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學生回答問題時,雖然有想法,卻不會有序表達,不會有理表達,甚至零參與表達。有些老師會說學生表達力不行和語文有關,這種認識也無可厚非,畢竟語文學科中的“聽、說、讀、寫”,每一樣都和表達有關。[1]數學學科同樣需要表達,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表達是思維呈現的直接方式。數學表達是通過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等載體進行的語言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所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力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數學課堂中,一些數學表達能力弱的學生通常缺乏自信,課堂上常常沉默寡言。新知是否內化,不得而知。學生的表達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師生對話上,給孩子提供范式,通過教師示范或學生榜樣,對一些較難掌握的數學表達,反復使用數學語言,明確表達要求,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教學認識圓時,利用手邊的圓片,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并討論:
(1)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2)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
(3)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4)你還有什么發現?
學生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發現“圓的半徑都相等,圓的直徑都相等,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當出現這種不嚴謹的表達時,教師適時引導:“你的半徑長是幾厘米?直徑呢?”
生1:半徑長4厘米,直徑長8厘米。生2:半徑長5厘米,直徑長10厘米。
師:半徑一個是4厘米,一個是5厘米,看樣子半徑長度不一樣,同樣的直徑長度也不一樣。你能完善你的發現嗎?
有了老師的引導,學生自然而然想到“在同一個圓里,半徑長度都相等,直徑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對于接下來類似的題目,通過師生、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學生表達的準確性也會有所提高。
良好的表達離不開傾聽,除了要傾聽老師的講解,還要關注同學的思考,在聽取了別人的見解后,還要有一定的思考、比較、歸納。有了這樣的傾聽意識,學生就能夠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教學方程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題:根據方程把題目中的條件補充完整。50+55X=600。小猴一共摘了600個桃,第一天先摘了50個桃,——。小猴以后又摘了多少天?
學生從題目中發現小猴摘的天數是未知的,也就是方程中的未知數,50表示第一天摘得桃的個數,600表示一共摘得桃的個數,卻少了一個55,有了這樣的分析學生不難發現55表示以后每天摘55個桃。
根據這個方程,50+55X=600還能解決什么問題呢?請設計一道題目。
第1名同學是這樣設計的:李師傅一共要加工600個零件,第一天加工了50個,以后每天加工55個,以后又加工了幾天?
第2名同學是這樣設計的:小明去書店買書,一共花了600元,新華字典用去了50元,科普知識系列書每本55元,一共買了多少本科普書?
第3名同學舉起手來說:雖然同學們舉的例子不一樣,但是這些例子卻有相同點。所以我們只需要找準和,還有兩個加數就可以了。
第3名同學有了自己的思考,他發現了例子的異同性,內化了新知。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關聯詞匯,學生明白了說理的重要性,表達力自然而然就有所提升。
有序表達在我們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數學表達要有條理、具有邏輯性。
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時,例題出示王大伯用22根1米長的柵欄圍一塊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圍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之和是周長的一半,也就是11米,只要找出符合要求的長和寬,再算出面積,看哪種情況面積最大就可以了。可是在實際操作時,有的學生是這樣表達的:

長/m8106寬/m315面積/m2241030
有的同學是這樣表達的:

長/m978106寬/m24 31 5面積/m218 28 2410 30還有的同學是這樣表達的:長/m109876寬/m12345面積/m21018242830
這時把三種情況進行比較分析,你認為哪種情況表達得更好?為什么?學生在討論中感受有序表達與混亂表達的差異,在對比中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2]讓學生能夠想到有序表達,首先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有序的重要性,其次有序地思考,最后整理歸類完善表達,建立表達的“結構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力。
學生數學表達的元認知能力較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質疑的平臺,點撥、啟發學生,借助畫圖等方式來輔助言語表達,建構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在評價反思中完善思維的深刻性。


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點燃,都是減去最后一個數,為什么第1題是用1當被減數,而第2題是讓當被減數呢?學生比較發現第1題中2個就是1,而第2題中2個是。引發猜想:是不是所有分子是1、分母是分子2倍關系的分數相加都有這樣的結論呢?學生通過驗證發現分子是1、分母是分子2倍關系的分數相加都是第一個分數乘2減去最后一個分數。
那整數之間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呢?比如:16+32+64+128。數形結合,形象直觀,學生由分子是1、分母是分子2倍關系的分數求和,類推到2倍關系的整數加法的運算,學生掌握了知識內涵與外延,表達力也隨之提升。
課堂是屬于學生的,數學表達也應該屬于學生。學生的數學表達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老師們耐心指導與訓練,學生的數學表達會慢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