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星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隨著軌道交通在我國的快速發展,車站結構設計亦漸趨完善,但對于地下工程的抗震設計,常常被設計人員忽略,尤其對于結構體系復雜、結構布置不規則的大型車站,抗震設計往往會成為結構設計的關鍵環節。本文借助南京地鐵紅花機場站為分析對象,研究在軟土場地大型換乘站的抗震性能,力圖為類似的車站抗震設計提供依據。
選取南京地鐵6號線紅花機場進行分析,車站為6號線與10號線換乘車站。其中6號線地下三層,埋深23.0m,10號線地下二層,埋深15.9m。場地類別為Ⅱ類,αmax=0.10g,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
對于采用多層框架結構的地下換乘站,應同時考慮2個主軸方向上的水平地震作用,并計入豎向地震動分量,按空間結構模型進行分析。本文采用Madis GTS NX軟件對換乘節點進行動力時程分析,并考慮土與結構的共同作用。
地震動采用E2(重現期475年,峰值加速度0.1g)和E3(重現期2450年,峰值加速度0.22g)2個概率水準的基巖地震動加速度時程。
車站埋深范圍內土體主要為粉土夾粉砂、淤泥質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底板以下為中風化泥質粉砂巖。地下水位在地面下0.5m。各層土動力參數如表1。

表1 土層動力參數
車站模型尺寸為200×160×50m,上邊界取至地表,下邊界取至基巖面,土層周邊設置粘-彈性邊界,模型底部輸入水平及豎向地震動加速度。為兼顧計算精度與速度,結構及其周邊土體網格尺寸取2m,遠離結構的基巖土體網格尺寸取5m,采用混合網格生成器,生成以六面體為主的網格。車站模型見圖1。

圖1 時程分析模型
由E2地震作用下車站相對位移云圖可知,車站Y方向最大位移發生在六號線,X方向最大位移發生在十號線。圖2~6給出兩個方向車站各層板相對位移時程曲線。各層板相對位移統計,如表2。

表2 各層板相對位移統計

圖2 10號線頂板中板相對位移

圖3 10號線中板底板相對位移

圖4 6號線頂板地下一層板相對位移

圖5 6號線地下一層板 地下二層板相對位移

圖6 6號線地下二層板~底板相對位移
由上述計算可知,車站各層板層間位移角均小于文獻[3]、文獻[4]規定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1/550,滿足E2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Ⅰ的要求。
由E3地震作用下車站相對位移云圖可知,車站Y方向最大位移發生在六號線,X方向最大位移發生在十號線。圖7~圖11給出兩個方向車站各層板相對位移時程曲線(位移單位均為mm)。各層板位移統計如表3。

表3 各層板位移統計

圖7 10號線頂板中板相對位移

圖8 10號線中板底板相對位移

圖9 6號線頂板地下一層板相對位移

圖10 6號線地下一層板地下二層板相對位移

圖11 6號線地下二層板~底板相對位移
由上述計算可知,車站各層板層間位移角均小于文獻[3]、文獻[4]規定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1/250,滿足E3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Ⅱ的要求。
經地震反應分析與計算、抗震性能驗算,本文所示車站結構,在設防烈度(E2)作用下,彈性層間位移均未超過1/550的層間位移限值;在罕遇地震(E3地)作用下,彈塑性層間位移均未超過1/250的層間位移限值,車站結構總體滿足抗震設防性能要求。結合本車站抗震分析結果,提出地鐵結構抗震設計時可供參考的建議。
(1)軟土場地的大型復雜地鐵車站在換乘節點處,應重視抗震計算,并按時程分析結果找出抗震薄弱環節,采取可靠措施,調整結構布置。一般情況下,換乘節點應盡量避免大的開洞,以使抗側力體系連續,梁、柱布置宜規則、貫通,必要時可加大換乘節點處板厚。(2)在車站接附屬結構、車站與區間的接口等開孔處,為抗震設計的薄弱環節,應加強構造措施,結合時程分析結果合理設置環梁、過梁、柱等構件,適當增大梁、柱配筋,箍筋加密。(3)地下車站抗震設計的重點是加強抗震措施,車站選址時應避開抗震不利地段,結構布置應規則、連續,在此基礎上根據抗震評估報告選取合適的地震動,進行動力時程分析,找出薄弱環節,加強薄弱環構造,并據此復核靜力工況的配筋結果,這樣才是地鐵結構設計的完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