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啟
【摘? ? 要】高校是培養攝影人才的重要平臺,一些高校數字媒體藝術類專業學科開設了數字攝影教學課程。本文針對數字媒體藝術類專業學科特征,結合現代媒體的快速傳播特點及不同媒介之間的融合,從多個維度對優化攝影課程體系、搭建數字攝影教學實驗室、探究數字攝影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等進行研究和探討,提出創新性的策略,以實現高校攝影教育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高校;數字攝影;教學改革
一、攝影課程教學的價值
隨著數字化時代、5G時代的到來,數字攝影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的推廣、普及以及攝影功能的不斷強大,在降低了攝影技術門檻的同時,也促進了攝影藝術的傳播,攝影藝術已經漸漸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學習、社交生活之中?;ヂ摼W的高速發展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快速大量地涌入現代社會生活中,民眾在物質需求基本得以滿足的前提下,對精神領域的消費需求日趨增加。伴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功能強大、價格親民的攝影器材走入人們的生活,攝影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一種新穎的消費形式。不論是在新聞信息傳播中,還是在大眾娛樂、社交媒介和現實生活中,“有圖有真相”這種利用影像呈現的方式成為語言溝通、交流的補充和替代,形成另外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交流方式。通過鏡頭中呈現出來的不同題材、類型的圖像,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讀圖時代,與攝影相關的教育教學和視覺傳播影像工作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
縱觀高校,不僅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新聞專業、繪畫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等也都開設了攝影課程。另外,很多高校里的攝影社團都吸納了大量學生,通過各種攝影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隨著攝影技術門檻的降低,如何與時俱進,把技術教育和藝術素養、美學教育廣泛融入高校攝影課程教學中,顯得愈加重要和緊迫。攝影課程是一門技術加藝術教育的綜合課程,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要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科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技術的前提下,提升藝術素養,開闊眼界學會觀察,去發現美、展現美,從而提高作品的藝術性。攝影技術掌握相對簡單,但藝術素養的提高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訓練學習。技術素養和藝術素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社會背景下,高校攝影課程教學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適應各個行業需要的優秀攝影人才。
二、數字媒體藝術類學科攝影實驗室教學現狀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集中體現了“科學、藝術和人文”的理念,同時也是一門注重視覺藝術表現和視覺語言運用的綜合學科。數字媒體類專業,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如動畫創作、電影特效、游戲設計等課程,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視覺呈現能力。數字攝影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一般是在大一下學期或者大二上學期開設,通過該課程的專業訓練,能為學生的視覺語言表達和構圖、光影、色彩等視覺呈現能力打下基礎,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綜合學科知識,還為多元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奠定學科基礎。
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攝影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攝影術發展歷程、攝影基礎知識、攝影創作技巧以及影棚布光、后期制作等等。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個難題——需要在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數碼相機操作、各種專業術語之后,才能進行更多內容講授。受限于課時,很多教學細節無法一一實現,很難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隨著數字攝影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傳播方式的改變,部分高校以前開設的傳統攝影暗房類實驗室已經跟不上時代變化,逐漸游走在淘汰邊緣,而緊跟時代步伐的數字攝影實驗室建設往往花費不菲,很多高校受到場所、設備資金、師資等因素的影響,實驗室建設跟不上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攝影門檻降低,器材設備普及化程度提高,甚至手機都有很好的拍攝功能,但是在專業創作過程中,比如廣告攝影、人像攝影對拍攝設備的要求卻更加嚴格。攝影課程需要大量的實踐來加深理解和記憶,通過操作攝影器械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才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推動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實行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方法可以彌補理論知識上理解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改善目前教學的質量和水平。[1]數碼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專業攝影器材淘汰更新非???,一般專業攝影器材3年左右就會出新品,并且價格不菲,而一些高校的攝影實驗室建設遠遠達不到這樣快的更新速度,導致前沿性不夠。教學工作中陳舊老化的設備和不合理的教學時間安排,導致學生缺乏最新的攝影器材進行實踐鍛煉,無法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從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這給數字攝影相關人才培養帶來困難。
高速發展的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原有的攝影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等都需要進行一定的改變,要根據市場對數字攝影人才的需求來進行相關軟件、硬件的改變,否則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三、攝影課程的創新運用對策
(一)構建創新教育理念
數字時代行業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高校數字攝影課程體系和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與開創性人才為教育目標,通過對攝影專業的學生進行意識上的培養與能力上的提升,讓學生們在優質的環境下產生正確認知與實踐經驗,以模擬教學的形式大力鼓舞當代大學生體驗創業過程中的創新型教學模式。[2]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攝影課,不僅是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光線、影調、色調、線條和拍攝角度等豐富的攝影知識和對視覺語言的運用,還需要引領學生對數字攝影行業有新的認知,激發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精神、探究思維和創業能力,讓攝影作品既有新意富有個性化,又能緊跟時代發展潮流。
傳統的高校攝影課程教師大都是學術型、理論型的教師,他們普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以理論基礎教授、實驗技術研究為主,教學過程中偏重傳授攝影技術和理論知識。構建創新數字攝影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對高校師資力量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數字攝影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自媒體、短視頻等新的數字影像媒介出現,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攝影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最新的數字化攝影器材拍攝和相關后期制作技術等,更需要引導他們對影像呈現、視覺傳播的創新與攝影學科的前沿發展方向有所了解。
