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瑩瑩 浙江省寧波市小港城區幼兒園
游戲是孩子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游戲的自主與生成因其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被放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我們班孩子基于一次秋游購物的體驗,萌發了想要在班級里也開一家超市的主意。新超市成了孩子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寧寧:“超市里當然是賣很多吃的。”
柔柔:“超市里我看到有阿姨是收銀的。”
橙子:“超市里有很多貨架,有各種各樣的東西。”
孩子們表示還想再去參觀一下超市,因為上次只是去買吃的,都沒仔細觀察其他地方,可是這次去超市想觀察些什么呢?
善善:“超市里可以賣什么?”
豆豆:“這么多東西是怎么放的呢?”
畫畫:“超市里都有哪些工作人員?他們都要做些什么事情呢?”
關于超市自主游戲從這里開啟……
1.親子實踐,豐富超市新認知。
孩子們對于超市充滿了很多的疑問,都想去超市里一探究竟。于是,和爸爸媽媽們一起來一次“超市探秘”活動。
朵朵:“哇,超市有好多吃的東西。”
丁丁:“這個柜子里都是各種各樣的杯子!”

畫畫:“瞧,這里還有一個打秤臺。”
柔柔:“買好東西我自己用手機付錢。”
2.分享討論,梳理超市新經驗。
參觀超市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聚集在一起交流討論。
話題一:超市里有什么?
丹寧:“超市里有洗衣液、水果、蔬菜。”
丁丁:“有很多玩具,還有很多好吃的零食。”
萱萱:“超市里有很多調味品、大米、牛奶。”
毛豆:“超市里有蠟筆、黏土、剪刀,各種各樣做手工的東西。”
話題二:超市里的物品都是怎么擺放的?
畫畫:“我發現超市里的東西都是一層一層擺放的。”
凡凡:“我看到牛奶是一箱一箱疊起來的,瓶子好像在排隊。”
浩浩:“白菜、胡蘿卜、黃瓜都是放在一個籮筐里。”
壯壯:“買牙刷的地方是生活區,還有毛巾也是放在牙刷的旁邊。”
話題三:超市里都有哪些工作人員?她們分別做哪些事情?
伊伊:“我看到一個叔叔站在秤的旁邊,會把客人買的東西放在秤上稱一稱。”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進行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借助率(%)來描述,行χ2檢驗。生存曲線評估采用Kaplan-Meier法,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法。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柔柔:“我和媽媽在買牛奶的時候,阿姨會向我們介紹哪種牛奶最好喝。”
橙子:“有好幾個系著圍兜的阿姨會把餅干、薯片放放整齊。”
境境:“我們東西買好會到門口用手機掃碼付錢。”

【小結反思】孩子們通過實地參觀,和爸爸媽媽一起逛超市,結合發現、分享等方式讓孩子們積累了更多關于超市的經驗。孩子們在思維碰撞中,對超市里不同物品的擺放、貨架的區域劃分、不同工作人員(收銀員、理貨員、導購員、打秤員……)的職責分工更為清晰。在不斷的經驗交流中,為后續的“超市”游戲提供了支架。
3.超市搭建,基于問題的超市格局演變。
(1)游戲前的計劃商討。
超市經驗分享后,孩子們對超市充滿了濃濃的興趣,有好幾個孩子表示要在自主游戲的時候玩“開超市”的游戲。連接以往的自主游戲經驗,孩子們開始了超市游戲的計劃制定。
(2)游戲前的計劃制訂。

做完計劃,孩子們開始尋找超市游戲材料,有的在教室,有的在走廊材料庫,還有的去了其他班級尋找。孩子們找來了花瓶、牛奶罐、籃子、娃娃、鍋碗等,都放到了他們的“游戲地盤”上。準備好這些物品后,孩子們開始了游戲前的搭建準備。
(4)游戲中的設計與搭建。
①初次設計與搭建。

設計圖1

第一次搭建
浩浩、米多、丁丁、寧寧分別搬來兩個柜子,把柜子里的材料全部放進籮筐。接著,又分別搬來兩張桌子拼在一起,米多:“這個拼在一起很大,剛好可以當貨架。”寧寧搬來了鋼琴凳說:“就當我的收銀臺好了。”
正當大家在搬動柜子把大門給堵上時,保育員阿姨拖好地正準備進來,丁丁看見了說:“小超市的門關著,這樣外面的人進不來怎么辦?”
寧寧:“是的,我們出去拿東西太不方便了。”
米多:“把門打開來,可以進出就可以了。”
燦燦:“我去過超市,他們有進去的地方,還有出來的地方。”
浩浩:“門的地方不能太擠,要空一點。”
孩子們發現了“超市布局問題”,門堵上不方便進出的現象后,和同伴一起討論解決。于是,幼兒又有了進一步游戲的探索與調整。
②再次設計與搭建。

