、運用概括、比較等策略,以及經過批判性思維,形成新概念和新知識的能力(王薔、陳則航2016)。本課堂通過While-reading部分小組比賽題目的設置,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skimming和scanning能力,并通過流程圖和閱讀轉換策略,幫助他們概括文章內容,理解文章大意。在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的環節,引導學生結合新舊知識,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提高他們形成新概念、新知識的能力。
在While-reading環節,教師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問題搶答及評分活動,有效刺激了他們的好勝心,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達到了每個學生至少一次舉手答題的課堂效果。在Post-reading環節,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對各種環境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并給出評分標準,鼓勵小組全員參與,暗示小組內部需要討論和幫扶,即A、B層學生幫扶C層學生,以便在小組展示中得到更多分數(盧敏 2009)。
在學生每次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都會為其所在小組加上相應的分數。隨著課堂活動的開展,每個小組的得分在不斷變化,且組間競爭的結果在不斷更新,這對學生是強有力的激勵,為了所在小組的榮譽,他們從頭到尾不停地積極思考并主動發言。這樣可以確保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每一分鐘的思維不掉線,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在小組匯報環節,每一個學生都當評委,提高了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自評環節要求學生及時總結、評價自己本堂課的表現和學習成果,對其成就感提升有促進作用,同時有助于他們養成及時總結、反思的良好習慣,為其課下學習和下堂課學習指明了方向。
本次課后作業突破了傳統的抄寫和背誦的作業模式,以四選一的方式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趣味性作業。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選擇制作環保小發明、畫手抄報、寫電子郵件、當志愿者等,通過不同方式體驗生活,運用語言,遵循了“多元智能理論”,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和“任務型教學”的理念。學生從以前只能被動地按要求完成作業到現在可以主動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來完成,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有的學生甚至花整個周末研究環保小發明,經課堂展示后,獲得了成就感,進而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可以激發學生好好學習的愿望。”
本堂課設計雖然綜合而有側重,如注重自主合作與探究,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和表現自己,但是在小組搶答環節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未能使每個學生都實現更深入的閱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