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敘事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整地講述故事、最大化地降低電影的制作成本并形成良好的觀影效果,其中,充分利用有限的觀影時間、精準控制電影的敘事進度、使觀眾在有限的觀影時間內體驗到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是好萊塢商業電影達到良好觀影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密碼,對我國商業電影的生產有著重要的啟示。目前,我國商業電影正在逐步破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密碼,但由于缺少對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精細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上述借鑒仍存在著一些模仿的痕跡。作為典型的商業電影,好萊塢動作電影集中反映了商業電影敘事節奏的基本模式,因此本文以24部好萊塢動作電影的量化分析為基礎,探討好萊塢商業電影敘事節奏的基本規律及其對我國商業電影生產的啟示。
大部分商業電影都是敘事類電影,總體上講,商業電影的敘事要達到如下兩方面體驗:第一,從生產者角度,要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第二,從觀眾角度,要使觀眾獲得最好的觀影效果。由于商業電影面向大眾化觀眾,在有限的觀影時間內,大眾化觀眾觀影心理的變化有一定規律。這就要求商業電影掌握這一規律并在敘事過程中精準地利用這一規律。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敘事節奏正是在洞察這一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阿杰爾指出了節奏的基本構成:“運動的表現是由它的節奏產生的。節奏本身和運動的展開,形成了以銀幕劇作為基礎的感覺要素和感情要素。電影的動作必須有它的生命。”
蘇聯導演普多夫金則具體指出了節奏中感情因素的具體表現:“節奏是從情緒上感染觀眾的手段。導演用這種節奏可以使觀眾激動,也可以使觀眾平息下來”。
電影節奏的本質是將構成電影的物質因素按一定的進度組織起來,以便感染觀眾。也就是說,電影作為一種影像敘事,通過影像敘述的故事構成了電影節奏的物質要素,其對觀眾的觀影心理影響構成了電影節奏的情感要素。由于電影要以最大限度地大眾消費為目標,其節奏的物質要素要服務于觀眾的情感要素。從這一角度來講,電影的敘事節奏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電影中故事的進展,主要指構成電影故事的戲劇性事件講述的速度;二是由電影故事的敘述所形成的觀影效果,主要指電影中戲劇性事件的運動速度在觀眾情感上產生的反應。在電影敘述的過程中,電影制作者會根據戲劇性事件對觀眾情感的不同影響,在尊重劇情邏輯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控制戲劇性事件的敘述速度,使電影形成最好的觀影效果。這種戲劇性事件的敘事速度及其所形成的觀影效果,共同構成了電影的敘事節奏。因此,所謂電影的敘事節奏,是指“敘事藝術作品的情節發展與情緒演進中所顯示出來的輕重、緩急、快慢的有規律性的變化。”
目前,國內研究動作電影敘事節奏的成果較少,僅有少量學者研究電影敘事的基本程式,鮮有學者對電影敘事節奏進行定量分析。在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中,由于電影敘事節奏的復雜性,學者們對敘事節奏的量化元素也有不同的理解。戴德剛認為電影的敘事節奏體現為場景的轉換頻率,他在悉摩爾·查特曼的“場景功能模型”理論的基礎上,設定了場景數量、場景時長、核心場景功能、附屬場景功能、場景關系5個變量,以場景作為分析單位進行頻數分布、交叉分布、相關分析,“想通過對某兩個(或某兩類)電影文本之間或者某一電影文本與其他同類電影文本之間的定量分析,描述出不同電影文本之間在敘事安排上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出哪類電影文本的情節密度更大、情節黏度更強,以及它們有著怎樣的敘事常規與變異。”
