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蘭
【摘? ? 要】云南17頭大象北遷事件的跨文化傳播現象表明,順勢而為的形象“自塑”和“以小見大”的敘事體系能夠有效傳播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有限否定和情感厚植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消弭外媒偏見。這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云南;大象;共情;國際傳播;生態(tài)文明
2021年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fā)表主旨講話指出,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前段時間,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1]
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全球合作,離不開生態(tài)文明故事的國際傳播。云南大象北遷事件成為在國際傳播場域講好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的典范。
2021年,云南17頭野生亞洲象一路向北遷移數百公里,憨態(tài)可掬的象群、跌宕起伏的“追象”故事,不僅在國內“圈粉”無數,還“火”遍了全球,一些以往對中國充滿偏見、誤讀的外國媒體也一改常態(tài),紛紛追蹤報道象群蹤跡,對我國在生態(tài)保護議題上所做出的努力給予好評。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Elephants' 500km-trek across China baffles scientists》一文中提到,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大象數量保持增長的國家;[2]美聯(lián)社(Associated Press)在《China's wandering elephants becoming international stars》報道中直接肯定了“大象在中國得到了最高級別的保護”。[3]
受歷史和現實等復雜因素影響,在國際輿論場上,“西強我弱”的局面一直存在,一些西方媒體對我國長期存在偏見甚至故意抹黑,而從云南大象北遷事件中外媒的反應來看,該事件在跨文化傳播場域中,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傳播效果,成為講好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的一個成功案例,其背后的傳播規(guī)律值得總結研究。
一、順勢“自塑”: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的有效傳播
“有效傳播”是傳播學一個重要概念,廣義上指傳播的信息能為受傳者接收并理解。拉斯韋爾認為,有效傳播應有助于合理判斷,合理判斷又有助于實現有價值的目標。[4]云南大象北遷事件報道通過“自塑”形象和“自設”議題、“個體敘事”融入“宏大主題”、技術勢能下厚植情感,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我國在人象共生、物種保護、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糾偏了西方輿論對我國的偏見和錯誤認知,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助推中國獲得更高的話語權和更好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
(一)“自塑”形象和“自設”議題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
云南大象北遷事件報道中,國內媒體持續(xù)追蹤象群活動軌跡,同時將大量鏡頭對準象群的萌趣日常,對準當地的人文風貌,對準政府舉措和民眾的包容反應,真實全面地呈現了一幅人象共生的和諧圖景,“自塑”了一個充滿人文情懷的中國形象。主流媒體根據事件發(fā)展進程,“自設”議題,建構起“追象”“人象共生”的情節(jié)關聯(lián),講述一個完整的人與象的故事。如央視新聞推出《同象行》8集紀錄片、新華社策劃《跟著大象逛云南·“象”滇記》系列報道,講述象群北遷過程中人與象之間鮮活的故事。議程設置理論強調的不僅是傳者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媒介之間的相互影響,體現在主流媒體進行策劃報道之后,其他媒體都會受其影響,跟進傳播,這種從“領袖”媒體流向其他媒體的現象也被稱為“共鳴效果”。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不僅引發(fā)國內其它媒體的跟進報道,還成為外國媒體“他塑”的新聞素材。對外媒報道進行分析發(fā)現,外媒對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的報道信息和影像資料等,大多來源于國內主流媒體的報道。
(二)“個體敘事”融入“宏大主題”
“個體敘事”融入“宏大主題”其實就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從具體的、個體的真實事件講述宏大的社會歷史主題,在“經驗”與“超驗”之間建立隱喻轉換關系。象群遷移報道的“經驗”主要來源于“北遷”的前因后果、歷史背景、安全防范等方面,該事件發(fā)生正值世界大象日和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召開,個案的敘事自然要為宏大主題奠定基調,要“超驗”講述個體背后的整體,從個體講述全貌。因此在該事件中,媒體的“追象”也不僅僅停留在“尋象”層面,而是通過象群遷移這一由頭去發(fā)現象群背后中國的真實面貌,如鏡頭呈現脫貧攻堅后的中國農村、西雙版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風情和中國壯麗的山河美景;耐心勸解的警察、寵溺“滋事”象群的村民、落落大方的農村青年等,通過普通的中國人、細致真實生動的場景,讓“中國”這個詞在外媒認知中變得真實可感。同時在潛移默化中,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傳遞中國的文明觀、自然觀、價值觀、發(fā)展觀,讓西方民眾在對中國具體事件的認知中,逐漸認同中國的政社關系、發(fā)展理念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
(三)技術勢能下厚植情感
