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杰秀 屈朝輝 馬飛鴻
(太原工業(yè)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0)
布魯納教育理論認為,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是接受信息的加工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調動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習者能夠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這也與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教學特點極為符合。混合式教學是對網(wǎng)絡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兩種教學方式的混合,以克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促進教育信息化。讓學生成為一名自主學習者是最根本的目標。
健美操是很受大眾歡迎的一項運動,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參與,且不受場地的限制。健美操是融體操、舞蹈、音樂于一體,通過徒手或使用器械完成的身體練習,從而達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目的的一項體育運動,它是健身美體、陶冶情操的大眾健身方式[1]。健美操課程屬于高校體育課程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在當代來說,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模式已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特此開展混合教學模式研究,以促進太原工業(yè)學院健美操選項課程的教學[2]。
確定搜索方向,依據(jù)課題關鍵詞——“健美操”“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等查閱相關文獻,了解目前此方面的研究方向,熟知已有的研究結論,為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編制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影響的問卷,對241 名選修健美操課程的學生進行調查。
運用Excel所調查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與分析。
如表1 所示,健美操選項課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主要分為三部分,即“一真兩自主”。基本教學實施步驟是先行課前線上預習、真實課堂解決問題、課后再結合線上資料進行動作鞏固。
表1 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安排表
從圖1 中可以看出,健美操選項課學生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約占98%,僅有2%的學生不適應。說明在高校教學改革、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學習適應能力也很強。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與部分學生課下交流,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認可混合式教學[3]。
圖1 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適應度調查圖
從圖2可以看出,70%的健美操選項課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6%的學生不確定是否能激發(fā),4%的學生認為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學生的學習能力、方式方法、興趣愛好差異較大,有些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積極性較高,可能會覺得教學方式的改變沒能改變其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可能從思想上就不接受混合教學模式,側面反映了教學活動的安排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整[4]。
圖2 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判斷的調查圖
通過表2 可以看出,92%的學生贊同教師設置的“由學生線上自學,線下課程教授自主學習成果”這個方式,僅有8%學生表示不贊同這個教學方式。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通過給小組安排自選、自學、自演、自教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能發(fā)揮團隊中個人的優(yōu)勢,在教學實施中,發(fā)現(xiàn)這種自主形式的教學,課堂學習氛圍很好,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體驗和學會更多健美操套路[5]。
表2 學生對“自主學習成果”認同度調查表
從表3 可以看出,96%的學生認為教師安排的自選、自學、自演、自教的內容,能提高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說明該方式被學生接納,今后應該在教學中設計更多類似的教學活動[6]。
表3 學生對“四自主學習任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認同度調查表
從表4 可以看出,86.72%的學生滿意教師線上的講解,4.15%學生不滿意線上教學,可能與教師在線上的講解時間短有關,后期應繼續(xù)錄制較詳細的課程內容視頻,真正讓學生在線上感受到線下的教學效果。
表4 學生對教師線上講解滿意度調查表
從表5 可以看出,95.44%的學生對教師在線下的講解與教學滿意,同時也反映了對混合教學模式的認可,現(xiàn)在的大學生自由度較高,思維靈活,創(chuàng)新能力強。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各方面特點去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方法[7,8]。
表5 學生對教師線下講解滿意度調查表
健美操選項課程實行的混合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在教學資源、課堂活動設計方面有待進一步改善。混合教學模式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性格、專業(yè)等特點,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網(wǎng)絡在線教學二者相互融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在混合模式的教學中,教師要賦予自己多重角色,如教學指導者、活動策劃者、游戲參與者等,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性與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