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兵,梁會超,關祥偉,李家羽
(河南大學附屬鄭州頤和醫院 康復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46)
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突發障礙而引發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的神經功能缺損性綜合征,臨床表現為肢體癱瘓、口舌歪斜、突發性昏迷、言語不清等[1]。偏癱是腦卒中主要功能障礙之一,體現在肌張力異常、軀干及骨盆控制能力下降、局部肌群肌力喪失,移動、轉移、步行等功能異常,累及生活能力與平衡能力[2]。對大腦功能再造與重塑,改善患者步行與平衡能力為腦卒中偏癱康復基本目標。研究[3]表明,強化膝關節控制訓練能幫助患者恢復膝關節深度知覺,提高并改善膝關節功能的穩定性,促進患側肢體的平衡與負重能力增強,改善功能障礙患者運動功能。本研究探討早期強化膝關節控制訓練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改善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9 年5 月至2020 年8 月收治的9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1];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晰且病情穩定;首次發病且以偏癱為主要癥狀;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中途退出或參與其他研究;接受過類似康復治療;經其他腦部疾病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觀察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45~84歲,平均(55.35±3.57)歲;偏癱部位:左側26例,右側23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44~83 歲,平均(54.51± 4.72)歲;偏癱部位:左側29例,右側2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與訓練,包括健康宣教、生活指導、用藥護理、姿勢擺放、體位更換、關節被動訓練、步行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生活能力訓練等,各項目3 次/d,10 min/次,連續3 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早期強化膝關節控制訓練,2 次/d,30 min/次,共訓練3 個月,內容包括本體感覺訓練、橋式運動、坐位膝關節控制訓練、半坐起訓練、膝關節負重控制訓練5 大部分。①本體感覺訓練5 min/次,2 次/d,訓練時取仰臥位,康復治療師擠壓和牽張關節致使患者膝關節本體感覺恢復;②橋式運動15 min/次,2 次/d,運動時取仰臥位,初始康復治療師指導做雙橋運動,動作熟練后改為單橋運動;③坐位膝關節控制訓練5~10 s/次,15 次/組,2 組/d,訓練時取坐位,健側下肢伸直,康復治療師一手扶患膝,一手握住患側足底,引導患者作膝關節0~15°小幅度屈伸;④半坐起訓練10 組/次,2 次/d,訓練時患者抱Bobath 球坐于PT凳上,康復治療師指導其緩慢前移身體重心,臀部離開凳子15 s 后歸位;⑤膝關節負重控制訓練5 min/次,2 次/d,訓練時取立位,患側下肢放于臺階上,前傾重心開展膝關節屈伸運動,隨后健側跟上臺階,重心放于健側上,重復多次。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的Breg 平衡量表[4]、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5]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運動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Breg 平衡量表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兩組的Breg 平衡量表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的Breg 平衡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Breg 平衡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的Breg 平衡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2.2 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兩組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腦卒中屬于腦部血管源性的功能障礙,多發于中老年群體。腦卒中偏癱患者常伴有下肢負重能力差、軀干控制力弱、軀干不穩、動作扭曲等癥狀表現,影響其日常步行能力與平衡功能,累及總體下肢運動功能,導致部分患者后期以膝過伸的步態行走。研究[6]表明,腦卒中后膝過伸現象與本體感覺障礙、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及訓練方法不恰當有關,而偏癱患者膝關節穩定功能降低所引起的膝關節穩定性差、膝過伸與患者站立平衡及行走活動密切相關。因此,采取早期正確的訓練干預方案提高患者膝關節穩定性與運動功能,對優化其獨立能力與行走能力十分重要。研究[7]表明,腦卒中偏癱患者發病后中樞神經系統在經歷合理康復訓練情況下,反復輸入和改良運動模式,可促進神經環路的再生重組,加強突觸間的聯系,促使部分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重組和恢復,改善其預后。
大部分偏癱患者因膝關節周圍肌群不協調,膝關節穩定性下降及分離運動不充分等導致屈曲狀態不完整,而軀體為自主維持平衡往往會采用前傾軀干和膝關節過伸交鎖來保持膝關節平衡,最終導致患者步行時患肢負重能力低及膝關節控制不良而產生劃圈步態。因此,強化患肢控制能力訓練與患肢負重訓練是糾正異常步態的基礎,改善膝關節穩定性和控制能力對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步態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觀察組的Breg 平衡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為:平衡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偏癱患者常見后遺癥,促進平衡功能恢復需調動本體感覺、前庭器官及視覺等協調作用,激活和刺激綜合作用機制;強化膝關節控制訓練通過強化膝關節小范圍運動來促進深度感覺的恢復,提高膝關節穩定性和協調控制功能,其中橋式運動、坐位膝關節控制訓練及膝關節負重控制訓練均可在糾正膝過伸的同時增強患側肢體的站立平衡和負重能力,改善肢體末端與身體綜合協調性,進而改善平衡功能。研究[8]表明,在下肢功能恢復過程中,提升膝關節穩定性是下肢活動、平衡、協調的基礎,可為下肢功能運動創造協調和力量基礎,優化運動力量的傳遞、產生及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1 個月、3 個月,觀察組的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早期強化膝關節控制訓練對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其原因為:強化訓練始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有利于早期腦功能重塑;坐位膝關節控制訓練及本體感覺訓練有利于糾正和改善患側肢體的運動和感知能力,提高下肢肢體控制能力,進而減少膝過伸現象;坐位膝關節控制訓練、半坐起訓練及膝關節負重控制訓練可改善步行穩定能力,提高膝關節自控能力,糾正患者整體異常步態,增強自主步行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強化膝關節控制訓練可增強腦卒中偏癱患者膝關節穩定性,顯著改善平衡功能及下肢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