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迪 彭天明
摘 要:為了探索出一條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才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闡述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目標、生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存在的差異及問題,并在對比雙方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提出雙方應開展相互合作、注重優勢互補的對策,以促進我國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高音樂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關鍵詞:音樂類院校;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教學模式
一、音樂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
教學目標差異
(一)音樂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差異
綜合類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偏向于培養綜合型人才,因此許多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往往需要學習許多非音樂類專業的知識,不但要求音樂類專業的學生具有較高的技能水平,同時也要求他們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而相較于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言,音樂類院校更偏向于培養具備高演奏水平、強專業技能和高音樂素養的實踐型人才。除此之外,大部分音樂類院校也嘗試著培養具有高水平音樂研究能力的人才。總體而言,二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各有特色,但無論是音樂類院校還是綜合類院校,二者在音樂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都存在同質化較強、地域性較弱的問題。由于不同地區的生源、師資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學目標同質化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兩極分化,從而使得人才資源分布不均衡。
再者,許多即將參加藝術高考的學生對音樂類院校及綜合類院校的音樂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了解得并不清晰,導致他們對自身的發展定位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存在錯位的情況。比如,部分學生通過高考來到綜合類院校學習音樂類專業,而原本這些學生都比較期待自己能夠成為具有較強音樂實踐能力的人才,而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教學往往具有開放性較強、專業性較弱的特點,導致這類學生的期望與實際的培養路徑不匹配,從而使得這類學生容易迷失方向,產生較大的專業困惑。
(二)音樂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生源差異
音樂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生源是較為精準的,尤其在早期,可以明顯看到二者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在招生要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大部分音樂類院校更偏向于招收音樂學院附中、藝術學校的學生。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學生則大多來自普通高中。然而,在教學改革和招考機制不斷發展的情形下,目前從招生偏向方面來看,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對學生的來源并沒有過多的招收限制。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都是通過考試來篩選學生,無論該生來自音樂學院附中還是普通高中,只要達到要求便可錄取。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準備參加藝術專業考試的學生對不同類型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對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對社會人才招聘需求不了解,在前期培養路徑、專業能力水平或自身發展愿景都符合音樂類院校要求的情況下,卻為了追求學校的綜合名聲而進入綜合類院校學習音樂類專業,當他們被錄取后并開始學習時,才發現教學內容與期望之間的差異較大,從而對未來的發展較為迷茫。
二、音樂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
教學模式差異
(一)教學體系的差異
音樂類院校將音樂類專業進行細分和縱深發展。根據目前的教學體系建設來看,音樂類院校在形成一套成熟的音樂專業知識教學體系的情況下,還在不斷深化音樂學科建設,從而不斷地將音樂類學科的教學、人才培養目標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并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然而,大部分音樂類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較為嚴重,導致大部分普通音樂類院校的人才培養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這類學生的專業能力往往難以與一流音樂類院校的學生相匹敵。而這些學生在校期間基本上都在學習和練習與音樂類專業相關的內容,其他方面的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他們在就業時就會受到較大的困擾。
而大部分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教學體系仍然處于亟待完善的階段,大部分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教學體系都會借鑒音樂類院校的教學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本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增設其他學科的課程,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但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大部分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教學體系仍未成熟,且變化和改革的頻率較高,學生成為體系建設過程中的“實驗品”,雖然這一問題無法避免,但是綜合類院校必須削弱這一問題給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教學內容的差異
音樂類院校的教學內容較為專業化,針對性較強。為了使學生的音樂專業基礎知識能夠更加扎實,音樂類院校應將音樂技能、音樂基礎知識細分成學科,并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這些內容。因此,許多音樂類院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技能培養的問題,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此外,為了確保學生的整體水平,音樂類院校的教師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音樂作品內涵的把握能力、研究能力的培養是有所忽視的。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音樂類院校,尤其是普通音樂類院校和地方音樂類院校,它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會成為“音樂工匠”。雖然這些學生將來會成為實施音樂基礎技能教育的主體,卻無法在音樂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無法實現真正的美育。因此,對音樂類院校來說,這一點將會影響到我國音樂基礎教育的發展。
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則會將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培養音樂類專業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綜合型音樂人才。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學生無法理解學習教學內容中其他學科內容的目的,比如傳媒、廣告、市場營銷等。再加上大部分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師實際上對跨學科教學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確,因此就會出現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無法與音樂類專業教學進行結合,不僅無法起到開發學生其他能力的作用,而且學生在學習這些跨學科課程時,可能會與音樂技能的提升產生沖突,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
(三)教學模式的差異
目前,音樂類院校的教學方式已經出現了精細化和差異化的發展趨勢。無論是中央音樂學院還是上海音樂學院,都開發了頂尖藝術人才的培養方式,在教學方面更加具有國際化、開放性的特點,而大部分非一流音樂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仍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但這類院校也會在教學模式上向頂尖人才的培養方式看齊。學生要在扎實音樂基礎能力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總體而言,音樂類院校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會重視對學生基礎音樂能力的培養,大部分仍然采用一對一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方式,時而引入大師班、樂團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但是差異化和精細化的教學方式對學校本身的資源和平臺要求極高,所以大部分音樂院校的教學方式仍停留在重視一對一教學和線下課程教學上。因此,大部分音樂類院校的教學模式仍存在較為單一化的缺陷。
