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敖穎 山東省濟南市緯二路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由于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能否順利實現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對幼兒未來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建于1954年,至今已有68年辦園歷史的濟南市緯二路幼兒園,從建園開始,便與緯二路小學同處一個校園,彼此同氣連枝,共生共長。一以貫之的辦學和辦園理念、共同的育人價值追求,令幼小銜接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幼兒在園的三年,每天都能看到小學的哥哥姐姐背著書包走進校園,看學校里的升旗儀式、陽光大課間活動,聽瑯瑯的讀書聲……浸潤在小學的校園氛圍中,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和自然滲透,使得緯二路幼兒園的幼兒對于小學的生活具有很高的熟識度。而級部聯動、師師結對、班班對接、生生牽手等活動,更使得幼小銜接變得零距離、無縫隙、自然而然。
為了推進院校共同體做好雙向銜接,一年級級部和幼兒園大班級部的老師們深度融合,開展起了聯合教研。幼兒園老師們說起剛剛送走的大班幼兒無不自信滿滿,幼兒主動交往、大膽展示、對小學生活充滿好奇和向往。但是,有一種焦慮叫“媽媽焦慮”。要想解決幼兒的問題,先得解決大人的問題。
于是,大班老師針對幼兒家長,展開了深度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網絡交流、面對面溝通等方式,搜集到了家長的“切實體會”“真實想法”和“心中疑慮”。比如:我的孩子很內向,擔心上小學后被別人欺負怎么辦?對于幼兒幼升小,家長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幼兒自己焦慮怎么辦?如何改變幼兒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這些問題代表了大部分家長對幼兒即將升入小學的困惑和疑慮。
兩個級部的老師根據《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圍繞兒童進入小學應具備的關鍵素質,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個方面,將搜集到的來自家長的困惑,分類梳理了25個“真問題”,并聘請兒童心理指導專家孔屏來和老師共同研究問題的指導策略,制訂解惑小錦囊,破解“斷層”,找到“接口”;破解“疑惑”,找到“方法”,幫助家長緩解銜接焦慮。
如何幫助入學幼兒家長快速走出焦慮呢?緯二教育集團邀請濟南市心理衛生協會、緯二路小學同心圓家委會、首班工作室、百納軒團隊等,由市級優秀班主任、家委會會長、家庭教育指導師、優秀學生代表等,共同錄制完成了12期“我要上學了”一年級入學適應課程(家長篇)微視頻,直觀、形象、生動地幫助幼兒家長了解幼小銜接到底應該銜接什么和怎樣銜接,幫助家長解決了對幼兒入學的焦慮,樹立了科學、正確的認知。
幼小銜接中,個別幼兒對進入小學確實存在畏懼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準備不充分,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家長常用小學學習、小學老師恐嚇孩子,不經意間把小學和小學老師“妖魔化”,這種影響如果不消除就會不斷被放大。
如何幫助幼兒增進與小學老師的了解,進而愛上小學老師、愛上小學生活呢?在聯合教研中,幼小兩個學段的班主任老師一一結對。備課之余,兩位老師彼此走進對方的課堂或活動室,比如一年級三班的班主任申佳懿主動來到幼兒園大二班,了解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環境,嘗試執教大班教學活動“雪地里的小畫家”,還和大班幼兒一起玩區域游戲,觀察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記錄觀察日志,總結銜接策略,增進幼兒對小學老師的熟悉度和親切感。
幼兒園老師也會邀請小學班主任走進自己的活動室,觀摩集體教學,如參與到“了不起的人”“生活中的標志”“手機本領大”“小老鼠進城”“挑戰一分鐘”“天生一對”等活動中。在課后評析中,大家達成共識:一是從教學的特點和教學內容來看,小學階段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而幼兒園階段實行的是課程游戲化,小學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只有了解幼兒學習成長的真實情景,認識到這種差異性,老師才能采取適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減輕幼兒的恐慌心理。二是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來看,進入小學后還應部分保留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在創造游戲、規則游戲的過程中,實現幼小漸進式、緩坡度的銜接。
師師結對,在緯二的校園內打破了壁壘,發揮幼兒園和小學育人資源的有效整合,加深了幼兒園老師和小學老師彼此之間的了解,也增進了對彼此教育工作的理解和認同,是科學銜接的有效做法。
同處一個校園內,怎樣合理地優化和使用空間和環境資源呢?大班老師根據日常主題教學開展的需要,隨時和結對的一年級班級進行互動。
大三班的幼兒主動邀請一年級三班的哥哥姐姐到自己的活動室,了解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
鳴鳴問:“一年級的生活開心嗎?”小哥哥說:“很開心啊!也很有意思。”
軒軒問:“小學和幼兒園有哪些不一樣啊?”小姐姐說:“小學有豐富的課程,除了語文、數學、社會課,還有體育、音樂和美術課。”
熙熙問:“小學生是不是每天都有很多作業?”姐姐說:“我們的作業一般都會在課堂上完成,即使回到家也不會寫很久。”
甜甜問:“上了一年級學到了什么本領?”哥哥回答:“很多呀,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削鉛筆、自己記家庭作業、值日生要打掃班級衛生,還可以競選班干部、幫助老師和同學做事。”
弟弟妹妹扮演“小記者”,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哥哥姐姐用答記者問的形式,幫助弟弟妹妹解答問題。同時,哥哥姐姐還給弟弟妹妹分享自己上學后的故事,他們身上透著自信、大方,讓幼兒投去了羨慕的目光,覺得哥哥姐姐們真是太了不起了!
