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蕻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在減負意見的指導下,一線教師在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的同時,如何做到作業的“減負”與“增值”,為此,筆者根據知識本身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學習實際,探索優化作業設計,促進減負增效的實踐路徑。
關注:從文本走向生本
任何學習,要取得減負提質的實效,都必須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在“雙減”背景下,數學作業設計必須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作業設計不能僅僅考慮文本和知識本身,而應該把作業設計與布置建立在以生為本的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探索與思考的熱情。將作業從文本走向生本,因材施教,學生才能在作業的過程中積極專注投入到學習中,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和建構知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現實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數學作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喚醒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將鮮活的現實生活情境融入到作業設計中,創設有“生活味”的作業。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小小商店”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下面的題目就非常具有現實性。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經歷不同人民幣之間換算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探究性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作業的探究性設計是數學作業的靈魂。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注重靈活開放的題型,讓學生在這樣的題型中獨立探索,從多種思考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第一課時《有多少塊糖》時,為了讓學生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的思維過程,我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自己擺一擺、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塊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操作中獲得數數的多種方法:可以1個1個地數、2個2個地數、5個5個地數等方法。學生在作業中經歷自己去收集和整理數學信息,然后從中探究數學信息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樣作業設計,提供了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3.層次性
新課標指出: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通過對課后習題的選擇分層、改編拓展,積極探索分層次的彈性化作業。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時“初步認識乘法意義”時,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設計出基礎練習、應用練習和拓展練習三類階梯作業。基礎練習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復性練習,其思維是對基礎的夯實。本課的基礎性作業主要強化了乘法的意義。應用練習是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應用與提高,其思維是對基礎的綜合運用。本課的應用作業主要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拓展練習是對知識與技能的一種拓展延伸,其思維具有靈活性與挑戰性。只有在教學設計中做到不搞“一刀切”,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量身打造適合自身發展的最佳路徑。
設計:從零散走向系統
小學數學知識系統呈邏輯螺旋上升編排在各冊當中,其數學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具有嚴謹的編排體系。我們在進行練習設計時應根據教材的知識體系和學生學情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練習題型的目的性、系統性和計劃性。通過練習力求達到落實四基、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基于這樣的目標導向,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1.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思想是溝通數(數量關系)與形(空間圖形)的聯系來形成數學概念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思維方式。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一數(二)認識“萬”,教師將數與形結合,通過數數活動,經歷數的抽象過程,從而深刻認識萬以內的數。題目如下:借助小方塊的直觀模型練習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10個十是一個百,讓學生把10個10圈起來,再結合圖理解10個百是一千,讓學生在圖中指出1000個小方塊,這樣數形結合,體會十進制計數法的進位方法。
2.滲透符號化思想
符號化思想是數感建立的重要方法,是用數字、字母、圖形等數學符號來表示數量關系的思維方式。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搭一搭(一)認識余數”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符號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喚醒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把新舊知識通過符號化操作聯系起來,從而構建數量關系,形成數學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之后提問:13根小棒可以搭幾個正方形?學生先自己獨立嘗試搭一搭,在操作的過程中邊搭邊說給自己聽,然后在小組內搭一搭,邊搭邊說自己搭了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在這個過程中,各小組成員認真聆聽,仔細查看搭的過程,相互補充質疑。將自己的搭法和結果借助符號操作進行思維的外化,在同伴中相互學習,從而領悟符號的數學功能,體會數學符號操作的現實意義。
3.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等量代換思想是用一個量代替與它相等的量的思維方式,它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代數思想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用方程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完方程后,如左圖,這些習題向學生滲透了數學中的代數思想,幫助學生理清了數量之間的關系。
作業是強化基礎的重要方法,是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獲得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學習的內容是現實的,是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作業作為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也應充滿智慧和挑戰,力求優化作業設計,突出“三性”和“三個滲透”,以此實現作業的“減量”與“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