雖然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模式發展得并不成熟,但是其教學模式較為多樣化,靈活性較強。一方面,為了完善音樂類專業的教學模式,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教師會嘗試采用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另一方面,綜合類院校鼓勵音樂類專業與校內其他院系進行跨學科結合,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其他院系合唱團等方式,培養和開發學生對音樂產業、音樂市場、音樂傳播、美育等方面的潛能。然而,大部分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方式也存在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差異化較弱的情況。在綜合類院校中,音樂類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和職業規劃是非常多樣化的。比如:部分學生希望能夠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成為演奏型人才;一部分學生希望能夠提升自身的音樂科研能力;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能夠參與音樂產業等方面的開發和運營工作中。但是大部分綜合類院校的音樂類專業教學方式會出現統一化的現象,對學生的發展會有所限制,從而不利于音樂類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
三、音樂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
教學優勢互補的策略
(一)教學資源互補
音樂類院校的教學資源專業化更強,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資源的多元化、跨學科特征更強。在二者人才培養目標互補的情況下,教學資源也可以實現互補。
首先,地方音樂類院校可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開展合作,通過慕課等手段將音樂基礎課程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進行分享。與此同時,綜合類院校的部分跨學科課程也可以與音樂類院校進行分享。二者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靈活地安排與分享課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學生的技能,還可以為音樂類院校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
其次,音樂類院校的樂團、師資也可以作為教學資源來進行分享。而綜合類院校的創新創意教學團隊、教學實踐基地也是可以與之共享的。例如,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可以請音樂類院校的教師團隊對教學方案、教學內容設計進行評估。而音樂類院校也可以通過與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開展合作,從而利用其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適應能力,減輕部分學生的就業壓力。
最后,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在進行教學資源的分享過程中,需要有合理、完善的制度作為保障。二者應在保證自身教學的前提下,與對方達成合作意向,但是在進行教學資源互換時,要制定完整的流程,保證雙方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從而促進教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提升教學資源的質量。
(二)教學模式的互補
首先,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教學模式互補必須建立在符合學生學習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不浪費雙方的教學資源。第一,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可以派遣教師到音樂類院校進行交流學習,深入了解音樂類專業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自己學校的學生基礎能力培養上。也可以派遣部分學生到音樂類院校進行學習,滿足學生成為演奏型、專業實踐型人才的學習需求。第二,音樂類院校可以引入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的美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再與自身的教學相結合。例如,音樂類院校可以派遣教師至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學習如何在音樂類教學中融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模式和跨學科教學方式,從而豐富自身的人才培養方式。
其次,教學模式互補的基礎是雙方院校都要將派遣教師進行交流學習納入學科教學模式優化工作,明確教師交流學習的目的,為教師交流學習后形成成果和進行實踐留足時間和發展空間。
再次,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要照顧到不同類型人才的學習需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安排過程中,要更加靈活和開放,重視與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進行交流,從而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來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最后,在教學方式互補的過程中,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要重視解決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教學方式的互補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從而讓自身的學科建設和教學方案的每一步都真正有效,避免發展瓶頸的出現。
(三)注重進行地域化的合作
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都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二者要充分地意識到自身院校“有什么”。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在教學中融入地方音樂產業和地方音樂事業的內容,二者要根據自身的培養方針,尋找培養目標的結合點。例如,地方音樂類高校可以在教學中融入地方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戲曲等內容,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以使培養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亦是如此,其可以將音樂專業與地方產業進行跨專業融合,打造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學科內容。在此基礎上,同一地方的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就更容易找到雙方合作的內容和方式,從而為促進地方產業和事業的發展以及提高人才就業競爭力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在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和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情況下,無論是音樂類院校還是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都應重視每一批學生的發展需求,準確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專業型人才。同時,音樂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專業也要看到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積極改善這些問題,相互合作,從而為我國的文化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芳.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9(3):155-157.
[2]朱艷.“三分法”聲樂教學模式探索:對地方綜合類高校音樂專業聲樂課的教學改革的思考[J].音樂創作,2012(5):180-181.
[3]陳怡.高校音樂學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音樂生活,2021(5):60-62.
[4]李曉迪,葛美言.中國高校音樂類專業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音樂生活,2020(8):72-73.
[5]李曉迪,姚菁.一流大學音樂類專業與音樂類院校素質教育比較研究[J].藝術家,2021(5):62-63.
作者簡介:
李曉迪,碩士,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音樂教育。
彭天明,碩士,沈陽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單簧管演奏及教學、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