設計圖2

第二次搭建

完成圖
基于前一次搭建的問題,他們在第一次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把門打開來,調整了桌子的位置。
寧寧說:“這里太擠了,走路不方便,我們把桌子拿掉。”
燦燦說:“沒有推車,我們就用椅子來當購物車。”
米多說:“小桌子當收銀臺,放在鋼琴邊上。”
浩浩說:“那這些豆豆、香蕉,我們還要有稱的地方。”
這一次,孩子們遇到了“中間空間太小”“超市要有購物車”“要有稱東西的地方”的問題。大家繼續交流討論著,最后推選丹寧負責用表征的方法進行了重新設計,新的計方案出爐了(設計圖2)。有了設計圖,組內成員又開始根據設計圖進行搭建。
當丁丁提出“那誰知道進去和出來的地方?”的問題時,大家再次陷入了思考。
③搭建再次升級。
在第二次搭建中發現超市沒有進出口的標志,于是孩子們又圍坐在一起進行“團討”。
寧寧說:“那我們用什么材料來表示進出口,又可以打開,又可以關上。”
丁丁說:“我知道,用我們以前玩餐廳游戲時那個屏風好了。”
寧寧說:“那客人來了,他們怎么知道我們這里是開門關門呢?那我們是不是還要一個歡迎光臨的標志。”
浩浩說:“對的。上次看到我家優聯超市營業的時候,還掛著彩帶。那我們也來試試看吧!”
于是,孩子們來求助老師把上次布置用的彩帶給他們超市開業的時候使用。就這樣,小伙伴們再一次行動了起來。
寧寧說:“那我把剛才的設計圖再設計一下吧。”
于是,他們的設計圖也更加豐富了,設計圖紙里有貨架、書柜、陽臺、輸送帶、購物車(籃子、袋子)、收銀臺、打秤臺等,連顧客排隊的地方也考慮得很周全。

第三次搭建
【小結反思】在超市搭建中,孩子們發現門打不開;桌子的位置需要重新布局;沒有出入口標志這三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處于一個觀察者的角色,沒有及時給予孩子幫助,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帶著這樣一種理念去助推著他們,沒有直接干預,當孩子需要教師的時候,比如借彩帶,教師會給予他們支持。隨著新問題的不斷出現,孩子們能同伴互助,一次次調整布局,不斷地完善設計圖,在“設計—搭建—調整”中,孩子們通過自己在“超市”的所見和與同伴之間的思維碰撞,逐步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4.超市試營業,基于問題的超市整理提升。
(1)凌亂的貨架。
超市搭建初見雛形,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要開始游戲,大家分組尋找各種物品,有鍋、盆、鮮花、堅果、吹風機等材料,開始進貨、理貨,柜子上堆得滿滿當當。超市的第一批客人伊伊光臨了超市,她在桌子上這里翻翻,那里翻翻。
伊伊:“這里的東西都在一起,我都找不到。”
航航:“你們這東西擺得太亂了,我都找不到要買的東西。”
辰辰:“瓶子也掉下來了。”
善善:“吹風機的線都掛下來了。”
豆寶:“這個東西太下面了,我要蹲著才能拿到。”
大家爭論不休,有的說東西不能太多,不然也賣不完的;有的說放的時候要像超市里一樣,一個一個排排隊;還有的說好朋友要手拉手在一起,這樣看起來就不亂七八糟了……一場關于理貨的話題就這樣產生了,超市老板丁丁說:“那我們要怎么擺放物品呢?”
(2)理貨的方法。
物品怎么樣擺放才能更整齊,能讓顧客馬上找到物品呢?對于這樣的問題,孩子們進行了討論。
丹寧:“我們要把高的東西放在最上面一層,這個可以立在上面不會滾來滾去。”
丁丁:“在整理的時候東西太多了,放了這么多牛奶,都不能放其他飲料了。”
浩浩:“牛奶的味道不一樣,我們可以根據味道來擺放啊。”
米多:“放的時候,比如說學習用的,剪刀、膠水可以放一起,這樣大家來買東西的時候就能一下子找到了。”
浩浩說:“那我們就把大家說的用圖片的方法畫下來。”
丹寧說:“是的,畫好我們把它貼到柜子、桌子上,這樣客人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這個東西在哪里。”
于是就設計了下面這個分類圖標。

