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良
摘要:語文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學科,對培養小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和基本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減負增效視域下,不少教師由于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的缺失,仍然存在著教學手段單一、知識視野狹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枯燥乏味,課堂教育只減負不增效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探討如何在內容減負的同時實現教育增效,對解決目前小學語文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從減負增效的內涵出發,對小學語文教育面臨的問題及有效對策展開研究,希望能給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參考。
前言
減負與增效是兩個相伴相生的統一概念,減負的目的是緩解小學生的課業壓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增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其實現知識儲備與知識結構的雙重拓展。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兩者的融合關系,在教學中片面追求減負效果,忽略了“減負”的實質仍然是“增效”,從而出現生搬硬套課本教材,課本上出現多少內容就教多少內容的情況,致使語文教學出現手段單一、形式老舊、內容枯燥、方法單調等一系列教學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對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影響極為不利。
1.減負增效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
1.1教師知識儲備不足,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語文學科是一門涉獵很廣的綜合性學科,它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對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內容能夠深入理解,消化吸收,一方面又要具備廣博的社會人文知識,能夠聯系實際生活挖掘教育資源,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1]。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缺乏基本的知識儲備和課程開發與創新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照本宣科,教材有多少講做少,難以達到語文教學傳道授業、育人養人的目的。比如在人教版第三單元的漢字教學中,多數教師上課時只針對漢字的意思、寫法和書寫順序、易錯字辨析等進行簡單講解,忽視對漢字深層含義的拓展延伸和對其審美價值的感悟體驗,從而導致學生只知漢字,不知其美,失去語文塑造學生審美品格的育人價值,學習停留在“形”不在“質”,與本單元的學習目的相背離。
1.2教學手段缺乏創新,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只要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就會順從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動,積極去感受世界、認識世界,并通過豐富的表象材料獲得多元的知識認知和情感體驗,這本來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元豐富的教學元素,助力教學創新。然而部分教師卻忽視了小學生的思維優點,因循守舊的采取舊方法、老手段,教學過程缺乏創新,教學理念缺乏轉變,知識拓展少、內容枯燥、手段單一,嚴重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一首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詩文的寫作背景進行深入拓展,只是簡單的針對課本教材進行簡單的翻譯,然后就讓學生背誦課文。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缺乏對作者時代背景的感受和認知,又如何理解作者的“喜”的原因在哪里?“喜”的程度有多深?而學生如果連最基本的情感都無法理解,那么背誦就只是“增負”而非“減負”了。
2.減負增效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策
2.1增強教師知識儲備水平,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語文教學涉及范圍較廣,正因如此,基于減負增效視域的小學語文教學,更要求語文教師積極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能夠詳略得當的安排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把控教學全場,還要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實現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例如:在《示兒》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以視頻小片段向學生展示詩的寫作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發風雨交加、疾病垂危的情感氛圍,然后在這樣的氛圍中將作者的創作背景層層鋪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感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悲”在何處,愛國之情“深”在何處。同時,為了深化學生對愛國之情的認知,教師在上課時還結合其他愛國詩人的名篇名句,帶領學生進行對比賞析,深化學生對課文、對詩人了解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發自內心的而情感體驗。
2.2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都需要學生的參與才能產生作用[2]。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減負背景下,通過課外閱讀、游戲活動和詩歌朗誦等方式充分挖掘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實現真正的“減負增效”,以有限的教學資源創造無限的教學價值。例如:《少年中國說(節選)》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在課外學習歌曲“少年中國說”,通過慷慨激昂的歌曲旋律,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同時又讓學生自己搜整理完整的《少年中國說》篇目,以及相關的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和那個時代的具體印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引導他們感悟和探索文章中激昂的愛國力量。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也給與學生情感上的陶冶和教育,實現良好的育人效果。
2.3創新多元化語文教學方式,減負增效同步發展
要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教學方法的創新必不可少。因此,教師要將豐富的知識儲備與具體生活聯系起來,積極開發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更豐富的知識傳播和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培養學生知識無處不在,學習無時不可的良好學習習慣。實現書包“減負”與頭腦“增效”同步發展的育人效果。例如:教師在進行“我的家鄉”寫作教學時,可以選擇在有傳統節日的時間點布置題目,讓學生在假期間出去走走看看,了解家鄉的民俗風情、時代變遷、美食服飾、自然人文等,通過具體的的感知和家長的引導講解,豐富學生的表象材料和感性認知,使學生有感可發,有料可寫,達到減負增效同步育人的良好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減負增效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并非僅僅完成課本上的教學內容即可,還需要教師將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積極開發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以多元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多樣化教學手段,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鍛煉能力、提高智力,實現真正的減負增效,促進學生能力與智力的全面發展,為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登科.“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增效減負[J].新課程,2022(03):54.
[2]白志成.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與“減負提質”[J].新課程,2022(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