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冬 鄭拯
(1.浙江工商大學體育工作部 浙江杭州 310018;2.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體育教研室 浙江金華 321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然而,近幾年有關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呈下降趨勢,各類健康問題層出不窮[2]。《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推動高校把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課程建設上,讓課程優起來。加強對學生的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習內容的過程評價,提升課程學習的廣度”。為此,該研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期探討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健康體適能由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韌性和身體成分4 種與人體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的體適能要素組成。我國的健康體適能課程教學剛處于起步階段,在教學活動中應如何安排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時間、示范如何更加清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為提高我國學生健康體適能整體水平提供幫助。
隨機選取非體育專業4 個班級136 名男性大一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所選學生無受傷、患病情況,平時未進行系統鍛煉且身體健康生活狀態良好。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指標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無統計顯著性差異。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期刊網、Web of Science數據庫。以“健康體適能”和“physical fitness”為關鍵詞,檢索2000—2021年國內外刊載的相關文獻,為該文提供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
1.2.2 測試法
在實驗過程中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選取了心肺適能指標,包括最大攝氧量、肺活量;肌肉適能指標,包括立定跳遠、仰臥起坐、俯臥撐、引體向上;柔韌性指標,采用坐位體前屈;身體成分指標,包括BMI指數、體脂率。
1.2.3 數理統計法
該文主要運用SPSS 24.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參數檢驗方法中的t檢驗處理,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4 實驗法
實驗前,對招募的136名男性大學生進行健康體適能相關指標的測量。測量后,將這組人隨機分成實驗組(68 人)和對照組(68 人),經初步的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兩組人各項體適能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對實驗組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對照組按照學校教學大綱,安排常規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從第1周開始正常的實驗教學,到16周結束實驗教學,總計16周。在17周,再次對研究對象進行健康體適能相關指標的測量,比較實驗前后的數據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數據。
依據表2 設計,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混合式體育教學(注:強度為最大心率的百分比)。

表2 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課程教學設計
依據表3 設計,對對照班的學生進行常規體育教學(注:強度為最大心率的百分比)。

表3 常規體育課程教學設計
2.3.1 心肺適能指標
如表4所示,實驗組在課程干預前后,最大攝氧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肺活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組的心肺適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干預后,最大攝氧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肺活量數據較對照組提升更高,肺活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實驗組心肺適能較對照組提升更為明顯。

表4 心肺適能指標測試比較結果
2.3.2 肌肉適能指標
如表5所示,實驗組在課程干預前后,1min俯臥撐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1min仰臥起坐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立定跳遠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引體向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組的上肢與軀干肌耐力、腰腹肌耐力、下肢肌力得到了顯著的加強,上肢與軀干肌力加強有限。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干預后,1min 俯臥撐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1min 仰臥起坐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立定跳遠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引體向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組肌肉適能較對照組提升更為明顯,但上肢與軀干肌力還有待加強。

表5 肌肉適能指標測試比較結果
2.3.3 柔韌性指標
如表6所示,實驗組在課程干預前后,坐位體前屈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組的柔韌性得到了加強。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干預后,坐位體前屈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組柔韌性較對照組提升更為明顯。

表6 柔韌性指標測試比較結果
2.3.4 身體成分指標
如表7所示,實驗組在課程干預前后,體脂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BMI 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組受試者的脂肪比例較實驗前有所下降,BMI 基本保持不變。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干預后,體脂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BMI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組體脂率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

表7 身體成分指標測試比較結果
心肺適能是健康體適能的核心要素,是指人體心臟、肺部以及心血管系統的綜合適應能力。最大攝氧量是指人體在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的過程中,單位時間內所能攝取的極限氧量,它是評價心肺適能最重要的指標[3]。肺活量是指肺部最大通氣量,可以反映出肺功能狀態。綜合分析,實驗組校園跑的練習方法,能讓學生在除課堂教學時間外的跑步時間得到有效增加,通過APP 促進受試者跑步的積極性。隨著跑步時間的增長,速度的加快,受試者呼吸肌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心肺適能得到提升。研究表明,人體的心肺適能與體脂率呈負相關[4],減脂效果也會促進心肺適能的提升。在課外活動中的Tabata練習屬于高強度間歇訓練中的其中一種方法。有研究顯示,Tabata 練習對健康人群的心肺適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5]。
肌肉適能主要包括肌肉中的兩種能力,分別是肌力和肌耐力。綜合分析,在Tabata練習中,有大量徒手力量練習動作。在練習中,需要受試者的核心肌群始終發力,上下肢也得到了充分的練習,全身肌力與肌耐力逐漸增強。由于實驗組通過線上教學,將部分教學內容進行線上講授,讓受試者得到更多的訓練時間,使肌耐力得到加強。實驗組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的本質是利用肌肉拉長縮短周期來發展肌肉力量和爆發力的方法[6],此訓練能有效提升立定跳遠的成績。在練習中,較少增強上肢與軀干肌力,并且引體向上所拉的重量是自身的體重,具有一定的難度,肌力的增強,并不一定完全能在引體向上測試中表現出來。最后,對照組的靜態拉伸練習可能導致60min運動能力下降,而實驗組通過在熱身的階段動態拉伸練習,能更大限度地升高中心溫度,提升接下來的運動表現。
柔韌性是指人體關節在不同方向上的運動能力以及肌肉、韌帶等組織的伸展能力[7]。坐位體前屈是評價人體柔韌性的常用方法。綜合分析,實驗組所采用的動態拉伸練習能夠引起肌肉、關節、肌腱在牽拉狀態下反射性收縮,從而增加動作的幅度[8]。對照組所采用的普通拉伸,雖然也能夠明顯提高關節的運動幅度,但是這種方法更加適合在放松階段來進行。
身體成分是指脂肪、瘦體重的相對比例。綜合分析,實驗組通過更多時間以及更多課外活動的練習,使得實驗組有更低的體脂率。實驗組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可以提高人體的基礎代謝率而減脂,且這種效果在運動后24h內仍然存在[9]。最后,BMI基本保持不變的原因可能是,瘦體重的增加,抵消了脂肪減少的重量。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參與各類體育活動,增強身體素質,使學生發生從逃課到“淘課”的轉變。
在高校體育身體素質鍛煉課程中,應廣泛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這是一場關于體育教學的革命,體育知識的傳播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組織方式都在發生改變。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探索更為有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體育教學模式。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將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發展到其他各類運動項目的教學中去,探索各類運動項目使用“互聯網+教學”的出路,形成體育教學項目的全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