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方田
摘要:現代詩歌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針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被重視、重分析文體特點不突出、師生缺乏閱讀興趣、課堂低效等問題,在課堂內外為學生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學長式誦讀、比較閱讀和開發新詩寫作課程等方法喚起學生主體參與,在言語實踐中增加學生新詩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積極性,提升現代詩歌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活動? 現代詩歌教學? 學長式誦讀? 比較閱讀? 新詩寫作課程
現代詩歌,在部編普高新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長期以來,受考試的影響,現代詩歌一直存在被忽視的情況。教學中,大量的社會學分析破壞了新詩的整體美感,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積極性減退,課堂低效。如何才能讓現代詩歌教學從不被重視、重分析文體特點不突出、師生缺乏閱讀興趣、課堂低效的困境中突圍?
筆者嘗試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也應該為學生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喚起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增加他們的學習體驗,形成語文素養,提升教學效率。
活動一:我當“學長”,教你讀詩
所謂學長式誦讀,就是由班級挑選出來的誦讀優秀學生擔任學長,小組成員隨機組合成為學弟學妹,課堂上,學長通過自己的朗讀示范和講解,教會小組同學讀詩,最終達到學長朗讀水平。具體操作如下:
1.生生對讀(一人讀,一人聽,再換)。——初讀明大意
2.選擇章節,前后桌4-6人,輪流讀、聽,產生學長。——二讀,品章節
3.學長同學輪流讀,換組點評。——三讀,品朗讀、品章節
4.學長到自己小組開展指導。——四讀,學朗讀,細讀詩歌
5.教師巡視、指導——朗讀指導、品鑒引導
6.小組展示朗讀,交換點評。——五讀,展示學長成果
誠如戴爾克所言,“教學發生在一定環境之中,這種環境一旦確立,便對教學產生了影響”。全詩五讀五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現代詩歌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方法比單一的教師或學生范讀要好,因為每個學長都貢獻了自己對詩歌的獨特理解,大家的不同解讀也產生了碰撞,碰撞智慧也提升素養。
活動二:參與“比較”,品讀有法
比較閱讀能讓現代詩歌知識更直觀、鮮明,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閱讀思維發展與能力提升。大略可以有以下幾種活動:
1.比較古今。
現代詩歌與舊體詩有著不可割裂的血緣關系,古今比較不僅能讓學生了解詩歌發展的脈絡,更能在比、讀中真切、深刻地理解文本,體會祖國語言的魅力。
比如,有老師在《再別康橋》的教學開篇讓學生“回憶幾首離別詩,欣賞《送別》這首歌”,鋪設了新詩通向舊體詩的橋梁,為品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這一新詩的個性奠定了基礎。
再比如《雨巷》教學,筆者讓學生找古詩中寫丁香的詩詞,進行比較,課堂上分享。有學生比較了李璟的《浣溪沙》和李商隱的《代贈》,他認為,戴望舒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是從這些詩詞中汲取了精華,丁香素來就有結著愁怨的意味。但《雨巷》并非“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翻譯和擴充,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巧用象征手法,營造了一種既實又虛,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在雨巷中獨自彷徨,似乎有滿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說出。“那結著丁香一樣愁怨的姑娘”遠比“丁香空結雨中愁”更具有幻滅和希望情味。
通過古今比較,學生實踐了現代詩歌的解讀方法,并有了初步的體驗,離現代詩歌的“寫作現場”就更近了,撐著現代詩的“長篙”,向傳統文化“更青處漫溯”。
2.比較中外。
教材所選外國詩歌不多且比較容易,但不進行細讀,很難真正走進異國文化。通過譯作與原作比較,學生可以輕松走進異域文化。比如,《啊,船長,我的船長喲!》一課中比較英文原作可以發現,并非教材有意把詩歌翻譯成一艘輪船船頭形狀,體現所謂的建筑美。其實原文詩行每節就猶如一艘航船劈風斬浪。
當然,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翻譯,比較譯作和教材、原文差別,蘇教版必修五《箭與歌》課后就有要求學生比較譯作的練習。筆者在教授《孤獨的收割人》(華茲華斯)一課時,嘗試讓學生翻譯下面章節: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學生1:看她\獨自在田野\遠處孤獨的高原少女\收割并歌唱\獨自一人\停在這兒\或者輕輕地走去\獨自地\她收割并捆綁著谷子\并且歌唱著一首憂郁的歌\哦聽!在這峽谷\深遠地\正溢出著這聲波
學生2:瞧\她孤獨地在田野\遠處的高原少女\她收割\她歌唱\孤獨一人\駐足于此\也許悄悄地離開\孤單地\她收割\她捆綁著谷子\她在唱一首郁悶的歌\聽!在山谷里\遠遠地\正飄出一首歌
閱讀中的比較活動很多,再如或增刪換改,或不同版本,或不同文本樣式的比較等,能創造很好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沉浸式閱讀帶來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李怡.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
[3]肖培東.教育的美好姿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2.
[4]程永超.問道語文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8:6.
[5]周康平.讓學習真正發生[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