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 段旭亮
(1.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7;2.晉中學院 山西晉中 030600)
當代高校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非常少,不利于高校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學校開展體能訓練不僅是為了提升高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是為高校體育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礎。只有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較好的體能,才能在各個體育項目中保持較好的體力,否則只有技術而沒有體力是不能完成相應的體育活動的。很多體育運動項目對于體能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沒有體能訓練作為體育運動的支撐,那么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將不能很好地達到體育活動的效果。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活動的開展是需要體能訓練作為基礎的[1]。
體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身體素質指標,體能體現在人的活動能力強弱方面,同時對于人們的生活能力以及勞動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開展體育教育是為了提升高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緩解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等,體育教育與學生的身體情況有著非常大的聯系,體能訓練的加入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對高校體能教育開展的質量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學生在經過相應的體能訓練后,其體能水平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從而使之更好地加入到體育教育的學習中,在提升體育教育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2]。
體能訓練的意義是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的,首先應該提升教師對體能訓練的認識,提高教師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之后從體能訓練價值方面出發,對原來的體能訓練項目進行一定的創新,使體能訓練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其次,可將體能訓練滲透到實踐教學中,加強學校對體能訓練的重視度,使學校認識到學生的培養不應只重視專業知識,更要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意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學校應該在師資、經費以及精力方面對體能訓練進行一定的支持,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體能訓練,讓學生真正成為體能訓練的受益者。
之前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中,教師會讓所有學生進行固定的體能訓練,但是由于不同學生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有的學生在經過體能訓練后沒有很大的效果,有的學生很輕松地就完成了體能訓練內容,有的學生會在進行體能訓練過程中出現體能透支的情況,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體能訓練內容進行設置,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體能訓練內容,從而通過體能訓練達到一定的訓練效果。
傳統的體能訓練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機械地對相關內容進行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應付體育考試,但是不能提高學生對體能訓練的興趣以及參與的積極性。因此,高校開展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應該以體能教學目標為前提,通過對體能訓練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構建符合學生興趣的體能訓練內容,通過多樣性的體能訓練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地加入到相應的學習中,有利于體育教學的開展。
此次分析主要以形意拳的體能訓練作為實驗對象,對采用的幾種體能訓練方法的訓練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此說明在高校的形意拳教學中體能訓練方法的創新運用所產生的良好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形意拳主要對人體的耐力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有要求,為此在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選擇了60 名練習形意拳的高校學生,這些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和對形意拳的掌握情況相差不是很多。并將其進行了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名學生,在經過為期2個月的實驗之后,對訓練結果進行對比分析[3]。
在實驗中,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實驗組采用較為先進的現代訓練方法,在2 個月之后對靈敏素質成績進行對比。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兩個組的實驗結果進行跟蹤記錄,因為人數較多,所有的結果均為“平均值±1”。
從表1中可以看到,在實驗之前,對照組和實驗組500m 的障礙跑、穿梭跑、信號跑的表現情況是差不多的。在實驗過程中,對照組依然采用傳統的靈敏素質訓練方法,如仰臥起坐等,實驗組則采用較為先進的現代訓練方法,如訓練和運動技巧相結合、融入競賽體能訓練方法等。經測試之后,發現對照組和實驗組的靈敏素質表現均有所提升,但相比之下,實驗組的提高程度更加明顯。

表1 對照組、實驗組實驗前后靈敏素質表現對比(s)
從表2中可以看到,在柔韌性素質方面,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之前能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在2 個月的實驗結束之后,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學生分別進行了負重半蹲、側向蹲坐、坐姿轉體的柔韌性素質的指標測試,發現實驗組的表現良好,提升明顯。

表2 對照組、實驗組實驗前后柔韌性素質表現對比(次/min)
從表3 中可以看到,在形意拳耐力素質訓練的一些指標中,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之后,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對來說,實驗組的耐力素質提高的更多。從以上實驗得知,在采用必要的體能訓練方法之后,學生無論是在靈敏素質,還是在柔韌性素質,抑或是耐力素質等體能素質水平上都有了顯著提高,而這些都是形意拳練習中非常重要的體能素質要求。這也說明在高校形意拳的體能訓練中,應該更加注重新的體能訓練方法的使用,如訓練方法和運動技巧相結合、融入競賽體能訓練方法等,通過開發更加多樣化的體能訓練方法以及對現有的訓練方法進行創新,從而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4]。

表3 對照組、實驗組實驗前后耐力素質表現對比(s)
無論是學生的體質情況,還是學生對于體能訓練的接受程度,不同的學生之間是有一定差異的。因此,在構建高校體育教育的體能訓練創新體系時,一定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一定要清晰地認識到不同學生在身體和領悟能力上都是不同的,只有在進行體能訓練時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助,才能真正達到體能訓練的效果。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體能訓練的內容在具備一定的針對性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以便根據教學目標的變化以及學生的變化而及時地進行調整,并且所有的體能訓練都要以學生安全為前提。
在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一定要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的內容,既不能超出學生能夠承受的體能極限,也要使得體能訓練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這對于高校體育教師來說一定要關注。因此,教師在進行體能訓練之前,一定要向學生說明,體能訓練是要長期進行的,需要學生的長期堅持,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才能真正使得自身的體能素質得到提高。需要說明的是,體能訓練的內容要盡量具備創新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樂于參與各項體能訓練,當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一定要重視,要全面并且仔細地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并及時制訂出解決的方案,避免給學生以及訓練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果發現有學生在完成訓練內容時覺得難度較高,要適當地降低訓練難度,并及時更換教學策略,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5]。
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他們在小學、中學階段的體育教育中已經接受過比較多樣的訓練方法,如果依然采用較為傳統的訓練方式,對于學生的訓練熱情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高校的體育教育中,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訓練方法,以保持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訓練熱情。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個人喜好和個性有所了解,以保證制定的訓練方法學生是可以接受的,這樣也能夠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6]。
在近些年體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之下,體能訓練在高校體育教育中也越來越被重視,通過該文的分析可知,體能訓練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經過體能訓練之后,學生的很多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在時代和教育的不斷進步下,體能訓練也要與時俱進,在應用到高校體育教育中時,要不斷地進行創新,這不僅是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科學合理地安排訓練內容、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訓練方法、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才能不斷優化和健全我國的體能訓練的創新體系,進而助力于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