(二)構建數字化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攝影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相輔相成的交叉學科,攝影的魅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攝影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和當代文學、歷史、藝術、媒介、社會學等多個不同學科產生交叉融合。
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專業主要以培養數字媒體可視化傳播類的人才或輔助藝術設計、影像傳播的視覺表現人才為目的,對實踐性要求非常強,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有著豐富行業經驗的教師。高??梢試L試通過邀請行業專家講授、教師實踐、課程研讀等方式,提高教師視野和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側重數字化教學。攝影課程教學隊伍可以圍繞策劃學術型師資、實驗技術型師資、影像行業實戰型師資,組建動態混合型團隊,根據課程設計可以采用多種師資組合開展教學。
數字攝影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攝影專業技術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學生的攝影實踐訓練,要將專業技術操作理論教學與藝術創新思維相結合,引領學生將藝術思維建立在技術操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達到貼近市場需求的目的。具體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構建數字化教學模式,加強網絡化和智慧化教學模式的使用,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和交互的特點,積極引進并合理運用網絡、手機APP等現代媒體手段,加強對國內外優秀攝影作品的藝術性、技術性、觀念性、紀實性等方面的演示教育,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立一個輕松、新穎的能夠體現團隊合作精神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掌握攝影基礎知識,激發創新思維,提升攝影藝術素養。
(三)構建多種教學資源整合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資源共享以及媒介傳播的大眾化,使攝影教育教學工作可以突破傳統的因循守舊。網站視頻、實用攝影教程微信訂閱號、遠程教育網站等互聯網資源以傳授攝影器材的具體操作技巧為主,通過簡單易懂的視頻演示和便捷直觀的案例講解進行分析。往往用圖片加上文字解說的方式,展示在不同拍攝環境下快速掌握攝影技術,利用多變的拍攝方式去呈現出不同的拍攝效果,減少了時間、空間、環境的限制等束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以梳理,整合關鍵知識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線下和線上時間學習,有效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攝影課程關于“攝影曝光”的章節中,教師可以提前將梳理好的網絡課件發給學生預習,然后再進行課堂講授,增加實踐環節,最后通過攝影作品進行總結討論,這樣會有利于學生消化相對晦澀的操作理論。通過這種網絡資源知識要點整合,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同時,由于條件限制,專業昂貴的攝影設備相對匱乏,很多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難以提高攝影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組建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一種不錯的嘗試。工作坊(Work Shop)教學模式,發韌于 1919 年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德國設計大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創辦的包豪斯學院,孕育了眾多享譽全球的頂級設計師,為世人們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設計。包豪斯學院秉承“技術與藝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理念,在其培養模式中,擔任技術、手工藝制作課程的教師被稱為“工作室師傅”,負責輔導實踐教學。[3]學生們日常在一個固定的場地中進行動手實踐,這種教學模式也被視為 “工作坊教學” 的典型范式。這種工作坊教學模式可以成為傳統數字攝影課堂教學模式的有力補充,學生憑興趣或者通過選拔加入工作坊,可以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使用實驗室專業攝影器材等教學設備資源,以任務為導向,獨立或者分小組進行協作,更加系統化、專業化地進行學習和創作。
(四)構建以賽促學的競技氛圍
伴隨著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和攝影技術門檻降低,攝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參與人群逐漸增長。各種攝影網站、期刊、攝影器材商店等成為了廣大攝影發燒友和專業攝影人員的學習交流平臺;不同形式、類型的攝影比賽、攝影采風活動也越來越多。同時,市級、省級、國家級攝影協會的積分制入會原則,也促使各類攝影人熱衷積極參加有積分制的攝影大賽活動。另外,商業攝影比賽的高額獎金,也大大激發了攝影人創作、參賽的熱情。
現代教育背景下,高校攝影教育教學相關工作的開展迎來新的契機。以往傳統課堂授課模式主要是教師課堂講授,相對比較封閉,不僅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與同行業之間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造成學生學習的目標不夠明確,藝術、人文視野難以拓寬,創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調動。而把“以賽促教”的方式導入攝影課程,在攝影課程實踐環節,老師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以某一個賽事的內容要求為目標,進行相關創作實踐,讓學生融入到學習交流的氛圍中去,激發他們主動創作學習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攝影技術素養和藝術素養。
對于社會上一些商業性、公益性的攝影活動和比賽,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通過比賽讓學生走出“象牙塔”,感受同臺競技的氛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眼高手低的問題,增強實踐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比如:全省、全國性的大學生攝影大賽、地方行業主題類攝影創作等等,網絡上都可以查閱到,學生們在參賽過程中通過學習以前的優秀作品,不僅可以拓寬自己的創作視野,提升審美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主題攝影實踐的理解以及藝術表達的手法創新呈現,達到教學過程中的“知行合一、教學相長”。除了學習交流,學生如果在比賽中能獲取一定的獎項名次,還會給自己帶來獎勵和榮譽,為就業增加競爭力。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攝影課程教育離不開網絡技術的加持。作為融入市場、了解行業最新動態的最好方式之一,積極加強校企合作,有助于讓學生走出去,用實踐的方式來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攝影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高校攝影課程教學中,除了技術操作水平的提高,加強藝術審美教育也不可或缺。
結語
數字攝影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視覺影像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不同學科背景融合、不同媒介互動傳播都反映出當今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只有與時俱進地開展攝影課程教學、優化攝影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數字攝影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培養出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能迅速適應市場達到行業要求的攝影人才。
注釋:
[1]吳民慶.高校攝影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7(07):132-133.
[2]向莉.芻議教育技術學數媒專業攝影課程教學改革[J].數碼世界,2020(03):169.
[3]趙敬雷.工作坊教學模式芻議[A].劉春,屈波.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下)[C].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安徽藝術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