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閩 江蘇省南京市邁皋橋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過渡期,教師應當幫助幼兒愉快順利地做好幼小銜接。目前我們在開展的幼小銜接工作仍存在著以下問題:重視幼兒知識儲備的導向、過于表面化的開展,集中于大班畢業時進行,單方面地開展銜接工作等,缺少深入的、系統的、科學的有效開展。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心理準備及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的銜接,從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和養成習慣入手,加強與家長和小學教師的密切合作,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好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首先,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對“兒童立場”的正確理解非常關鍵。我們要時刻牢記“認識”“尊重”“相信”“支持并讀懂”這幾個關鍵詞,不僅僅要“知道和理解”,更需要轉化為“遵循和實施”。在強調兒童立場的前提下,要關注“每一個”幼兒,使之 “主動、自信、快樂”。這就強調了教師要以幼兒群體或者幼兒個體作為觀察對象,開展持續定點的研究,養成研究幼兒的習慣。當一位教師能用大量的觀察素材和觀察數據跟家長進行互動時,才是這位教師真正地面向“每一個”幼兒的開始。我們通過游戲計劃、游戲日志等素材、信息不僅可以找到每一個幼兒發展的軌跡、每一個幼兒發展的問題,也可以找到教師對每一個幼兒的關注,以此促進每一個幼兒“主動、自信、快樂”地融入小學學習生活。
其次,我們要打破已有認知:明確“幼小銜接是長期性而非一時性的活動”,僅靠三個月的時間只能讓幼兒對小學有一個初步了解,而真正的入學準備是指在生活、身心、學習、社會適應等方面提前做好準備。而這是一個長期性的培養過程。通過對教師、家長的訪談,發現“入學適應性問題”主要聚焦在“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兩個方面,因此,形成4條目標。
(1)有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向往小學的生活。(愿望與積極情感)
(2)具有自我服務、自我保護等基本的生活能力;能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樂意學習并積累與不同對象交往的經驗。(自理能力及社會性)
(3)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有一定的計劃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4)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傾聽、閱讀等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
1.主題審議。
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前期我們進行對主題活動目標、線索、資源及幼兒的興趣需求開展審議。通過調查問卷我們了解到幼兒對于小學的憧憬、擔心,結合幼兒當下的發展水平、現有能力,我們設計適宜的主題目標、線索、路徑,讓主題活動更加滿足幼兒的興趣,并攜手家庭和社區,使多方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銜接工作,讓主題活動更加適宜幼兒的發展。
前審議:以“消除入學擔心”為行動線索,以“敢于積極應對”為情感目標,關注幼兒經驗與發展需求。
中審議:跟隨幼兒的思維,通過校長訪談、發放調查表、詢問小學生等方式真實了解小學的要求,幫助幼兒自主習得小學生所需的生活技能與學習技能,如系鞋帶、上廁所、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傾聽習慣等,幫助幼兒加強對小學生活的全面認知。
后審議:審議實施后的總結性階段,關注積淀、追本溯源。通過審議將課程進行盤點、調整、反思,為下次實施積累經驗。
2.游戲融合。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游戲對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的活動應以游戲化為主,在各類活動以及區域游戲活動中,幼兒園要嚴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科學投放操作材料,運用更為恰當的教育方式,把“幼小銜接”的知識融入這些游戲化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小銜接”順利開展。
我們需要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的幼兒設置相應的游戲材料,以游戲的方式幫助幼兒科學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如:在生活區中投放紅領巾、書包、文具盒、小學課本、書包等,鼓勵幼兒學習系紅領巾,學習收拾書包。鼓勵幼兒交流、分享自己所發現的小學和幼兒園的區別。在美術區中學習書寫自己的名字、記錄時間,在益智區學會看時鐘等,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做好學習準備、生活準備。
3.一日生活的融合。
一日生活皆課程,充分利用一日活動中的各環節幫助和指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基本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樹立一定的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等。如:我園實行“家長不入園”制度,我們大膽嘗試“自主入園”“自主簽到”“自主點心”環節,正式開啟了幼兒有時間觀念的一天。引導幼兒關注“一日作息時間”圖表,知道一日活動的順序性,在音樂提醒下,幼兒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自然會擁有“主人翁”意識,也讓幼兒更直觀地感知到時間的流逝,從而更加懂得珍惜時間。