孩子們設計的分類圖標說明學習用品區玩具區蔬菜、水果區廚房用品區娃娃家區食品區飲料區images/BZ_35_1162_1288_1618_1465.pngimages/BZ_35_1162_1516_1618_1682.pngimages/BZ_35_1162_1734_1618_1911.pngimages/BZ_35_1162_1958_1618_2134.pngimages/BZ_35_1162_2180_1618_2357.pngimages/BZ_35_1162_2404_1618_2578.pngimages/BZ_35_1162_2626_1618_2803.png
在組員的出謀劃策下,孩子們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表征,用圖片的方法表現,對顧客來說有了分類圖標,找起來就更加方便了,而理貨員也能根據標記快速地將物品歸類。
(3)理貨的升級。
有了兩次理貨的經驗,大家對于理貨有了新的想法,在游戲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物品比較小,收拾整理不方便;高的東西要放在下面;飲料平平地放著會滾來滾去;玩具要跟玩具放在一起……于是,再一次進行了升級調整,提出用收納籮筐來裝物品。有了籮筐,物品擺放就變得更加整齊,也方便游戲結束后進行收拾和整理,為大家節省不少時間。
【小結反思】當超市出現了新問題時,通過分類、理貨、設計,超市的物品也整齊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理貨員。
5.超市開業,基于情境生成的游戲更有趣
期待已久的超市終于開業了!柔柔打開“屏風”做的超市大門,對著客人說:“歡迎光臨。”當顧客進入超市,她還會提醒顧客取好籃子進行購物。凡凡是理貨員,當顧客找不到東西時會進行解答,告訴客人物品在哪里,發現物品不夠了還會去“進貨”。寧寧是小超市里的收銀員,對客人很有禮貌,一件物品一件物品進行掃碼,在理貨員的幫助下完成打包任務。
超市的生意熱火朝天,顧客接連不斷,然而孩子們的探究到這里還遠沒有結束,他們繼續探索超市游戲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在接下來的超市游戲當中,孩子們也許會發現新的問題,我們要繼續支持他們,鼓勵他們探索超市游戲的深度游戲。
【小結反思】超市游戲隨著孩子們的興趣和游戲情節不斷地推進生發新的玩法,游戲經驗也隨每一次的新問題不斷調整,如當遇到付款時,孩子們會用替代材料以物代物,用手機支付或是玩具幣代替,有了初淺的貨幣交易;會進行吆喝,會進行超市打折等,孩子們的游戲玩得越來越深入。
超市游戲源于孩子們日常生活中一次秋游購物,教師及時、不斷地支持超市變形記的演變過程:想玩超市游戲—參觀超市—超市設計(多次改造)—超市試營業(多次理貨)—超市開業,促成了一系列的游戲。
每一次設計、改造源于孩子的一次次的分享、討論、實施與調整,運用表征的方法幫助自己在游戲中表現搭建的方法;在理貨中通過一次次地擺放、收拾嘗試進貨、理貨的方法;同伴之間的互相解決,互相幫助,讓孩子們對超市游戲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親身體驗的實踐中感受到真實的社會生活,同時體驗自主購物的樂趣,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1.游戲前制訂計劃,明晰游戲目的。
游戲前制定計劃能使幼兒的游戲更有目的性,孩子們在商量、表征中交流計劃,并且進行落實。如“超市布局設計”中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分享計劃,建構出最滿意的“設計圖紙”。
2.游戲中及時調整,推進游戲情節。
在游戲中幼兒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教師適時給予支持,讓游戲更好地進行下去。如“凌亂的貨架”中,孩子們拿了很多的物品,擺得到處都是,我們再次進行了交流與分享,了解理貨的方法,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從而實現自己的游戲意圖。
3.游戲后回顧團討,促進經驗提升。
游戲后的回顧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的游戲分享都會有新的發現和問題,而這些新發現和新問題很可能就會變成下一步延伸的關鍵點。在布置超市“初次改造”中,孩子們發現場地擁擠、門不能關著等問題時能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伴分享,在互相討論中,孩子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促進了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
超市游戲,源于生活,始于興趣,落于游戲,繁于問題,又回歸于生活,這一切歸結于孩子們生長的需要和努力,孩子們在不斷探索與游戲中,迸發出新的想法,別開生面的超市探索之旅將繼續進行著,期待孩子們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