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青 歐子婷






【摘 要】 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對公立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社會公信力的建設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教育部出臺相關政策規范高校信息公開。根據現行政策條款通過對“雙一流”高校的信息公開情況調查發現,高校對教育部要求的財務信息公開清單的執行力存在差異,高校信息公開工作與現行政策要求的符合度差于預期。因而,一方面需要建立“上承下接”和“原則+指南”的政策體系以提高高校信息公開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高校應樹立財務信息公開理念,建立信息公開的激勵約束制度,提高高校政策執行力,提高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政策符合度,進而完善我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機制。
【關鍵詞】 公立高校; 財務信息公開; 政策清單; 政策符合
【中圖分類號】 F235.1;F230;F8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2)10-0127-08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不斷優化,納入政府會計主體范疇的公立高校的資金來源由主要財政供給向多元化轉變,特別是隨著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服務社會的自主性被強化,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服務新體系更加要求高校不僅在資源的獲得、配置和使用上與市場對接,而且要求在信息的披露方面更加滿足利益相關者評價績效和決策需要,通過與多元化的資源供給主體進行信息交流互動形成我國高校獨立自主的財務運營體系。
高校的運營管理雖然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是仍然需要有效配置和使用資源,高效提供教育產品和服務,以建立公信力,可持續獲得資源,財務信息的披露成為建立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1 ]。從財務角度看,提高高校財務信息透明度有利于防止高校盲目投資、非法金融經營等,遏制財務風險,提高高校財務可持續發展水平[ 2 ]。從內控角度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能夠有效促進高校財務內控建設,推進完善防腐體系[ 3 ]。從實證研究結果看,我國高校財務信息披露狀況不容樂觀,在江蘇46所本科院校網絡公開專欄建設及財務項目公開情況的調查中得出了4個影響高校財務信息有效公開的制約因素:標準模糊、網站隨意、考評滯后、動力不足[ 4 ]。在山西省高校信息公開情況調查中,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存在缺乏主動性、公開內容不夠明確、公開時間不及時等問題[ 5 ]。在北京市、陜西省和江蘇省高校調查結果中發現僅有39.36%的高校建立了信息公開專欄,有66.18%未完整進行信息公開,目前中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存在平臺建設不規范、公開不透明、監管激勵機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 6 ]。隨著《政府會計制度》的全面實行,高校不僅要關注資金使用情況,而且要重視預算項目的執行結果和績效,使各項經濟活動得到更為嚴格的規范,進而提升財務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7 ]。高校財務信息不僅僅源于原本預算會計提供的預算表、決算表,還包括綜合財務報告,使信息基礎得到強化,為信息公開提供了有利條件。應在政府會計制度的基礎上盡快修訂和更新現行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制度,根據雙功能的會計核算體系規定進行信息公開[ 8 ]。自2010年4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起,我國高校財務信息的公開從樹立觀念到政策規范再到信息公開實踐,經歷的時間不長,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高校信息公開的制度規范是否能夠有效指導高校的財務信息公開實踐需要做全面研究,需要通過調查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實際情況,分析其與政策要求的符合度,分別探討政策執行偏離情況的政策原因和執行原因,進而對完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提出優化策略。
