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娟,劉星潔,侯娟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電力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0)
高職院校全面開展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實踐探索,是新時代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重要措施。我校在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背景下,重點關注并研究解決高職教育在教師、教材、教法中存在的問題,抓住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痛點,對《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應用》等課程進行改革方案研究與實踐。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應用》課程源于企業,服務于企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在企業一線技術專家的共同參與下,依據繼電保護工的職業崗位標準,設置課程內容,設計教學項目,構建學習情境,充分體現工學結合。在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弱化原理分析,達到適度夠用的目的,更加注重技能水平的提高。根據課程特點,按照學生學習規律,依據專業教學標準和技能等級評價考核標準,以及繼電保護員崗位工作過程,將課程整合為4個教學項目,分別為高壓輸配電線路運行與維護、變壓器保護運行與維護、母線保護運行與維護、發電機保護運行與維護,其中項目一又分為高壓輸配電線路的電流保護、高壓輸配電線路的零序保護、高壓輸配電線路的距離保護、高壓輸配電線路的差動保護,每個項目由若干個學習情境(典型工作任務)組成。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可以參加繼電保護工的中級工技能鑒定和繼電保護檢修1+X證書考核,通過考核即可獲得職業崗位證書。

圖1 教學任務設計
課程已建成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課程教學資源豐富,為線上線下教學改革提供了助力。《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應用》課程對應的微機保護實訓室種類齊全、實訓設備豐富,可以滿足課程實踐教學改革需求。課程教學團隊成員中有3名教師已通過“雙師”評審認定,具備開展教學改革的教師素質。2名教師具備現場工作經歷,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工作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2名教師在河南省技術技能競賽教學能力比賽中獲得省級二等獎,能熟練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掌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
每年至少累計1個月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實踐或實訓基地實訓,充分利用220kV智能變電站實訓基地,提高教師技能水平。熟悉企業相關崗位要求、操作流程、技能規范等,及時將企業實踐收獲轉化為教學內容;學習所教課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新理論、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不斷更新、充實教學資源,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定期開展授課技能交流比武,提高教學技能的同時不斷進行課程教法改革與完善。
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相結合,基于職業工作過程重構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標準。依據教學標準,完成立體化教材開發,教材體現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教材內容及時更新,引入典型生產案例,緊盯技術和產業升級需求。
總體思路:依據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安排教學內容,并結合學情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等組織課堂教學,解決教學中的難點,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教與學全過程進行信息采集,根據課堂實際進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隨堂對知識點、技能點進行考核與評價,課后要有教學反思,并提出完善方案。實訓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過程相對接,通過教師規范操作與有效示范,培育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職業精神,同時,注重利用虛擬仿真實訓資源解決技術技能培養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2.3.1 突出產教融合
按照企業現場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營造職場情境,練就實用技能,切實體會工作的意義和工作的過程,樹立職業自信,熱愛本職工作,樹立勞動觀念。引入與企業工作現場一致的標準、規范、工器具、工作流程等,縮短學習與真實工作的距離,達到學以致用及培養學生嚴謹工作態度的目的。
緊密結合社會需求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研,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教、學、做、評”為一體,在一體化教學中充分利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結合工作項目、工程案例開展教學活動。
2.3.2 突出評價導向
將實踐教學環節教學工作與技能等級評價工作以及“1+X證書”考核工作無縫對接,提高課程對職業院校 “1+X證書制度”的支撐力度。
2.3.3 信息化技術應用
充分利用教學視頻、微課、動畫、動態實例、課堂測試等在線資源,設計“音頻課堂”“掌上題庫”“視頻課堂”“案例訓練”等模塊,滿足學生“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等不同需求。提高教學效率,擴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2.3.4 突出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及時與學生互動交流,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特點設置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3.5 聚焦課程思政
教學團隊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推進 “三全育人”,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堅持虛實結合,營造職場情境,設定角色分工,強化責任意識,嚴守標準規范,弘揚工匠精神。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應用》課程教學設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規劃,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總結提煉教學知識點,使學生牢固掌握。采取小組討論、仿真訓練、實操演練等多種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主要擔任“導演”角色,學生既動腦又動手,理論實踐融會貫通,知識和技能同步養成,實現“所學”與“所用”緊密結合,充分體現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定位對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分析,由生產一線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研討,對崗位工作任務進行重構,形成該課程學習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具體的工作內容及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構建以工作過程為主導的學習項目和學習情景。課程組教師根據課程特點,進行具體的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和考核評價設計,形成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師工作頁、學習指南、考核方案等教學材料。
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依據知識認知規律、技能習得規律和教育規律,授課教師都不同程度的以靈活的形式采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總體采用6步教學法,多種方法穿插在項目教學當中,通過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6個步驟完成每個學習情境的進程。學校大力改善基本教學設施,建設了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為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絡技術教學創造了良好條件。
課程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的權重均為50%。期末考核采用機考方式,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過程性考核要求對每個工作任務進行考核,即每個工作任務結束各有1個理論測試和實操測試。理論測試在線進行,實操測試在實訓設備上完成。理論測試所有題型都是客觀題,題目涵蓋各工作任務所需專業知識、行業規程及規范的理解、實操技能的關鍵點,測試結果可直接統計,占比30%;實操測試由教師按照操作考核標準打分,測試結果需人工統計,占比70%。
課程組組織教師參加技能提升訓練,請來現場技術專家指導,對智能變電站微機保護裝置、合并單元、智能終端進行了調試,掌握了新技能,對教學改革提供了技術保證。教師參加其他各類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拓寬了教師教學改革的思路,強化了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教學實施學期正好是疫情期間,學校響應號召,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線上學習”。在這個特殊時期,課程組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運用釘釘直播、云課堂、慕課堂等教學平臺,通過課堂互動、課堂任務、課堂測試等手段把握學生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期中及期末測試,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教學效果良好。

圖2 課堂活動完成度分析

圖3 課堂活動分布圖
課程組教師在建成在線開放課程的基礎上,針對技能提升新開發了多個繼電保護調試技能、故障仿真及分析相關的視頻資源,為教師及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學習資源。

圖4 教學資源統計圖

圖5 教學資源樣例
確定了基于工作過程的教材編寫模式,完成了活頁式教材的編寫工作,教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水平。
該課程在實施時,教學內容按照實際工作任務設置,引入繼電保護員工種的崗位職責,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具備繼電保護員崗位職業能力。教學方法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線上利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提供大量優質學習資源,擴充學習內容,支撐學生個性化學習。并通過釘釘直播開展授課,利用直播平臺提供的互動手段,實現課堂互動,并結合慕課堂完成課堂測試,隨時監控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根據學生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教學效果良好。實踐環節一方面通過教師在實訓室操作直播、學生觀看直播實現。另一方面,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實操視頻資源和仿真操作軟件,學生可在家完成實操訓練,提高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