上小學意味著什么呢?班班對接以后,幼兒園小朋友從哥哥姐姐那里了解到:“自由游戲的時間減少了,課和課之間只有10分鐘啦!”“這10分鐘你可以想干嘛就干嘛!”“不對不對,你得趕快做要緊的事。”那到底啥是要緊的事呢?弟弟妹妹來到一年級的教室進行蹲點守候,親自觀察,尋找答案。
通過課間大調查,弟弟妹妹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了“10分鐘可以做的事”,又進而梳理出“10分鐘重要的事”。有的幼兒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去上廁所,有的幼兒認為第一重要的是趕快玩一會兒,有的幼兒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去喝水,有的幼兒認為第一重要的是趕快寫作業。那么,到底最合理的安排是什么呢?一年級的班主任趙欣老師給了這樣的建議:“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和使用自己的10分鐘,才是最合理的。”相信幼兒到了小學,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最優安排,按自己的需要和節奏去適應小學生活。
教育就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生命化教育就是個性化、個人化教育,始終指向一個個永無重復的生命個體,始終以成全每一個健全和富有個性的人為最根本的目的。同處一個校園內,何不讓一個幼小的生命去影響、帶動另一個幼小的生命?校園內的每一個哥哥姐姐都是幼兒的“小導師”,學長學姐和弟弟妹妹一起牽手,為幼小銜接開通了一條特殊的通道。
學校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課程時間,哥哥姐姐就拉起弟弟妹妹的小手,一起去巡游、參觀、了解、熟悉校內的環境。他們一起走進“射擊館”,了解奧運冠軍張夢雪的故事,還不忘體驗一把“小小槍手”的新鮮感;一起參與學校運動會“啦啦隊”,感受運動項目的豐富和為集體加油和付出的幸福感;一起走進美術教室,看哥哥姐姐現場作畫,萌發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愛;一起討論“我未來的選修課是啥”,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美好期待;一起記錄“我的心情圖鑒”和“1+N個自我挑戰”,養成積極、樂觀、向善的良好品格。在感受學校29種校本課程豐富多彩的同時,讓幼兒成為真正的主人,獲得自我表達、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的機會,激發對小學學習生活的美好向往。
哥哥姐姐也為弟弟妹妹介紹自己擔任學校少先隊中的各種職務,如大隊長、中隊委、衛生監督員、圖書管理員、班級小管家、幫幫團員等,和弟弟妹妹一起撿拾校園中的落葉,一起完成執勤任務,感受擁有榮譽感的同時也樹立責任心;他們還一起設計早上“起床10分鐘”“我的早餐我做主”“收納機器人”等任務清單,幫助弟弟妹妹厘清做事的思路,尋找做事的方法。在生生牽手互動中,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的時間觀念、自理能力、收納能力、規劃能力、溝通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等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展示。
這種手把手地帶、一對一地領,讓銜接聚焦每一個幼小的生命,讓一個生命去影響、感染另一個生命,滿足了幼兒用他們喜歡的方式獲得自我成長的需要。同時,因為有了對生命的關注和尊重,也讓學生和幼兒的參與興趣變得更加高漲。他們體驗著擔當的責任,學會合作、欣賞,學會協商、接納,學會堅持、不放棄,實現了在做事中做人,在成事中成人。
百年緯二就像一個幼小銜接的園校共同體,既沒有院墻,也沒有時空限制,形成了幼小銜接的新格局。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園校共同體整合資源,統籌聯動,協同合作,精準發力,使幼兒園到小學的距離更近、坡度更緩、銜接更科學、期待更美好,幫助幼兒科學有序地完成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