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嫄
摘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寫作、閱讀技巧,還要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掌握豐富的閱讀技巧,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其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助力。本文在分析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必要性的基礎上,對高中語文課程與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的融合路徑,進行了淺層分析,旨在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助力。
關鍵詞:中華經典詩文誦讀;高中語文;融合路徑
引言
作為古代文人的智慧結晶,對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不僅能夠使高中生深刻感知古典文學的藝術震撼力,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到良好傳承,還能使高中生在誦讀過程中,深刻體會文人的情感思想,在準確理解經典詩文含義的基礎上,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為其智力的持續發展,提供長久驅動力。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實現學生智力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通過對中華傳統經典詩文的誦讀,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學習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在經典詩文的藝術熏陶下,深刻體會中華古典文學的無限魅力,為其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的必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滲透對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在實現傳統文化得到良好傳承的同時,充分體現語文科目的教學本質。[1]高中教育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承的主要路徑之一,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在誦讀經典詩文過程中,深刻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語文素養不僅包括對知識的學習,還包括語言的積累,知識運用和學習技巧的掌握等。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將課堂教學的工具性進行充分發揮,加大中華經典詩文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學生深刻感知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實現對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并通過閱讀能力的提升,帶動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將中華經典詩文與高中語文課程相融合,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語文教師要抓住學生知識記憶的高峰期,使其通過對大量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實現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量穩步提升的前提下,實現智力穩步發展。
二、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與高中語文課程融合路徑
(一)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
作為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環境直接影響著其學習質量。為了有效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養,輔助其實現學習效率的穩步提升目的,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誦讀氛圍,通過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使高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誦讀意識,為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助力。比如說在《燭之武退秦師》的誦讀中,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部,懸掛一些跟“燭之武退秦師”有關的經典詩文和優秀畫作,通過環境對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使其對詩文誦讀產生較高的學習熱情,有效降低學生的抵觸情緒。通過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為學生準確理解詩文含義助力。教師也可以將文章中的經典語句、字詞,作為學習小組的名稱,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誦讀熱情,通過拉近經典詩文與學生的距離,輔助教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小部分時間,讓學生開展優秀詩文的誦讀分享活動,通過學生間的良性競爭,鼓勵學生進行課下經典詩文的搜集與整理,在激發誦讀興趣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其在良好班級環境的熏陶下,實現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在其深感知經典詩文藝術魅力同時,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促進整合路徑的多元化
單一的整合路徑,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誦讀倦怠感,毫無波動的課堂教學節奏,會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導致其對經典詩文誦讀興趣逐步下降,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積極性,教師要提升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與課堂教學融合路徑的多樣性。通過張弛有度的課堂教學節奏,帶動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誦讀質量的全面提升助力。[2]比如說在第一單元詩兩首《雨巷》、《再別康橋》的誦讀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的誦讀方式,鼓勵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詩文,也可以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深入了解詩文的中心思想,還可以通過對詩文的模仿,進行同類型的詩文創作。晨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誦讀內容的記憶,還可以通過詩文的感染力,點燃學生的誦讀熱情,所以教師可以結合晨讀,讓學生聲情并茂的進行詩文誦讀。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表演、舞蹈等多種形式,表達詩文的中心思想,在豐富學生課堂體驗的同時,加深其對詩文內容的理解,為自身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的穩步提升助力。
(三)科學導入誦讀內容
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學生誦讀積極性的高低與教學內容導入質量有著密切聯系。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使其對課堂教學內容充滿好奇,并具有較高的知識探索欲,教師要結合文章內容,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引出課堂教學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引導、情感激發等策略,巧妙導入課堂教學內容,為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說在第二單元《鴻門宴》一課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進行教學鋪墊,“為什么不懷好意的宴會稱之為鴻門宴呢?鴻門宴背后有隱藏著什么歷史故事呢?”通過一系類的提問,讓學生心中充滿疑惑,在學生迫切尋求答案的心理作用趨勢下,為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誦讀做鋪墊。在第二單元《荊軻刺秦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荊軻刺秦王”的歷史小短片,通過短視頻的引導,使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初步了解,并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對文章內容進行認真誦讀,在此過程中使其熟練掌握語文知識,為課堂教學與詩文誦讀的高效融合提供推動力。
總結
高中是學生語文素養拔高的關鍵期,將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與課程教學相融合,不僅能夠在反復閱讀中陶冶學生情操,還能輔助其實現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能夠豐富高中生的文化底蘊,為其實現語文素養的穩步提升夯實基礎。在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意識的關鍵期,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將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全面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去,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殷生國.依托經典詩文誦讀教學,提升學生愛國情感[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4):174.
[2]朱志紅.誦讀經典詩文 弘揚傳統文化——芻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考試周刊,2017(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