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飛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委員會
幼兒園家長學校要想做得更有效更系統,就需要進入科學化的軌道,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謀劃、設計、實施和反饋。對家庭教育進行調查是家長學校進入科學化、系統化軌道的基礎性工作。
當前的幼兒園家長學校普遍存在目標多元、功利,課程內容不系統、方式方法相對單一的現狀。為什么要開設家長學校?園方的態度是多元的,很多時候還存在功利性傾向,為了應對家長們的不理解,甚至是對園方管理的挑戰,會激發園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動機;為了增加家長們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響應國家的幼教政策,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改革和日常管理等,他們會考慮對家長進行教育指導。至于家長們有什么樣的育兒困惑,只要不觸及幼兒園的管理日常和教育權威,園方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的熱情不會受到影響。
給家長講什么內容?用什么方式傳播?在當前的幼兒園家長學校實踐中也存在系統性不足、方法單一的現象。一般的幼兒園不是開學時結合本學期的家長會講講活動重點、家長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等,就是簡單地分享這個階段幼兒發展的基本特征,很少能夠系統規劃三年的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的系統內容,家長學校的授課方式也更多采用最快捷的講座,至于家長們有沒有時間、學習效果如何等都需要進一步考察。
家長學校的目標、內容和授課方式存在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課程的科學性不足,缺少對幼兒家庭及其家庭教育現狀進行充分調研與分析,導致課程存在應付性和零散性的現狀特點。家長學校課程的科學性建立,在幼兒發展、家庭發展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科學調查的基礎上,從各個維度調查目標與具體內容逐一進行分析。
幼兒在某個階段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家長學校課程首先應該以此為基礎,向家長傳播此階段兒童發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地域的差異,不同幼兒園所面對的幼兒因為進入幼兒園前接受的家庭教養方式存在差別,發展的真實狀況會有所不同。
因此,幼兒園在設計家長學校課程時,應該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普遍規律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兒童發展的相關要求設計問卷或者訪談進行調查,了解幼兒發展的現狀與發展歷程,從而實事求是和家長一起促進幼兒成長。
(1)幼兒的性別、年齡,家庭子女數以及該幼兒在家庭中的排行。
(2)幼兒的孕產過程,主要涉及幼兒在孕期和生產過程中的特殊情況,如順產還是難產,是否缺氧,有無唐氏綜合征、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性疾病等。
(1)幼兒的撫養歷史,嬰幼兒階段的主要撫養人,撫養人變化情況。
(2)幼兒的成長史,撫養過程中幼兒發生的特殊情況,如受傷、疾病等。
每所幼兒園都服務于一定的社區,面對的家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幼兒教育集團,同樣的家長學校課程在集團內不同的幼兒園所起到的效果不同。坐落在不同社區的幼兒園需要研究把握所服務家庭的基本結構與客觀挑戰,從而提升家長學校課程中家庭維度的針對性。
(1)家長的年齡、工作性質、婚姻狀況等。
(2)其他監護人情況,如祖輩的年齡、工作或退休狀況等。
(1)家庭結構,如主干家庭(祖輩、父輩和孫輩共同生活)、核心家庭(父母帶幼兒一起生活)、單親家庭、隔代撫養、重組家庭等。
(2)客觀挑戰,如家庭居住環境、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家庭撫養幼兒的特殊性等對幼兒成長所帶來的客觀挑戰。
幼兒園的家長學校向家長傳播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需要和該園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相匹配,好的家長學校課程是適切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一所幼兒園所服務的家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拆遷安置小區里的幼兒園、市中心老城區的幼兒園、農村幼兒園等,家長在培養幼兒過程中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成才觀均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幼兒園,來自不同類型的家庭,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會有所區別。因此,要通過調查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基于調查設計面向不同類型家庭的小組課程或者團輔課程,以增強家長學校課程的針對性和適切性。
(1)家長教育觀念維度,如調查家長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成才觀,以及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期待等。
(2)家庭教育方法維度,通過設計一些情景調查家長具體的家庭教育方法,如對幼兒生活能力與生活習慣養成的調查,“孩子能夠自己穿衣,吃飯”;如管教幼兒過程中的處理方法,如“孩子任性,家長的處理方法”“如何控制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等。
(1)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認識與期待,了解家長對幼兒園現有課程的理解,把握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與期待。
(2)家園合作中的真實狀況,如家長對幼兒園所設計和要求配合的家庭親子手工或者配合幼兒園課程過程中家長的態度與實際狀況等。
(3)家長對幼兒園家長課程的期待,調查了解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所遇到的具體困難和挑戰,為家長學校設計專題課程提供參考。
進行科學規范的家庭教育調查能夠為家長學校的課程設計奠定科學的基礎,也讓家長學校課程具有園本化和個性化,從而提升家長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