二、我國公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政策符合的樣本調查
(一)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樣本調查的政策依據
2014年7月《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以下簡稱《清單》)要求高校遵照清單“有關文件”欄目所列文件的規定進行信息公開,《清單》明確高校應主動公開10大類50條信息,其中,財務、資產及收費信息一類規定了與財務相關的信息。《清單》秉持了《辦法》規范的目標和基本組織、監督架構,但對《辦法》中需要披露的內容進行細化。依據《清單》將財務類信息歸納為7項,如表1所示。
2018年10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以《清單》為底線,主動公開目錄,細化公開事項,做好動態更新,提高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也就是說,《清單》內容是目前高校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本研究首先查看樣本高校的信息公開平臺是否開設高校信息公開專欄,是否已完整設置《清單》規定的7個項目的欄目并且可以正常訪問。根據《辦法》,我國高校應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向社會公布信息年度報告,為此,調查樣本高校是否按時公開信息年度公開報告。最后對每個欄目分別進行調查統計。本次調查僅依據政策的基本標準對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情況進行分析,并對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基本評價,并不評判標準之上的水平高低。
(二)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樣本調查方案設計
1.調查目標與調查對象
根據《辦法》的規定,高校信息披露規范目標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高等學校信息,促進高等學校依法治校,高等學校應當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則,建立信息公開工作機制和各項工作制度。因此,本研究的調查目的在于考察我國高校對《辦法》規定公開財務信息事項的遵守情況。
根據《辦法》的規定,所有高等學校應當設立信息公開專欄,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但是通過搜索發現,不同辦學層次高校的信息公開專欄建設有著明顯差距??紤]到我國信息公開工作起步較晚,許多高校存在公開工作進度慢、內容少、信息搜集困難等情況,本文選取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調查對象。首先,它們擁有更為優質的辦學條件和完善的辦學制度,作為部屬高校對制度的執行與監督更為嚴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校目前信息公開制度下的較高水平;其次,從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來看,“雙一流”建設高校有著全國名列前茅的聲譽與實力,辦學歷史悠久,社會公信力較高,能夠獲得政府和社會資本等社會各方面大量的資源投入,因而它們也擁有更廣泛、更直接的信息使用者;最后,從樣本合理性來看,“雙一流”建設高校全部為公立高校,并且地理位置遍布全國各地,較為分散,大大減少了地域性因素的影響。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這5所學校為工信部直屬軍事高校,政策層面不作信息公開的要求,故本調查剔除上述5所高校的樣本,實際調查樣本為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2.調查方式與評價方法
本次調查以高校信息公開專欄為基礎,信息公開專欄應依托高校門戶網站便于信息使用者訪問,同時不能設置訪問權限等屏障,所有人員可無障礙訪問,若出現網頁無法訪問、鏈接結果非目標信息內容、需要校內訪問或申請等從而造成訪問受限的情況均屬于未公開狀態。除此之外,所有未依托信息公開專欄公開的內容均不計入統計。訪問網站時間為2021年3月9日至2021年3月10日。
依據政策要求,高校應當于每年10月底前在門戶網站統一公布清單各項內容??紤]到及時性與時效性,本次調查的時間范圍作以下規定:
(1)年度報告統計數據的時間為上一年9月1日至本年8月31日,并且于本年10月31日前公布。因此,本次調查時間范圍為2019—2020年學年的統計數據,即時間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以2020年10月31日為報出的截止日,超過截止日的信息為不及時的無效信息,視作未公開狀態。