陳林俠和王志亮則認為電影的敘事節奏應是事件或情節的密度。二人將電影在敘事過程中的時間勾連與細節照應視為事件密度,認為事件密度越大,敘事節奏就越迅捷。王志亮專門分析了典型的商業動作片《諜影重重》第一部《伯恩的身份》中的情節密度,通過“作圖的方式針對解析電影敘事節奏做出新的嘗試。”
而蔣東升則認為上述量化研究過于關注電影敘事節奏中的物質因素,敘事節奏還應注重這些物質因素對觀眾觀影心理的影響。他通過比對《諜影重重》和《1980年代的愛情》的情節密度和場景轉換頻率,發現在電影敘事節奏的量化分析中,“電影的敘事節奏的生成而言,矛盾沖突為常量,敘事技巧為變量……以矛盾沖突為基底來界定敘事節奏更為合理。它易將兩部影片的敘事節奏區分開來。”
這些學者為電影敘事節奏的量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建筑塑料時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節能型高分子材料可以為建筑工程領域提供性能較好的建筑塑料,因此被廣泛運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塑料門窗、水管、下水管以及各種聯通閥及彎管等,材質均為塑料組成。一般來說,大部分建筑塑料都被鋪設于建筑物內部,一旦損壞影響嚴重,因此,其對質量和性能要求更高。不僅需要隔熱、抗壓性能滿足建筑工程材料要求,還需要無瑕疵漏點,以延長建筑塑料的使用壽命,進而保障建筑工程滿足壽命需求。建筑塑料的質量,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和建筑的安全系數。而節能型高分子材料的抗熱、抗壓性能均高于一般塑料,其應用能夠極大的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等級,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24部電影敘事情節各階段的時間進度如表1所示,可以發現,好萊塢動作電影的情節進展有著固定的時間分配模式。本文涉及的24部好萊塢動作電影片長平均為121分鐘,都由四段矛盾沖突組成,即開端階段的第一段矛盾沖突和發展階段的三段矛盾沖突。其中,開端階段主要介紹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在這一階段中,盡管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沖突,但這一階段并不以解決矛盾沖突為目標,而是將矛盾沖突作為發展階段矛盾累積的原因,所以,開端階段很少出現小高潮。在發展階段中,三段矛盾沖突的解決構成了三個高潮,包括兩個小高潮和一個大高潮。從平均總時長來看,開端階段為13分44秒,發展階段為88分28秒,高潮階段為18分59秒,結局階段為4分28秒。其中,發展階段的三段矛盾沖突的平均時長分別為38分23秒、28分51秒和21分14秒。可以看出:在發展階段的三次矛盾沖突中,從第一段到第三段的敘事時間越來越短;反之,由三段矛盾沖突的解決所構成的三個高潮的敘事時間則越來越長,分別為1分47秒、6分39秒和9分28秒。高潮時間越長,意味著矛盾沖突解決的難度越大,沖突越激烈。因此,上述發展階段與高潮階段的時間對比,清晰地顯示出動作電影敘事時間的基本趨勢:用越來越短的時間敘述越來越激烈的矛盾,這意味著敘事的速度越來越快。在這里,可以看出動作電影敘事時間分配的基本規律:從第一段到第三段,敘事節奏呈逐漸加快的趨勢。
“動作電影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好萊塢影片類型,它具備巨大的沖擊力、持續的高效動能和一系列外在驚險動作和事件,常常涉及追逐、營救、戰斗、搏斗、逃亡等持續運動,驚人的速度節奏和歷險的英雄為觀眾提供更富刺激性的視聽享受。”
好萊塢動作電影集中反映了商業電影敘事節奏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矛盾沖突的時間安排。這就決定了本文第一個量化分析方向:動作電影各階段的時間分配模式。二是矛盾沖突各階段不同敘事元素的組合模式。在動作電影的觀影過程中,由于觀眾在每一個特定的觀影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訴求,動作電影要通過不同的敘事元素組合模式來滿足這一心理訴求。這形成了本文第二個量化分析方向:動作電影滿足觀眾觀影心理的敘事元素組合模式。
為取得最佳的觀影效果,好萊塢動作電影遵循著線性敘事法則,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安排矛盾沖突。其時間分配原則是既能清晰地敘事,又能抓住觀眾心理,使其隨著劇情體會到驚險、刺激、放松與舒暢等各種心理感覺,獲得最好的觀影體驗。好萊塢動作電影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敘事節奏程式。