“勢能”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本研究采用該概念意在強調在技術力量的支持下,媒體對外傳播所具有的潛能。云南大象北遷事件報道中,充分利用了無人機、熱成像等拍攝技術,調動5G技術、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等進行實時“追象”,形成多聲部、多層次的傳播矩陣,保證能全面立體地呈現象群活動全過程,形成“大象北遷—人象共生—生態(tài)文明—人文中國”的全媒傳播鏈。技術勢能下,既保障了事件新聞的全方位、多角度傳播,消弭跨文化傳播中的“語境差異”和“文化距離”,又能通過新視角講述人象故事,激發(fā)情感,達成共識。如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追象”小分隊在追蹤象群活動過程中,通過俯拍,用“上帝視角”呈現象群軌跡、地形地貌、地理景觀等,在象群休息的時候,航拍控制在一定高度,避免對象群造成干擾,從側面講述不同身份民眾默契配合、一路對野生動物的無聲呵護。正是在這種新視角下的細節(jié)關注,讓媒體的“追象”報道更加有“人情味”,同時也讓關注該事件的外國民眾“于細微處見真情”,中國對野象等生態(tài)物種的保護體現在方方面面,并且深入到每一個中國百姓的日常行為當中,人象共生的價值觀跨越國家、跨越文化,達成共識、共情、共通。
二、人本“共通”:云南大象北遷事件對外“好感”傳播的影響因素
“好感效應”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人們對傳播對象持肯定態(tài)度時,便更容易接受傳者的觀點,傳播效果得到提高。一直以來,橫亙在我國與西方輿論場之間的“對話鴻溝”,除了不同文化符號之間的差異,還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讓外媒“聽不懂”甚至“不愿聽”中國故事。從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的傳播效果來看,顯然外媒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偏見,中外雙方產生了“好感共鳴”,研究認為這與議題本身的共通和共情性、傳者的有限否定敘事和人本情感相關。
(一)非政治性的故事“共通性”
動物保護、生態(tài)文明等議題全球普遍關注。對于中外媒體來說,云南大象北遷事件背后其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問題,此類議題往往能夠超越政治藩籬、脫離意識形態(tài)束縛,獲得較為中立或正面的報道,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該事件報道中,一些外媒能夠放下偏見和誤解,客觀理性報道。
不同文化符號之間存在差異性和共通性。根據霍爾的解碼理論,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事件的解碼方式不同,選擇具有共通意義的主題作為敘事主體有利于消弭文化差距,減少“文化折扣”。故事“共通性”的構建,在于構建共同的場景、尋求情感共鳴、分享共同的意義。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的解碼符號,除了全球共同關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主題外,對于大象這一客體形象的解碼上,全球多數國家都偏向于認為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符號。如亞非的許多國家把大象視為力量、忠誠、智慧、權力的象征;美國人認為大象代表尊嚴、力量和智慧;丹麥視大象等級為最高的功績等級等。具有積極隱喻的大象形象本身就具有吸引受眾喜愛的特性,加上云南大象北遷報道中呈現的象群在泥潭里洗澡、大象闖入農民家里喝酒糟等萌趣逗樂的場景,讓人們對“追象”的故事更具有認同感。
此外,“共情”是打破傳播屏障的重要介質之一,只有在共通的情感期待內產生共鳴,才能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和價值認同。國內媒體對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的報道中,抓住故事的情感內涵進行具體場景的描述,如母象用鼻子扶掉進水溝里的小象、象群休息時把小象圍在中間的場景等。象群家族生活點滴的呈現,與人類之間的親情互動在情感上是相連相通的,更能夠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從跨文化的情感認同上來說,基于對大象隱喻的認同,當鏡頭展現出中國政府對象群的柔性引導、云南民眾對“搞破壞”象群的包容時,國外受眾也就自然而然地對中國政府和民眾產生了好感,接受并認同了中國文化價值的傳遞。
(二)“有限否定”的敘事策略
近年來,我國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在國際輿論場上,仍然不時面臨被西方媒體抹黑曲解的境況。云南大象北遷事件報道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有限否定”的敘事策略。它并沒有直接或全盤否定少數外媒的質疑,而是專注于象群移動的軌跡,順勢而為進行跟蹤報道,真實呈現象群遷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突發(fā)狀況,通過議題設置引導受眾將關注點置于象群保護、生態(tài)文明等宏大主題中,用全面的跟蹤報道回應少數外媒質疑,通過公眾普遍認同的故事主題,來打破東西方文化差異和刻板印象造成的抗拒和對立心理。
科學研究是一個循序漸進、帶有諸多不確定性的過程,需要在長期的探索中才能發(fā)現或達成科學共識。對于象群遷移這一全民關注的熱點事件,媒體報道中采用“有限否定”也是預留報道空間、更好引導輿論的一個重要策略。如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到:“鑒于事物出現反常是一個嚴肅復雜的問題,我們前期在采寫時多了個心眼,采用‘編辮子法’,穿插‘可能是象群首領經驗不足’‘亞洲象數量增長和食物短缺’等多方觀點,進行開放式的解讀。”[5]在措辭上媒體也保持客觀描述的敘事方式,采用“北遷”“北移”等詞,而非“北徙”等定性表述。
(三)“人本”價值的情感基調
“人本”價值指新聞傳播活動以人為本,從滿足人的需求或符合人性的角度去實現傳播價值,使新聞傳播具有人文關懷。媒體對云南大象北遷事件的報道從兩方面體現了以“人本”思想促成跨文化傳播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一是媒體議程設置的重點不拘泥于“大象”和“大象北遷事件”本身,而是從“人”出發(fā),講述人類與大象相處、人類對大象的態(tài)度以及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做的努力等,從“人”的價值本位出發(fā),促進國際傳播的交流共享。二是沒有把“闖入”人類生活區(qū)域的“大象”看做“搞破壞”的動物,而是處處將象置于人類休戚與共的“伙伴”定位中,象與人一樣,應當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保護。例如象群進村時,對房屋、農田、生產設施等造成破壞,但從政府、村民、媒體反應來看,沒有對大象的破壞行為多加指責,也沒有任何掩蓋,既真實講述大象“造訪”帶來的破壞,也記錄下群眾對大象的寬容與理解、政府部門對象群返回家園的誘導等,充分展現了“人”對大象生命權利的尊重,也正是這種尊重生命、重視人文關懷的價值表達,才能引發(fā)最大范圍的情感共鳴,為講好我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奠定了“以人為本”的情感基調。
三、順勢而為地“交流”:跨文化傳播視域下講好生態(tài)文明故事的啟示