(2)受捐贈情況主要依托高校教育基金會的工作成果,教育基金會審計報告及工作報告出具的時間為1月1日至4月30日,故已公布2019年審計報告或工作報告或專門公開2019年度受捐贈情況即可視為已公開狀態,公開不及時視為未公開狀態。
(3)保增值情況主要為校辦企業資產、負債、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信息,企業審計報告出具的時間為1月1日至4月30日,故已公布2019年校辦企業資產、負債、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信息可視為已公開狀態,公開不及時視為未公開狀態。
(4)預算表時間范圍為2020年度的統計數據,故已在2020年10月31日之前公開2020年度預算信息則視為已公開狀態,公開不及時視為未公開狀態。
(5)決算表時間范圍為2019年度的統計數據,故已在2020年10月31日之前公開2019年度預算信息則視為已公開狀態,公開不及時視為未公開狀態。
為了使調查結果更直觀,更好地評價我國高校信息公開的現狀,本研究將建立簡易評分機制,調查總計10個項目,每個項目小分10分,總分為100分。為了消除打分的主觀因素,每個項目設置分數等級僅三種,即0分、5分、10分。未公開得0分,已公開得10分,公開信息不完整得5分。若信息公開專欄項不得分,則總分直接計為0。項目設置與具體打分標準如表2所示。
(三)樣本高校財務信息公開調查數據統計結果與分析
1.信息公開專欄建設情況
調查顯示,37所樣本高校全部都設置了信息公開專欄,說明信息公開工作在樣本高校都已經開啟,如圖1(a)所示。其中有27所高校在高校門戶網站的顯著位置標注了信息公開網的鏈接入口并且能夠正常訪問,比率為73%;有7所高校的信息公開網雖未在門戶網站首頁有明顯標識,但處于其他欄目之下,也能較為容易找到并訪問,比率為17%;云南大學未在其門戶網站設置信息公開網,通過較長時間的搜索發現,其信息公開專欄設置于校長辦公室網站,搜索較為困難,視為未公開;有2所高校雖然已設立信息公開專欄,但是打開后無法訪問,視為未公開,分別為鄭州大學和湖南大學。
根據以上情況進行評分,有34所高校得10分,3所高校得0分,該項目平均得分為9.19分,整體表現較好。
2.財務信息年度公開報告情況
調查結果如圖1(b)所示,有32所高校已及時公布2019—2020年度信息公開報告,1所高校的年度報告無法下載,剩余4所高校因信息公開專欄無法訪問、無信息、搜尋困難依舊視為未公開狀態。最終得出該項目高校平均得分為8.65分。
3.財務項目設置情況
高校按照《清單》要求完整、分類設置相應的財務信息項目,能夠使信息使用者搜索信息更方便快捷,提高信息利用程度。調查結果如圖1(c)所示,37所高校中,有29所財務項目設置完整、分類清晰,便于信息使用者檢索;3所高校財務項目設置不完整、分類混亂;僅2所未進行有效分類,一是電子科技大學未分類,二是新疆大學僅設置了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兩個欄目,但財務管理直接鏈接到新疆大學計財處,資產管理直接鏈接到新疆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未進行有效公開。
根據以上結果進行評分,完整設置、分類清晰可得10分,設置不完整、分類混亂得5分,未有效分類得0分。最終該項平均得分為7.97分。
4.財務規章制度公開情況
規章制度主要包括國家、省、地方、學校發布的財產、資產管理辦法。規章制度的公布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夠從整體層面上了解高校的財務、資產管理是否遵循制度執行。如圖1(d)所示,有59%的高校規章制度屬于已完整公開狀態,有19%的高校屬于不完整公開的狀態,情況為存在部分網頁無法訪問。余下22%的高校則為未公開,除了4所高校因信息公開專欄無法訪問、無信息、搜尋困難依舊視為未公開狀態,其余皆為網頁無法訪問或者出現網頁空白的情況。
5.高校接受捐贈情況
捐贈資產是高校的重要資金流入,高校如何使用與管理受捐贈財產是各界信息使用者非常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對捐贈人來說,捐贈資產是否按規定使用、捐贈目的是否順利完成是其首先關注的內容。高校一般通過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來展現如何使用與管理受捐贈資產。以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2019年度工作報告為例,報告公布了基金會接受捐贈情況、大額捐贈收入情況,同時詳細說明了公益慈善項目開展和公開募集活動備案情況。故將高校專門公開受捐贈資產使用與管理或已公布基金會2019年度工作報告視為已完整公開,調查結果如圖2(a)所示。有59%的高校已完整公開,有3%的高校公開不完整,有38%的高校統計結果為未公開。這其中除了信息公開專欄不得分的4所高校外,有5所高校受捐贈情況的網頁無法訪問,有4所高校公開不及時,有1所高校沒有設置該欄目。
