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李超麗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 1 急診科,2 護理部,河南 安陽 455000)
當機體遭受重創后,會引起循環血量驟降,引發生命器官缺氧、缺血等,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創傷性休克[1]。該病病情進展較快,且致死率、致殘率較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將會對患者生命造成極大影響。目前臨床主要對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采取常規急救護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其生命體征,但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隨機分工,護士遵醫囑進行操作,可能會出現混亂,浪費搶救時間[2]。而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中,醫護人員各行其責,按流程站位,且做好相互配合,能緊張、有序地實施搶救,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搶救[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回顧性分析2018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我院進行搶救的86例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急救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4例)與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20例;致傷原因:高空墜落受傷13例,摔傷12例,銳器致傷10例,交通事故損傷9例;根據休克指數(SI)評估休克程度:輕度11例,中度20例,重度13例;年齡23~61 歲,平均年齡(42.35±2.54)歲。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致傷原因:高空墜落受傷11例,摔傷13例,銳器致傷8例,交通事故損傷10例;休克程度:輕度10例,中度21例,重度11例;年齡24~63 歲,平均年齡(43.05±2.1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模式:①院前急救:重點在于保持呼吸通暢、止血、限制活動、固定傷肢、補充血容量等。②院內急救:患者進入搶救室后,協助主治醫生立即予以吸氧、被液等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有異常情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給予對癥處理。③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請??漆t生會診并按實際情況設計手術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①建立急診管理網絡:分析創傷患者典型案例,根據患者病情需求從相關科室選取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組成急救小組,分為院前搶救小組、院內搶救小組。另外,院內搶救小組又細分為搶救組、循環組、監測組、聯絡組。由各小組組長排班,每位小組成員均按照排班進行值班,保證每科每天有1 名護士和醫生值班,每位值班成員需明確自己工作內容,如遇到120 急救中心聯合會診或急診時,立即詢問患者家屬或120 急救人員,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現狀,并通知相關醫生及護理人員做好院前急救準備。②院前搶救:120 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刻評估患者基本生命體征情況,分析主要創傷和次要創傷,并采取措施為患者傷口止血,建立靜脈通路,及時補充體液。同時,護理人員需及時查看患者口腔情況,保持其呼吸通暢,并采取腦疝防治等急救措施。隨行護理人員記錄好患者個體情況并及時反饋給醫院急診科,醫院??漆t生通過判斷患者病情情況聯合手術室做好手術準備。③科室銜接與轉運:120 醫護人員提前電話告知相關科室患者基本信息情況,聯絡組醫護人員立即聯系各部門建立綠色通道,搶救組攜帶簡易呼吸器、便攜除顫器、急救藥品等準備院內急救處理。④院內搶救:患者入院后通過綠色通道及時送入急診搶救室,并與主治醫生做好交接,搶救組以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為目標采取全面搶救措施;循環組成員給予患者補液、輸血等支持;呼吸組成員則立即給予患者吸氧,若患者病情嚴重可行氣管插管;監測組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情況;聯絡組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及時送檢,并聯系檢驗室緊急檢驗患者血液標本,同時聯系??茣\,向家屬說明患者病情現狀等。兩組患者均護理至轉入病房時。
1.3 評價指標①急診搶救時間:記錄兩組的院前急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②搶救成功率:記錄兩組的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標準:機體循環血量恢復,無需補液及血管活性藥物,細胞缺血缺氧得到糾正,器官功能改善,血壓、尿量、血乳酸等恢復正常,四肢溫暖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診搶救時間觀察組院前急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時間比較(,min)

表1 兩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時間比較(,min)
2.2 搶救成功率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97.62%(41/42),高于對照組的81.82%(36/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26,P=0.017)。
近年來,急診科創傷性休克患者病情較為嚴重,需按照其自身危險因素、病情情況等實施急診科、神經外科、護理部等多科室一體化治療,從而最大限度保障治療效果[4]。同時急診科的工作較為紛繁復雜,且存在諸多細小工作,若醫護人員處理不當,極易對患者造成再次傷害,特別是創傷性休克患者,其病情變化無常,護理質量會影響其生命健康安全[5],故臨床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一步提高護理水平與護理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院前急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均較短,搶救成功率較高,表明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能夠提高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效率與搶救成功率。在常規急救護理中,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采取吸氧、保持呼吸通暢、及時止血、建立靜脈通路、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等措施,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一定程度上達到搶救目的。但在常規急救護理中,部分醫護人員對搶救相關知識、搶救流程并未完全了解,且護理要求與目標不明確,易延長搶救時間,臨床效果不理想[6]。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將整個過程緊密銜接起來,相關人員相互配合,能夠避免浪費寶貴的搶救時間,為患者提供一體的高質量護理服務[7]。在護理過程中,通過成立急救小組,明確個人職責,且建立預報信息系統,醫護人員通過系統及時反饋患者情況,有利于在院醫護人員第一時間掌握患者情況,提前做好搶救準備[8]。在患者到院后,醫護人員根據其基本生命體征及院前的反饋信息,可快速了解患者病情現狀,及時為患者做好生命支持急救措施;通過開通轉運綠色通道,將患者直接轉運至手術室,并與手術醫生直接面對面交接,進一步完成顱內血腫清除、閉式胸腔引流、直腸修補、骨折處理等手術流程,進而提高搶救成功率;通過搶救組、循環組、呼吸組、監測組、聯絡組各司其職并相互配合,有利于減少各環節之間所用時間,縮短院前急救時間,從而進一步提高搶救效率;通過聯絡組做好科室銜接與轉運,可使相關科室及時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情況,有利于后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使家屬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現狀,緩解家屬的焦慮心理。
綜上所述,對急診創傷性休克患者實施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的效果較好,能夠縮短急診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