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芹,李俊麗,劉艷紅
(1.吉利學院,北京 102202;2.中瑞酒店管理學院,北京 102601)
正確的膳食營養是人們健康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慢性病發病逐漸年輕化,為此我國制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指導我國各個年齡段居民獲得充足膳食營養,滿足健康的需求[1]。
大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面臨著繁重的學習和生活壓力,飲食結構是否合理,將會對他們的學習以及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2-3]。進入大學后,面對獨立的大學生活,大學生需要自己控制飲食和膳食行為[4-6]。大學生居家期間主要是寒假或暑假期間,絕大部分學生不用工作也不用上課,因此許多大學生的膳食行為和在校期間不同[7];不同年級、不同家庭狀況大學生表現也有所不同[8-10]。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飲食和消費也受到影響。本文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的營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從而評價大學生飲食規律及膳食行為變化的情況,有助于掌握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營養現狀,發現膳食問題,為以后學校開展營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膳食營養和身體素質提供一定依據。
本文于2021年7—8月在北京吉利學院商學院、人文與設計學院和汽車工程學院3個學院進行,選擇從大二到大四年級的大學生,采用隨機發放調查問卷方法,最終從2018—2020級選擇360名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本校只有2018—2020級學生)。該調查采用發放調查問卷回收的方式,共發出問卷360份,其中男生164名(45.56%),女生196名(54.44%),回收率為100%。各年級人數分別為大二178人(49.44%)、大三162人(45.00%),大四20人(5.56%)。其中有效問卷334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2.78%。有效問卷中男生150份(38.32%),女生184份(61.68%)。參與問卷調查的所有學生均為自愿,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問卷調查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年級、院系及自評家庭經濟條件情況(差、較差、中等、較好或好)。
(2)飲食習慣統計根據中國人群食物頻率法;攝入食物種類和數量的統計參考2016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1]和中國膳食平衡指數(DBI-16)。
1.2.2 質量控制
當學生開班會時,通過班主任將知情同意書和問卷發放到每位同學手里,班會后學生在教室集中填寫問卷,填寫時間控制在15 min左右,調查人員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學生在填寫完問卷后,現場收取調查問卷。
1.2.3 身體測量
受試者在空腹狀態下,穿著短衣短褲,脫鞋襪,站在電子秤印有腳印的位置,站直,兩臂自然下垂。在學生自己宿舍要求暑假前后使用同一個電子秤稱量體重。
運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健康飲食重視程度、不同飲食習慣分組和不同膳食食物攝入量之間的差異,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對健康飲食重視程度
由圖1可知,不管在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大學生對健康飲食都比較重視。居家期間,比較重視(31.74%)和一般重視(37.13%)比在校期間的比較重視(46.38%)和一般重視(42.50%)都有明顯下降,而特別重視幾乎不變,不重視的人數比例從在校期間(6.87%)猛增到居家期間(26.35%)。居家期間對健康飲食重視程度比在校期間下降明顯,兩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25,P<0.01)。

圖1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對健康飲食重視程度
2.1.2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飲食習慣統計
通過調查大學生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的早餐和夜宵次數以及一日三餐的規律性,可以從側面了解民辦大學生飲食是否規律,結果如表1所示。大學生居家期間,飲食沒有規律,食用早餐少于3次達到30.54%,在校期間食用早餐人數每天都吃達到31.14%,每周5次以上達到23.95%。少于3次只有16.17%。食用夜宵人數居家期間少于3次只有42.51%,而與之對應在學校期間人數上升到80.84%,幾乎高出一倍。居家期期間,大學生有一半人數(50.30%)三餐不規律,而在校期間這個人數降到大約一半水平(26.35%)。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居家期間,每天吃零食比例升高。每天都吃零食比例高達37.13%,而在校期間下降到19.76%。假期居家期間定外賣每周大于5次有10.18%,在校期間由于食堂有各種各樣的食物供給,包括一些特色小吃也在校內能買到,所以沒有大學生每周定外賣大于5次,在統計學也有顯著差異(P<0.01)。通過調查問卷也發現訂外賣與家庭經濟條件有密切關系,家庭條件較好以上家庭的學生訂外賣占到70%。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年人健康飲食每周攝入食物種類大于25種,每天大于12種。通過調查發現不管居家期間還是在校學習期間,由于學生的飲食習慣是多年形成的,因此每周攝入25種以上的比例都在1/3左右,在統計學沒有差異(P>0.05)。每周攝入食物種類12~25種的比例,接近膳食推薦的標準,表1顯示在校期間大學生比例(58.08%)高于假期居家期間(53.89%)。

表1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飲食習慣統計
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膳食結構更趨于合理,在校期間葷素搭配的比例(54.49%)高于假期居家期間的葷素搭配比例(50.90%)。居家期間,以葷為主和以素食為主的膳食結構在比例上都有所上升,但是統計學沒有差異(P>0.05)。
2.1.3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各類食物的攝入量
假期居家期間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各類食物攝入量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量。由表2可知,水的攝入量有58.68%學生達到推薦為 1 500~1 700 mL,谷薯類食物攝入量是250~400 g 有50.29%達到要求,蔬菜和水果也有半數達到推薦量300~500 g和200~350 g。但是豆類及堅果有46.71%大學生超過國家推薦量,肉及其制品攝入量34.73%超過國家推薦量。酒類不管是假期居家期間還是在校期間2/3以上的大學生飲酒量都低于國家推薦標準15 g。假期期間只有極少數大學生在家飲酒的數量遠遠超過推薦量。谷薯類、堅果及酒類在假期和在校期間,學生攝入量有統計學明顯差異(χ2=10.41、19.49、71.97,P<0.01)。在校期間,接近2/3大學生攝入各種食物量與推薦標準相符合,只有水果攝入量下降。