6.資產保增值情況
校辦企業的資金多數是以財政資金和事業積累資金投資形成,其存在和發展有助于推動高校學術成果、科學研究的產業化,有助于將教育、科研和社會、市場有效連接,對高校、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都作出了貢獻,但同時也存在校企不分、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政策要求高校主動披露校辦企業資產、負債、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信息,不僅僅是評價各高校財務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也是一種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的方式。
本次調查校辦企業財務信息披露較為寬松,主要看高校是否已公開資產、負債、保值增值率三個方面的情況。然而,在調查標準較低的情況下,樣本高校的表現依舊不太理想。調查結果如圖2(b)所示,該項目的披露很不理想,平均得分僅為3.51分。在37所高校中,有58%的高校被歸為未公開狀態,其中有7所公開不及時或者長期不更新,有4所僅鏈接到校辦企業網站卻無具體的資產、負債與保值增值情況等信息,其余高校無內容或無法訪問。有16%被歸為不完整公開狀態,主要原因在于這些高校僅列示了2019年度的資產、負債信息,而缺少重要的保值增值情況。
7.采購及招投標情況
高校對采購及招投標情況進行公開,是保證采購程序合規合法、招投標工作有效的重要手段。但是通過調查發現,能夠做到及時、保質地進行采購及招投標信息披露的高校少之又少。如圖2(c)所示,僅2所高校為該項目進行了專門信息公開,按年列示,按照儀器設備、圖書、藥品等物資設備采購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標分類清晰,信息質量較高,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和南京大學。54%的高校該欄目都是直接鏈接到校招標采購網,信息使用者需自行檢索相關信息。19%的高校雖有專門公開信息,但是信息較為籠統,未按年列示或未分類列示,質量較低。
8.高校預算表公開情況
預算是高校的收支計劃,是高校履行職能、完成既定目標的資金安排。從高校的資金來源視角看,預算是高校和資源提供者達成的契約,其中既包含高校有效配置資源的權力也包含有效使用資金的責任義務,預算公開實質上是向資源提供者傳達高校如何依據委托人的目標履行責任的計劃。預算信息公開既是明確高校與委托人之間資源配置和使用計劃的關系,又是明確高校運營管理責任的重要環節。
根據《清單》要求,高校應該披露收支預算總表、收入預算表、支出預算表、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調查結果見圖2(d),86%的高校已完整公開,14%的高校呈未公開狀態,除了網頁無信息、信息專欄無法訪問的情況,新疆大學直接鏈接到財務處網站首頁無目標信息,而南開大學目前僅公開2018年的部門預算表。
9.高校決算表公開情況
決算是高校預算執行結果的信息,反映高校計劃執行情況。當高校預算執行進入最終環節,要根據年度執行的最終結果編制決算表,它既是年度收支的結果,也反映了高校預算執行的成效。同時,決算信息成為高校下一年度預算的依據。圖2(e)顯示,84%的高校已按要求公開至2019年的部門決算,16%的高校為未公開狀態。其中,除了網頁無信息、信息專欄無法訪問的情況,新疆大學仍是直接鏈接到財務處網站首頁而非目標信息,南開大學目前僅公開至2017年的部門決算,大連理工大學僅公開至2018年的部門決算,信息公開滯后。
10.高校收費項目公開情況
高校收費是高校獲得資源的途徑之一,既反映各高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種類,也反映各高校與市場合作的方式和科技轉化的能力,公開收費項目、收費依據、收費標準及投訴方式有助于規范管理高校收費項目和收費途徑,讓更多信息使用者了解高校的收費行為和范圍標準,也是防止亂收費的有效途徑。隨著國家和地方高校收費政策的不斷出臺與完善,高校公開的收費情況應當進行更新。調查結果如圖2(f)所示,22%的高校未及時更新,例如東南大學2015年后再未進行更新。11%的高校視為未公開狀態,主要原因為網頁無法訪問、直接鏈接到財務處網站首頁而非目標信息。根據是否及時更新的評分標準進行打分,該項目最終僅獲得6.76分。
(四)調查評分結果的整體分析
本次調查僅以各高校是否基本遵循相關制度作為評判標準,按照基本的打分標準,有7所高校在60分以下,大部分高校分數集中在60分至90分區間,表現遠差預期,見表3和表4。
按照打分結果,僅一所高校,即上海交通大學獲得了滿分,說明其遵循了《清單》要求的財務信息公開規范。除此之外,有7所高校評分在90分以上,說明這7所高?;咀裱嚓P制度,但仍存在不足。
根據最后的評分結果將各項目的分數進行歸總排序得到表5??梢钥吹?,信息公開專欄和信息年度公開報告分數表現較高,說明信息公開專欄建設的完成度較高、年度公開報告公布較為及時,這意味著各高校已經普遍開啟了財務信息公開的工作。預決算項目的評分也超過了8分,說明高校預決算信息工作表現普遍較好。規章制度、收費情況屬于高校財務、資產、收費制度方面的信息,評分在6分至7分,表現平平。采購及招投標項目不足5分,校辦企業保增值情況不足4分,說明這些高校在這兩個項目的信息公開普遍沒有達標。