本文的觀測樣本選取豆瓣電影中“動作”分類的電影,以豆瓣電影公布的《豆瓣電影分類排行榜——動作片》為依據,
結合片源獲取的難易程度和評分是否達到7分,最終篩選出24部高分好萊塢動作電影,并對每部電影敘事情節各階段的時間分配進行了詳細記錄。
24部好萊塢動作電影都屬于線性敘事。基本上,電影會圍繞著主人公的某個生命片段展開。在這一片段內,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由小到大、由事件的起因到結局,構成了電影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其中,開端意味著矛盾的產生,發展意味著矛盾的累積,高潮意味著矛盾的解決,結局則是矛盾解決后對人物的交代。在由開端向結局發展的各個環節中,矛盾沖突逐步擴大,而每個矛盾的解決都將電影引向一次小高潮,多次矛盾的解決形成了大高潮。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使用的“高潮”包含兩種含義:一是在每個階段中,各種小矛盾的解決構成了各個階段的小高潮。二是整個電影由主人公的幾段經歷組成,而這幾段經歷又圍繞著同一個主題,也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構成了整個電影的高潮階段,也稱為大高潮階段。
上述學者對場景轉換頻率、速度和事件密度的分析,本質上都在關注蔣東升所說的敘事的物質因素。盡管蔣東升注意到觀眾觀影的情感因素,但并未提供將情感因素進行量化的具體方法。本文認為:電影敘事的物質因素和情感因素體現在電影對矛盾沖突的敘述過程之中。一方面,矛盾沖突是電影故事情節的物質載體,是電影敘事的物質因素;另一方面,矛盾沖突的敘述過程順應了觀眾的觀影心理,是電影敘事情感因素的直接體現。因此,分析矛盾沖突在電影敘事過程中的具體安排,可分析電影敘事節奏的基本構成。正是基于這一前提,本文以電影中矛盾沖突的敘述過程為依據,選取24部高評分好萊塢動作電影,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探討商業電影敘事節奏的共同特點。

作為一種類型化文化產品,觀眾在選擇動作電影時有著明確的心理期待:緊張的打斗場面、驚險的故事、正義戰勝邪惡的人生意義。能否滿足這些心理期待,是動作電影成功的核心要素。而要滿足這些心理期待,需要不同的敘事元素。敘事元素在動作電影中的組合形成了不同的程式,營造出不同的敘事效果。根據對觀眾心理的影響效果,敘事元素可分為:戲劇性元素、驚險性元素、喜劇性元素、浪漫性元素和沖擊性元素。
(6)異形直立鎖邊金屬屋面。該屋面能有效地分解大溫差在屋面形成的應力,即使超長板塊也有足夠的脹縮空間,而不會使結構擠壓或張拉變形。
“門好進臉好看,辦事緣何依舊難?”新華社記者在調查海南部分窗口單位后,發出了這樣的質疑聲。新華社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窗口單位仍有“軟釘子”現象:門好進,臉也不難看,但事情卻不好辦。比如,考駕照,指紋錄入窗口距離考場有20分鐘車程;退休申報需要多次跑腿,卡在哪個環節搞不清楚;恢復外省手機號,必須本人到外省網點現場辦理。
戲劇性元素是指完整講述故事情節的敘事元素。由于電影要講述主人公某個特定的人生片段,戲劇性元素的目的是使觀眾了解這一片段發生的故事及故事之間完整的內在聯系。在動作電影中,戲劇性元素主要由人物的臺詞、動作和場景的變化構成。驚險性元素是指以調動觀眾緊張感為目的敘事元素。“動作電影是關于暴力的電影。……在這些作品里,暴力是必須的,是敘事的核心要素。”
通過緊張刺激的場面獲取強烈的震驚體驗,是觀眾選擇動作電影的核心觀影期待。驚險性元素主要由角色間強烈的矛盾對峙和緊張性動作構成。浪漫性元素主要用于帶動觀眾情緒,讓觀眾被故事所感動,同時也可以直接闡明電影所倡導的價值觀,提升動作電影的敘事深度,由如詩如畫或男女主人公互通情愫的場景組成。喜劇性元素主要用于舒緩觀眾緊張心理,使觀眾稍微舒緩后有能力跟上更為緊張刺激的情節,由幽默的笑點、夸張的肢體語言、詼諧的對白等構成。沖擊性元素主要用于加強觀眾的視聽印象,由光線或色彩對比、慢動作、聲音強弱的變化等構成。不同的敘事元素所使用的敘事成本與形成的心理效果不同。比如,驚險性元素成本最高,其所形成的心理效果最為緊張;而喜劇元素所用成本最低,其所形成的心理效果也最為輕松。敘事元素組合的原則是使觀眾在特定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觀影體驗。這就需要在矛盾沖突的不同發展階段合理地調整各敘事元素的比例分配,以服務于不同的敘事目的。