表2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各類食物攝入量
由表3可知,假期居家期間絕大多數大學生(75.45%)鍛煉身體時間少于《中國膳食居民指南(2016)》推薦的運動30 min的標準,而在校學習期間,有74.25%大學生運動時間大于30 min,僅有25.75%的學生在校期間鍛煉時間少于30 min。
假期居家期間有53.29%比例的大學生睡眠時間大于8 h;而在校期間77.25%學生睡眠時間6~8 h,僅有4.19%的大學生睡眠時間大于8 h,在校期間,18.56%的學生睡覺時間少于6 h。
網絡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無論在假期和在校期間網上娛樂時間變化不是很大。有40%左右的學生無論在校還是居家在網上娛樂時間都大于3 h,這部分學生主要玩游戲或觀看各種短視頻。假期20.96%學生網上娛樂時間每天少于1 h,在校期間的數據發現僅有3%的學生在網上娛樂時間少于1 h。
在目前的電子時代,網絡購物已經進入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購物方式。表3的數據顯示居家期間,大學生網購食品金額大于300元占到51.50%,而在校學習期間網購食品的金額低于100元占比達到54.49%,金額明顯下降很多。

表3 假期居家和在校期間生活方式調查
由圖2可知,有45.51%大學生假期居家期間體重比在校期間增重,僅有22.16%大學生體重減輕。
本次調查顯示,北京吉利學院的大學生假期居家期間和在校期間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發生了較大變化。例如,一日三餐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大部分學生早上不吃早飯,這可能是因為晚上熬夜沒有起床,而在學校學習期間,由于絕大部分時間都需要上課,因此在校吃早飯大于5次以上比例增多。當然也有少部分大學生多年來形成不吃早餐習慣,與早晨是否起床無關,所以研究結果也與后面的一日三餐是否規律相互驗證,說明居家期間大學生作息沒有規律,反而在校期間,飲食生活更有 規律。
假期居家大學生定外賣和食用零食的比例明顯升高,堅果類攝入過多,可能與民辦院校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有關,研究也發現經濟條件較好以上家庭,訂外賣比例高[10]。訂外賣比例增多,主要是因為居家期間父母出差或者上班,而大學生部分不會做飯,因此訂外賣頻率特別高。大學生飲食不規律,食用外賣和零食過多,由于外賣油鹽超標較多,攝入脂肪和蛋白質較多,容易引起慢性病。酒類在假期有個別同學攝入過高,由于個別家庭從事酒店行業,家庭環境影響,導致酒類攝入過量。
由于現在互聯網滲透大學生生活各個方面,網購食品的數量增多,一些不健康網紅食品在大學生中流行,這些導致大學生容易偏食;同時網上娛樂時間較多,作息不規律,睡眠時間增多,鍛煉身體的時間較少,導致有38.32%的學生體重增加,容易引起肥胖和一些慢性疾病。從長期看,這樣的飲食和生活作息習慣不利于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者的結果相似[7]。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居家期間是休息娛樂,因此對于健康飲食的重視程度大幅下降;也有部分同學認為自己還年輕,假期短期對飲食不重視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研究中發現部分大學生假期體重減輕,一部分學生缺乏鍛煉,導致身體出現疾病,因此體重減輕;還有部分學生假期外出打工,由于工作比較辛苦,導致體重減輕。
大學生在校期間,飲食更加規律健康,葷素搭配合理,說明民辦高校食堂提供飲食符合營養多樣化營養要求,能夠為大學生提供需要的營養。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在校期間食用食物種類比例提高的主要是大三學生,這些學生通過營養學選修課提高了自己營養知識,平時比較注意飲食健康,盡量攝入多的食物種類。大學生在校期間運動時間較多,可能一部分大學生每周有體育課,每學期有體育測試,學生每天會主動鍛煉;在校大學生有運動空間和氛圍,男生經常一起打籃球或踢足球,女生打排球,因此運動量比 較大。
在校學習期間,絕大多數學生能夠保證睡眠時間在6~8 h,大多數學生基本按時作息。在校期間,睡眠時間少于6 h學生有部分是玩游戲或看電視劇,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在努力準備各種資格證考試。假期居家網上娛樂時間少于1 h的這部分同學在假期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參加各種農田勞動,沒有時間上網娛樂。在校期間僅有3%同學娛樂時間少于1 h,可能是因為這部分同學在校時間刻苦學習,尤其有部分同學準備考研,因此沒有時間上網娛樂。
大學生普遍進行各種網絡購物,網購食品也滿足了學生不出家門就能夠嘗遍各種美食的心愿,尤其是各種新鮮的水果和零食。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假期居家期間,幫助父母網購部分家用食品,例如面食和蔬菜、地方特色食品,而在校期間網絡絕大多是各種零食,因此金額在校期間降低比較多。這也反映了在校期間大學生水果攝入不足,可能是由于食用習慣或者價格原因,大學生沒有足夠金錢購買水果。
結合其他學者對大學生營養狀況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不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對體質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也是導致近幾年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當然大學生正處于學習新知識時期,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改變的,建議學校增加營養專題知識講座或者一些選修課程;也可以通過校園的網絡平臺,利用大學生對網絡有較強依賴性的特點,使學生多渠道地獲取營養方面的知識,改變生活中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學生對營養和健康的認知能力,切實保障當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