本次調查的樣本高校平均總分僅為70.27分。盡管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離政策目標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我國公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政策差異影響分析
從37所樣本公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我國樣本公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合規性整體上并不理想。政策規范旨在保障高校公開的信息數量和質量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樣本高校無論信息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諸多問題,包括:(1)內容不完整導致信息的相關性較差。例如,在調查校辦企業保增值情況時發現,大多數高校公開年度的保增值情況總結僅一句話,其中的數據僅有相關項目的合計數,既沒有明細數據也沒有文字說明,對很多信息使用者來說此類信息無評價和決策價值。(2)不按規定的時間公開導致及時性不合規。例如,南開大學截至2021年3月10日僅公開至2018年部門預算和2017年部門決算。除此之外,某些高校規章制度、收費規定等標準性內容也存在長期不更新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信息的及時性。(3)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不統一和年度的不連貫,導致信息公開的可比性不合規。例如,在調查中發現,有不少高校按年公開的財務項目僅有本年度或上年度的數據,無法查閱以前年度高校的信息或者不能查看連貫的多年數據,年度缺漏數據不具有縱向的可比性。(4)信息選擇性公開、信息項目細化分類差異及公開路徑選擇的差異,導致信息公開的明晰性不合規。例如,有專門總結年度采購與招投標信息并分類進行公布的高校僅2所,其余大多直接鏈接到招投標網站或者未按年度(分類)公開,讓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理解和應用無所適從。(5)平臺建設差異及信息鏈接路徑設置的不完善,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信息公開的可靠性存疑,加上尚未有高校財務報告的審計制度,也影響對已經公開的財務信息的有效利用。例如有些高校雖然已設立信息公開專欄,但是打開后無法訪問,導致所有項目信息都無法獲取。調查統計的7項財務信息中,每一個項目都存在網頁無法訪問、附件無法下載或者網頁信息無法顯示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信息公開欄目形同虛設。
樣本高校執行政策方面存在的差異,應從兩個方面分析原因,一是政策制定方面,二是高校執行方面。
1.政策制定方面
首先,我國公立高校尚未建立完整的財務信息公開政策體系,以《辦法》為指引、以《清單》為依據的相關規范雖然打破了我國高校信息公開領域長期無規則規范的局面,但仍只是對公開的目標、范圍和項目做出了概括性的闡述,還停留在指導性層面,對各類信息的公開標準和路徑并沒有做出可操作性的規定,規則體系的不完整導致高校在信息公開的實踐中無所適從或選擇性應對。其次,現行的財務信息公開政策強制性不夠,激勵約束制度不健全,導致高校在公開信息時的自我選擇行為。最后,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則不斷完善,強化監督的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傳統的僅向政府公開信息滿足財政預算管理要求的財務信息公開政策需要向滿足治理需求的目標轉變,對財務信息更多元化的分類滿足更多元化的利益相關者信息需求,這不僅有利于高校有效履行委托代理責任,更有助于高校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強化社會監督,促進高校提高財務管理績效。
2.高校執行方面
首先,信息公開的觀念尚未轉變。一方面,納入政府預算管理體系的高校以財政要求的信息為核心報告財政資金預算信息,形成的觀念是高校僅對政府的預算管理負責,忽略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對高校信息需求弱化導致高校信息公開的意識不強。其次,高校對財務信息公開政策的執行力有待提高?!掇k法》和《清單》明確規定高校應主動公開7項財務、資產及收費信息,但實踐過程中仍會出現執行不力的問題。最后,“雙功能”的政府會計制度實行時間不長,尚未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財務信息公開報告和監督機制,某種程度上導致高校在信息公開方面的觀望與等待。