為對敘事元素在故事不同發展階段的占比進行有效比較,本文在圖1中呈現了動作電影在矛盾沖突的不同階段中,各敘事元素的時間占比,可以看出在動作電影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中,戲劇性元素、驚險性元素、浪漫性元素、喜劇性元素和沖擊性元素的平均占比分別是66.01%、23.88%、1.90%、4.34%、2.97%。
其中,戲劇性元素占比最高,顯示動作電影需要完整地交代故事的背景、起因、發展與結局。由于結局階段與開端階段要介紹故事的背景、起因與結局,這兩個階段中戲劇性元素占比最高。驚險性元素占比第二,在高潮階段的占比超過了戲劇性因素,顯示驚險刺激是動作電影所要營造的重要觀影效果,這一效果主要體現在高潮階段。浪漫性元素占比第三,顯示動作電影有著強烈的輸出價值觀和提升敘事深度的追求,同時,浪漫元素主要集中在結局階段,是在敘事完成后對敘事意義的總結。從觀眾角度來講,浪漫元素可引起觀眾共鳴,利于觀眾產生回味,塑造電影的品牌影響力。沖擊性元素占比最低,主要集中在高潮階段,與驚險性元素具有相似的效果,有利于營造動作電影的緊張感。本文將動作電影矛盾沖突中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階段的時長都視為1,統計了不同敘事元素在每一階段中的占比(見表2)。結合表2,可以發現,24部動作電影在不同矛盾沖突的不同階段中有著固定的敘事元素分配模式。


觀眾選擇動作電影的主要原因在于體驗動作電影的驚險性元素,驚險性元素是動作電影的敘事重點。因此,在動作電影中,驚險性元素是除戲劇性元素之外占比最高的元素。
如何在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中合理地分配驚險性元素,使觀眾的觀影期待合理地分配在電影的不同階段,是動作電影敘事節奏的核心問題。具體來講,上文所統計的24部動作電影時長平均為121分鐘,觀眾在這121分鐘不可能全部為緊張狀態,緊張與放松情緒必須交替進行,這種交替進行便形成了動作電影在觀眾情感方面的敘事節奏。因此,本文繼續統計了24部好萊塢動作電影的驚險性元素和沖擊性元素在四個階段中的占比,取表2中“驚險性”“沖擊性”元素平均值之和,作為各階段驚險與沖擊元素占比情況,以觀測不同敘事階段矛盾沖突的激烈程度以及觀眾感受到的緊張程度(如表3所示)。
將拌好的料用直徑18~22厘米,長40~50厘米的塑料袋裝袋制棒。將菌種掰成小塊,先在塑料袋底放入一層料,培養料裝入袋內2厘米厚時加入菌種一層,裝至袋內l/2時再加菌種約一把。如此反復裝3層菌種4層料,每袋裝干料1.25~1.5千克,接菌種量l5%~20%。裝好后,用小釘或牙簽在菌塊周圍扎5~8個小孔,以利菌塊透氣。500千克干料可裝400個菌棒。菌棒重量約為3千克。

據表3所示,在好萊塢動作電影中,隨著時間進度,其矛盾激烈程度會有不同程度的高低變化。依據動作電影中驚險元素和沖擊元素在不同敘事階段的占比,可以看出,動作電影不同敘事階段的矛盾激烈程度不同,對觀眾的心理緊張程度影響也不相同。如圖2所示:
綜上所述,好萊塢動作電影的敘事節奏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好萊塢制作人熟練地把不同元素糅合進簡單的故事情節中,從而構成了好萊塢商業電影經典的敘事模式或程式。這種高度公式化的程式不僅提高了電影的制作效率,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被規訓了的觀眾,達到了電影商業價值與觀影效果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理念對我國商業電影的運營有著重要的啟示。

通過圖2可以看出,好萊塢動作電影的矛盾激烈程度與電影時間進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開端到發展階段,矛盾沖突呈現越來越緊張激烈的狀態,三次高潮之間的時間間隔逐步縮小,結合表3發現,驚險性元素與沖擊元素占比逐步加大。在三次高潮之間的矛盾累積過程中,矛盾的激烈程度會有一定的緩解,符合前文對喜劇元素的推論,即為使觀眾能接受高潮所形成的緊張刺激感,動作電影在每次高潮來臨前會讓觀眾心理上稍微放松,以便能接受即將來臨的高潮所形成的強烈的緊張刺激,為此,折線圖的走勢會呈現短暫的下降趨勢。
