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衛兵
摘要: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靜心閱讀文本,質疑問難,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起來,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真正實現“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雙減”政策主體地位靜心閱讀質疑問難主動思考自主學習減負增效
2021年下半年,國家為整治教育內卷的亂象,理順教育關系,使教育回歸公益屬性,開始實施“雙減”政策。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課,思維能力是判斷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和語文運用能力的重要標準。學生自主學習、獨立鉆研的能力和習慣,更是是“雙減”背景下學生必要的素養。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要養成學生這些能力和習慣,首先在課堂。那么小學語文課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思考起來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究。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主動思考的動力。
立足于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語文課堂變“教”為“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一個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營造學生主動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特的見解,大膽發言,創設“爭鳴課堂”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內動力。比如,在教學部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課《白鷺》一文時,我結合課文第一句“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提問白鷺“精巧”體現在哪里?為什么說是“詩”?請自由閱讀、思考、做批注,然后上臺展示,可回答形式,也可以朗讀的形式來展示你的答案。學生經過課前預習,經過8分鐘左右的閱讀思考做批注,班級學生暢所欲言,人人參與。優生可抓住關鍵詞句來回答,而后進生也可以以讀代答,聲情并茂地朗讀。對學生的表現,老師要給以鼓勵,激勵更多的學生來踴躍展示。而且通過讀詩,讓學生了解散文詩這種文體,使學生知道“原來散文也可以讀出詩的韻味”。這樣就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漸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二、充分讓學生靜心閱讀,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我們看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時老師上課的時候,往往幾個問題布置下去,只有短短的兩三分鐘,便讓學生反饋。或者有的課堂中過多使用課件,把文本碎片化,而忽視了課本的整篇閱讀。這種思考很多的時候只是形式,沒有深層思考、深入感悟。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說,“濫用多媒體,是語文課的“繁瑣病”,是一種災難。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文字的感受與想象給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1]
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充分靜心閱讀,深度閱讀,走進文章世界,與文章、與作者形成共鳴。有了深度的閱讀,學生才會有深度思考和想象。比如,部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吳冠中的《父愛之舟》一文,這是一邊文質兼美的散文,類似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課堂中,我分別讓學生緊緊圍繞三個課后習題,或默讀,或輕讀,或文中查找,獨立思考,獨立作旁注,給學生以靜心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細細品味文語,接受文學藝術的熏陶。在這里,結合課后習題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課后習題滲透了編者落實語文要素的意圖,非常有目標的指向性,課堂中一定要結合運用。同時,這是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文字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透過文字有更廣闊的世界。因此,多媒體運用要少些,補充些情景畫面,展現那個時代特色即可。
三、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教師提問要指令明確,指向清晰,讓學生知道要具體如何做。教師提出問題后,還需要停頓一定的時間,給足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再交流、回答。如教學《橋》中,最后一句“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老師可設計:讀到這句解開謎底的話,再回讀課文,你會怎樣有怎樣的感受呢?圍繞問題給予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從而引導學生體會老漢的人物品格。
2.教師的問題提問方式應該經過精心設計,能夠充分啟迪每個學生的問題思維,激發每個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去。避免總是提一些膚淺的“對不對”、“是不是”的問題。
3.提問問題要做到形式多樣,時機得當。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應該針對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學習難點進行提問,引導每個學生在有價值而又有發展目標的教學問題上多去動腦筋多去思考。
四、養成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促進學生思考
有篇課文讓我記憶深刻,小學六年級課文《我最好的老師》講到:“我”小時候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故意讓學生出錯,從而養成學生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語文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有一句名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些都告訴我們,大膽質疑敢于想象是發明創造的源泉。科學發明發現如此,語文課堂亦如此。語文課堂中,要提倡用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例如,學習部編五上課文《桂花雨》一文,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香。”老師可引導: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呢?學生就會質疑:杭州這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是那是香飄十里,為什么沒有家鄉的桂花香呢?進而引導思考,杭州的桂花與家鄉的桂花有什么不同呢?最后懂得了家鄉的桂花傾注了母親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的回憶,桂花代表了故鄉。課堂中往往簡潔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思考,不需過多解釋。
有的時候一句深刻的話,有的時候一個題目,就能帶給學生無數的興趣和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會提問了,說明學生去思考了。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尊重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思考。
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是引導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場所,因此“雙減”在課堂。提倡以學生自學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把學生積極引導到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上來,讓學生養成愛思考、愛鉆研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真正實現“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語文教材》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