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與小學的雙方配合與協作是不容忽視的環節。雙向銜接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必由之路。幼兒園要堅決杜絕“小學化”傾向,科學地設計和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確保過程指導,切實提升幼小銜接活動的實施質量,讓幼兒園成為“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的主陣地。當大班幼兒對未知的小學生活迫切地想一探究竟時,幼兒園應順其好奇、好玩、好問的天性和認知特點,為幼兒提供有利于他們認知的活動環境和學習內容。
1.走訪參觀小學。
結合主題活動,我們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熟悉小學的環境,近距離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引起幼兒入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求學和爭當小學生的愿望。
2.體驗小學生活。
為了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我們與附近小學的校長及一年級教師進行了溝通,在他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開展了為期半天的觀摩和體驗活動。通過觀看哥哥姐姐的升旗活動、社團活動,促進幼兒向往小學的情感;通過觀摩哥哥姐姐上課,激發了幼兒爭當小學生的欲望;小學老師還熱情地給幼兒上了一節音樂課,讓幼兒親身體驗小學生上課的環節。
我們還邀請小學一年級的教師到幼兒園向幼兒介紹小學生活情況,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 教幼兒執筆的方法,認識小學的書本,等等,從而引起幼兒對小學的向往,更好地為幼兒入學做好充分準備。小學老師的到來給幼兒注入了小學的新鮮氣息,幼兒上課格外認真,積極聆聽,切身體會小學課堂與幼兒園教學的區別。
3.幼小聯合教研。
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分別對大班和一年級幼兒的身心發展與學習特質、教學內容與方法展開彼此了解和學習。在銜接策略的協調溝通上,也能考量幼兒的差異需求,解決許多幼兒在幼小銜接適應上的問題。通過了解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和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我們對大班下學期的作息及學習方式進行了一些改進。大班下學期采用聽鈴聲上、下課;集體活動時間延長到35分鐘;集體活動時桌椅擺放與小學銜接;午睡時間調整為12:30—2:00,比之前減少一個小時,上課時不允許上廁所等等,幫助幼兒在作息時間和學習方式上與小學進行銜接。
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教師以同題異構的形式,探究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作為教育的兩個階段,既有差異又相互聯系,在聯合教研過程中明確幼小銜接的真正意義和各自不同的教學要求,分析異同點,找準切入點,基于幼兒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4.小學訪談機制。
為了明確幼小銜接的開展,我們建立幼兒園園長和小學校長的互通機制,搭建聯合教研平臺,提供一年級教師和大班教師的對話機會,幫助小學教師理解、認識幼兒的在園經歷,從而共同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為“無縫銜接”創造條件。我們與小學校長、一年級的教師多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通過對小學校長、教師的采訪,知道進入小學需要很多必備的生活、學習與運動技能,于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戶外體育活動鍛煉習得這些技能。在活動中幫助幼兒全方位、真實地了解未來的小學生活。
1.助家長更新幼小銜接理念。
目前在幼小銜接階段中很多家長充滿著焦慮感,認為幼兒入學后的不適應是因為幼兒欠缺寫字、拼音、算術等知識技能。如何幫助家長建立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我們邀請了小學教師給家長開展相關講座,邀請專業的家庭教育專家來園給家長講課,利用我們園的父母成長試點園的資源給家長提供實踐、交流的平臺,不斷促進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認識。
2.促進幼兒獲得自驅型成長。
從問題出發,幼兒親自考察小學,采訪校長,與教師討論上小學的準備工作。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與溝通合作能力。活動中幼兒明白成長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有選擇的主權,需要為自己的行動負責,滿足幼兒自我發展的強烈需求,為所有的學習過程賦予現實意義。
3.激發教師開展反思性交流。
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教師可以通過交流、互訪,親身體驗彼此角色,并對相應工作予以深入的了解和評價。這種浸入式的教師交流能促進幼兒園幼小銜接課程科學性地開展,同時也促進教師對該課程的再次反思。
幼小銜接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持續發力。法國思想家盧梭在其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提及:我們教育幼兒應該按照幼兒成長的自然進行。科學的幼小銜接是了解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掌握幼小銜接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要切實做好幼小銜接工作,讓幼兒終身受益,需要從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能力入手,為其進入小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