四、強化公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有效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政策體系
我國高校的財務信息反映了由高校擁有和控制的資源的獲得、配置和使用情況,反映了高校使命實現的資源保障情況,反映了政府和其他資源提供者目標的實現情況,也反映了高校財務管理能力和財務管理績效。高校運營目標的多元化和財務資源來源的多元化要求高校作為獨立的財務主體面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使其財務信息公開成為高校連接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重要橋梁,也成為對高校過去、現在和將來運營績效的評價依據。因此,我國高等學校財務信息公開政策應當在國務院的部署層面由財政部聯合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依據《預算法》《教育法》《會計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制定符合高校運營管理和監督的財務信息披露政策,包括的基本內容有:
1.建立上承下接的財務信息公開政策體系
高校財務信息是政府信息的組成部分,財務信息公開政策體系應由法律方面的統馭規范、部委層面的原則指導規范、行業方面的準則規范和指南規范、單位層面的執行制度規范組成。秉持以目標為導向、以公平和效率為理念、以全面反映高校財務管理狀況和運營成果、服務信息使用者為基本原則建立信息公開政策體系,從根本上去除高校選擇性執行等弊端,真正解釋和指導各類高校的財務信息公開實踐。
2.建立完整的、可執行的財務信息公開政策
通過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政策應明確規范以下內容:(1)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目標。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旨在促進全面提升高校財務管理能力,促進建立完整的監督體系,促進高校與政府、服務接受方、業務合作者等資源提供者建立和諧的財務關系,提供的信息滿足各方利益相關者評價高校受托責任和做出經濟決策的需要,依托信息公開建立和拓展高校的社會影響力,以更豐富的資源、更優質的服務達成使命。(2)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內容。建立完整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內容體系,同時,應對高校公開的財務信息進行分類,包括按照是否歸類匯總分為日常公開的信息和期末定期公開的信息,按照是否能夠貨幣計量分為可量化信息和非量化信息,按照是否強制分為強制性公開和自愿性公開等,分別設計公開方式,形成詳略得當、明晰易得、規范靈活的信息體系。(3)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標準。按照政府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高校的信息公開要做到完整性、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及時性、明晰性,網絡公開的信息還需要達到“便捷性”的標準。(4)財務信息公開路徑。通過設計信息公開平臺和基于平臺建立的鏈接途徑應該達到信息公開查閱的便捷性、易獲得要求。(5)財務信息公開的監督體系和問責機制。這是強化高校信息公開執行力的重要制度保障。
以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內容為例,由于高校財務管理目標存在多元化的特點,資金配置和使用基于目標存在不同的決策方案,對不同方案的選擇需要優先排序,對同一方案的資金使用也存在不同的方式,因此,單一的、反映結果的貨幣計量信息難以反映資金配置和使用的目的指向和行為過程,要反映高校資金來龍去脈或前因后果的運營管理過程,就應建立量化信息和非量化信息相結合的信息體系。公立高校信息公開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是量化信息與非量化信息結合,將報告體系分為政府會計報告和績效分析報告兩個部分,全面、完整地提供高校財務信息,反映高校使命達成情況。一方面,依托政府會計制度要求建立“雙功能”政府會計的財務信息公開體系,既全面公開收付實現制的預算會計信息,又公開權責發生制的財務會計信息;另一方面,依托全面的量化信息建立高??冃Х治鰣蟾婀_制度。通過前文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到,國內外高校的財務信息公開主要通過貨幣計量。但是,單純的貨幣量化信息存在很大的局限,難以反映高校使命達成情況或目標完成情況,難以反映高校經營管理的過程和結果,難以反映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所以應該基于預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建立績效分析報告,將“高校目標—資源配置決策—資金運動過程—績效和影響力”之間的因果關系及高校的運營管理行為予以完整呈現,既是對會計報表的解釋和深化,又是對組織反映使命引導價值觀的完整體現,利于信息使用者有效利用財務信息,在高校和信息使用者之間建立信任關系。