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初中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之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塑造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踐中得以提升,從而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例如在講解《變色龍》的時候,因為文章的情節非常跳躍,文章中的人物又都個性鮮明。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在設計的時候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自導自演,將課本內容以話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學生感興趣就能夠迅速展開討論文章、編寫臺詞、設計動作、排練,等等。學生在不斷的演繹中更清楚地明白了書中的人物特點,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1.精研不同類型電影的敘事規律
敘事是商業電影的根本,講好故事是商業電影的主要任務。但是,在故事市場中,不同觀眾對故事類型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商業電影要洞悉市場對敘事的偏好,形成類型意識。當前,我國電影工業缺乏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明確分界線,這對電影的敘事和營銷策略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講,藝術電影屬于作者性生產方式,強化原創性,其營銷策略是通過專業認證,比如獲獎,將電影中的創新元素運用于大眾文化產品,通過增加知名度或影響力間接獲取經濟效益;而商業電影則屬于配方式或再生式生產方式,強化在配方基礎上的創新。其營銷策略則是通過精研不同類型電影的敘事策略吸引觀眾,通過票房和品牌影響直接獲取經濟效益。因此,在電影制作過程中,區分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在此基礎上精研不同類型商業電影的敘事規律,是電影工業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過程。
弱非線性階段, 在演化界面上應該滿足邊界條件: 速度連續和壓力連續. 速度連續指的是沿流體界面法線方向流體速度和界面速度相等. 速度連續條件如下
以社會效益為中心、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雙效統一原則是所有文化產品的基本原則,這也適用于商業電影。而商業電影側重于直接獲取經濟效益,這就決定了商業電影在策劃和生產時必須面向大眾,以最大化滿足大眾不同的觀影需求為目標,形成不同的電影類型,并在不同類型的電影中形成不同的敘事模式。這是我國商業電影下一步需重點思考的問題。
通過對各組心肌樣品檢測,結果顯示,附子提取物組、山茱萸提取物組、附子+山茱萸提取物組與模型組比較,ATP、ADP、肌酸、肌酐的含量均升高,其中,附子+山茱萸提取物組心肌樣品中5種能量物質升高顯著(P<0.05、0.01)。結果見圖3。
2.精準控制商業電影的敘事節奏
不同類型的商業電影有著不同的敘事節奏。商業電影是一種配方式生產,敘事節奏是商業電影滿足觀眾審美期待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類型的商業電影在敘事節奏上有著不同的程式。本文所總結的只是動作電影的敘事節奏。相信其他類型的商業電影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敘事節奏。類型電影的敘事節奏不僅迎合了觀眾的觀影心理,也是對觀眾的一種規訓,有利于區分觀眾、培養觀眾的審美期待心理,使其形成文化消費的理性致癮。因此,合理地安排敘事時間,綜合運用戲劇性、驚險性、浪漫性、喜劇性和沖擊性元素,在完整敘述故事的前提下,使商業電影獲得市場與社會的雙重認可,仍是當前我國商業電影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目前,我國商業電影并未精準把握觀眾的觀影心理。許多電影在故事進度、講述重點等方面并未形成明確的節奏意識。這一方面是因為商業電影的分類不清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沒有精研觀眾的觀影心理。在許多商業電影的制作過程中,觀眾并未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性要素被納入生產過程之中。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好萊塢商業電影則將滿足觀眾觀影心理納入電影前期策劃與生產過程之中,將之視為電影敘事節奏的重要依據。這種消費前置的生產策略對我國商業電影的策劃、生產、投資甚至于生產鏈的重塑等,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3.平衡觀影效果與敘事成本