云南大象北遷事件成功的在國際輿論場上傳播了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從選題思路、敘事策略、傳播技巧等方面對我國跨文化傳播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一)創(chuàng)新傳播思路,把握具有共通共情特性的高價值議題
跨文化傳播實質上是不同文化之間在輿論場上的一種“博弈”,西方輿論對東方話語體系的偏見與誤解并非一朝一夕、某一事件就能消解或避免的,而是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際秩序的變化,不斷出現新的屏障。這就需要媒體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中,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思路,既要以高政治站位,精準傳遞中國聲音、表明國家態(tài)度;又需要跨越政治、經濟等藩籬,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文化輸出等。一方面,進入新時代,我們要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框架,不一味跟隨西方大國設定的議題走,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另一方面,要能夠主動站在大國立場,善于把握具有共性和引發(fā)共情的高價值議題,抓住非政治性、與人類發(fā)展息息相關、體現人文關懷的題材,使議程設置回歸人類本質訴求和普遍心理需求,反映和傳遞全球認可的價值觀念,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等。在“有限否定”和“情感厚植”中,提高中國形象,獲得全球認同。
(二)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順勢而為建構故事情節(jié)關聯(lián)
不同文化符號之間存在“文化距離”,在傳播過程中會導致“文化折扣”,跨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要縮短“文化距離”,減少“文化折扣”,就要充分尊重新聞傳播的客觀規(guī)律,按照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客觀進程報道。相比之下,偶發(fā)的自然事件具有更高的對外傳播價值,其突發(fā)性和偶然性能夠帶來更多的真實感。此外,不過分強調主觀策劃和安排,重視直接呈現過程,而非講述“功勞”“成果”,以柔性策略順勢而為、“順其自然”進行傳播,效果更佳。
當然,“順其自然”并不意味著對輿論走向完全置之不顧,同樣要發(fā)揮媒體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把握故事發(fā)展過程中的情節(jié)關聯(lián)、情感關聯(lián),有角度、有側重地串聯(lián)起故事脈絡的主線,讓受眾能從個體敘事中把握事件全貌,認同宏觀主題和發(fā)展理念,建立與國家形象的關聯(lián)意識,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
(三)重視國際傳播的交流與對話,而非單向性“對外傳播”
媒體的對外傳播和國際傳播在用語上并沒有特別的區(qū)分,均是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上掌握更多話語權、輸出中國文化價值的重要傳播方式。但若細細探究,二者又有一些區(qū)別。“對外傳播”更多強調中國向世界傳播自己的觀點,是一種“對別人說”的單向性傳播過程;而“國際傳播”的意義范圍則更寬泛,強調各個國家之間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對話與交流,是一種“自己說也讓別人說,甚至鼓勵別人說”的社交傳播模式。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講好中國故事更要重視國際間的交流和對話,既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特性和需求、文化差異,研究不同輿論場的不同傳播概念、語言、符號,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對話體系,又要主動站在國際化、全球化的高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人類命運”的“共同”性,讓更多國外受眾主動接受并傳播中國故事。
結語
云南大象北遷事件讓一些西方媒體一改質疑甚至抹黑中國的態(tài)度,承認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的成效,向世界呈現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與我國近年來在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在跨文化傳播場域,媒體要抓住故事本身的共通、共情特性,把個體事件融入宏大主題,把中國發(fā)展置于世界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之中,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維,在講好中國生態(tài)文明故事、傳遞包容向上的中國精神的同時,也啟發(fā)世界各國共同關注動物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具有普遍人類價值的問題。
注釋:
[1]人民網.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講故事).[2021-10-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028/c1001-32266618.html.
[2]BBC, Elephants'500km-trek across China baffles scientists[EB/OL].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57565514,2021-6-23.
[3]Associated Press,China's Wandering Elephants Becoming International Stars[EB/OL].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wandering-elephants-becoming- international-stars-05a39c9aac67013d4e7187285f55ea3e,2021-6-8.
[4]黃曉鐘,楊效宏,馮鋼.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365-377.
[5]胡遠航.從“大象北游”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青年記者,2021(15).
(作者: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