(二)強化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執行力
1.高校應轉變觀念,提高信息公開的自覺性
高校作為獨立的社會組織需要建立獨立的財務管理理念和價值觀,重新審視高校和資源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以“合作共益”的理念建立平等、共享的信息交流機制。一方面,財務信息公開是高校有效籌資、提高社會公信力的重要推動力。因為財務信息直接反映高校資金的使用效果,是檢驗資金管理成效、評價投入產出比的關鍵途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辦學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程度。通過財務信息公開,高校能夠更有說服力地展現自己的價值,吸引社會資本,拓寬多元化籌資途徑。另一方面,財務信息公開是提高高校財務管理和服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信息公開在利益相關者監督的同時,也會獲得反饋和改進策略,進而提高其民主化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高校健康發展。因此,財務信息公開對高校來說不僅是挑戰,更是機會。高校應清晰認識到信息公開的目的和效益,轉變觀念,樹立積極主動的公開意識,將公開壓力化為發展動力。
2.建立高校信息公開的激勵約束機制
信息不對稱構成委托代理關系的核心問題,信息公開是建立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橋梁,隨著高校資源和服務的多元化以及政府資金管理的績效化,激勵高校高質量公開財務信息應該成為高??冃гu價的組成部分。依托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和雙系統財務信息的報告,進一步形成完整反映高校運營管理績效的整體報告,既報告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強制性要求部分,也報告體現高校自主性發展優勢的自愿性信息。監管機構既要評價高校對強制性信息公開的合規性,還要評價自愿性信息公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依托高校財務報告審計的逐步規范,建立和健全高校財務報告信息公開的監督體系,建立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相結合的審計監督機制,共同為高校的財務信息有效公開保駕護航。另外,對審計結果相應設計問責機制,將激勵約束機制與高校的財務信息報告有機結合,既保障相關政策的有效執行,又能讓高校通過信息公開獲得更多關注,激發其發展的內在能動性,讓高校的資源供給和服務提供基于信息的有效溝通而綻放活力。
【參考文獻】
[1] 姜宏青.非營利組織績效管理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研究[J].會計之友,2014(10):2-8.
[2] 喬春華.論高校財務透明度[J].教育財會研究,2010, 21(4):11-17.
[3] 梁勇.論高校財務信息的公開[J].教育財會研究,2011,22(1):8-11.
[4] 馬杰,朱莉.江蘇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狀況調查與分析[J].教育財會研究,2013,24(4):60-64.
[5] 杜俊萍,田潔.高校財務信息公開中的問題及對策:山西省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情況調研[J].財會月刊,2014(17):14-17.
[6] 孫穎穎.中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現狀與對策分析:以北京市、陜西省和江蘇省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3):116-120.
[7] 熊娜,撒晶晶,曾春麗,等.政府會計改革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8(3):20-23.
[8] 付玨銘.探討新制度下高等學校財務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0(2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