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疾病診斷標準和中醫辨證標準。(2)合并心血管、肺、腦、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3)無法判斷中醫癥候或資料不全,無法完成本次研究(4)孕期或哺乳期婦女(5)精神病患者(6)有過敏性病史或對本藥過敏者。
在滿足觀眾觀影心理的基礎上,商業電影還需精準地控制成本。以動作電影為例,激烈的打斗場面、具有沖擊力的場景等驚險性元素是這一類型電影吸引觀眾的核心元素。眾所周知,驚險性元素的敘事成本遠遠大于其他敘事元素,而合理分配驚險性元素,不僅可以降低敘事成本,也可以調整觀眾的觀影心理節奏。喜劇性元素一方面可以調整觀眾觀影心理的緊張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電影成本。因此,在上述24部動作電影中,喜劇性元素都占有一定比例。這正體現了商業電影觀影效果與敘事成本之間的平衡。將成本花在最能提高觀影效果的關鍵部分、精準地控制這一部分的敘事節奏、讓觀眾意識到這一部分的成功與不計成本的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商業電影成功的重要經驗。
目前,我國商業電影正在學習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敘事節奏技巧,比如《讓子彈飛》《戰狼2》等,但前者把節奏推快到讓觀眾沒有一絲喘息的空間,后者在開端處就增加了敘事主線之外激烈的打斗場面,由于這一打斗場面制作風險高、成本高,但又與電影的主敘事線關聯不大,導致了高成本的敘事并未起到關鍵性作用。如何在觀影效果與成本控制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我國商業電影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4.在程式化基礎上創新
與藝術電影相比,商業電影更重視直接的經濟效益,這決定了商業電影重視大眾文化消費。大眾文化消費包含著兩種需求:一是尋求對自我的認同感,強調文化消費是對自我需求的滿足,這決定了商業電影生產過程的程式化傾向;二是尋求對意義的創新性體驗,強調文化消費要提供新的消費體驗,這決定了商業電影生產過程的創新化傾向。商業電影的這兩種需求,使其生產過程是一種程式化基礎上的創新。在程式化基礎上創新,是商業電影成功的又一核心密碼。而上文24部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敘事節奏,正體現了如何進行程式化、并在程式化基礎上進行創新的方法。
但程式化文化產品也有著自身的問題。程式化產生于長時間對消費者的規訓。從電影生產的角度來講,程式化來自類型電影對敘事元素相似的分配原則;從觀眾消費的角度來講,這些分配原則固化為大眾相似的觀影期待。從好萊塢電影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程式化的加劇,當觀眾已經洞悉了商業電影的敘事密碼,對商業電影迎合甚至操縱自己觀影心理的行為產生反感時,也就意味著電影的生產需要打破舊的類型程式,進入新的創新周期。從這一角度來講,我國當前電影的生產不僅需要程式化,也需要對程式化的反思。對世界電影來講,中國特色的電影程式意味著世界電影的創新性元素。正因如此,本文所總結的24部好萊塢動作電影的敘事節奏,一方面是對商業電影敘事程式的一種總結,另一方面也是對新的電影程式的一種追求。
本文所列的24部好萊塢動作電影是深度精研觀眾心理后的經驗總結。除敘事節奏外,好萊塢商業電影還有許多提升觀影體驗的商業手段。如何將這些商業手段與不同的故事相結合,提升觀眾的觀影體驗并精準地控制敘事成本,還需我們進一步探索。而本文所用的量化分析方法,也僅僅是人文學科數字化研究方式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