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林
摘要: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基于此,本文針對高中思想政治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提出了相應的參考策略,以促進學生的綜合教育與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探究
一、新課改背景下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核心內容:第一,在政治認同方面。具體就是說,學生在經過思政課程的學習以后,可以針對生活中存在的政治現象,具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并產生正確的思想認同與意識,這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社會公民的素養提升中,進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第二,在科學精神方面。意思是說,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程以后,能夠正確樹立人生觀,并且可以運用理性的思維,去發現、分析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與此同時,也會利用自身的思想意識,堅定正確的思想站位和信念,促進素養水平與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第三,在公共參與方面。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導,是為了讓學生利用自身掌握的政治知識和相關技能,積極參與到社會的公共事務處理工作中,以此來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1]。
二、新課改背景下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相關探究
(一)不斷創新課程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思想政治課程的具體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導入模式的改革與優化,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基礎內容和關鍵步驟。在課前的導入環節中,重點在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課堂導入模式的影響,為了充分保證導入工作的實效性,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本素質與能力,比如思想認知、興趣喜好、基礎知識水平等等,進而可以給為思政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比如,在學習《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內容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與課題相關的剪輯視頻,視頻的內容需要包含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狀態的對比等相關內容[2]。此外,也可以在視頻中,穿插歌曲《春天的故事》當做視頻的背景音樂,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互相的交流,指導學生通過對比來感悟國家的進步與發展歷程,從而促進對改革開放和國家的發展政策,形成強烈的認同感。
(二)創新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交流
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育指導中,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十分重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充分保證學生可以聽得懂、學得會、記得住。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比較缺乏熱情,課堂學習體驗也不是很好,所以導致課堂教學的效率不高,所以需要教師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促進學生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公正司法》的相關知識與內容時,教師需要在全面了解學生思維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針對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自主性的學習。為了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例舉類似的真實案件,如“昆山反殺案”的例子,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討論和分析,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氛圍,在完成小組交流和探討以后,再邀請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充分表達自身的觀點與見解,以此來作為課堂知識學習與理解的考察標準。或者,也可以指導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結合事件中各方的表現和具體的行為,正確舉出存在的違規和越權行為,促進對學生思想認知的啟發,讓他們在課堂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創新訓練的模式,強化學生的認知
要想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效性,就需要做好課堂訓練模式的設計與安排工作。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查時,需要把學生的正確認知規劃到素質教育目標的實際內容中[3]。比如說,在學習《科學立法》的內容以后,可以例舉出最新的《民法典》中的案例,正確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民法典》的制定和推出具有何種現實意義?在《民法典》推出以后,一些法律如《繼承法》《民法通則》等,為什么會被廢止?通過結合依法治國的理念,指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并掌握國家法律與法規的發展與變化,提高學生對于“科學立法”的認知程度,從本質意義上真正實現法治觀念與法治意識的培養與提升。
(四)創新作業的模式,提高政治素養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作業的布置同樣也是比較主要的內容環節。教師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一般都需要結合課后作業的形式,促進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踐過程,進而實現對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有效引導。比如,在學習《我國的社會保障》的相關內容教學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以“收集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信息”為主體的實踐作業,引導學生對信息數據進行科學的歸納和整理[4]。學生能夠通過咨詢家長,或是自己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因此作業的難度不是很高。但是這卻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相關的實施措施與方法。在進行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真實感受到政府的付出與努力,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來之不易。與此同時,這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以民為本的內涵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目標的創新和實現[5]。
結語:
綜合以上的敘述,在新課標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展開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指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需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培養高中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從法治意識等方面,指導學生明確意識到自身所享有的權利,以及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進而有利于培養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顏克云.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探究[J]. 新課程·下旬,2019(1):62.
[2]吳芳琴. 淺析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探討[J]. 新一代,2017(12):32.
[3]孫興容.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法[J]. 文淵(小學版),2021(1):112-113.
[4]楊世玲. "一例到底"教學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以《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一課為例[J]. 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11):121-122.
[5]周益.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灌輸與啟發相統一的教學方法[J]. 基礎教育論壇,202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