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芳,陳曉琴
(1 焦作同仁醫(yī)院 兒科,河南 焦作 454150;2 焦作市人民醫(yī)院 兒科,河南 焦作 454150)
腦性癱瘓主要是指出生前后由于中樞神經損傷而導致的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出運動障礙、姿勢異常,部分患者合并智力低下、癲癇等癥狀。研究[1]表明,我國目前腦癱兒童的臨床患病率為2.0‰~3.5‰,且每年以將近4.6 萬例的速度增加,嚴重影響了患兒身心健康、家庭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F(xiàn)階段針對腦癱患兒尚無特效藥,也無統(tǒng)一的標準治療方法,以康復治療為主。本研究觀察綜合性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7 月至2021 年5 月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的60例腦癱患兒。納入標準:①年齡<12 歲;②符合2015 年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中制定的兒童腦癱診斷標準[2];③生命體征平穩(wěn);④主要照顧者對康復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肝、腎、心、血液等重要臟器或系統(tǒng)疾??;②主要照顧者依從性差,存在強烈抵抗情緒;③主要照顧者溝通、理解能力異常;④主要照顧者患有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1~8 歲,平均(4.15 ±1.74)歲;主要照顧者:父母17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9例,其他4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9 歲,平均(4.21±1.68)歲;主要照顧者:父母20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8例,其他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腦神經營養(yǎng)藥、肌肉松弛藥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同時,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患兒和主要照顧者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及運動訓練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肢體康復護理。在護理人員協(xié)助下,對短縮的肌肉實施牽拉、伸展鍛煉,提高患兒抗重力姿勢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性;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可采用按摩、刺激等方式幫助其進行四肢被動訓練,使患兒肢體充分舒展,促進肌張力、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②運動鍛煉。根據(jù)患兒病情和臨床特征,對不同部位進行穴位按壓、推拿按摩,每天3 次,每次5~10 min。護理人員緊抓患兒雙手,重復上舉、下垂、胸前交叉、外展等動作,隨后將手掌置于膝關節(jié)下方,協(xié)助患兒進行屈曲、伸腿、抬腿、外展等動作。每天重復上述鍛煉,每天3 次,每次10 min。③語言康復訓練。對于合并語言發(fā)育遲緩、語言功能障礙的患兒,根據(jù)其病情制定階段性、針對性、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醫(yī)護人員與患兒面對面,以簡單的詞、句子與患兒溝通,同時配合手勢,進行常規(guī)的日常語言溝通,并指導患兒跟讀詞、句,重復練習,鞏固語言康復效果。④睡姿護理。待患兒熟睡后,醫(yī)護人員指導家屬幫助患兒變更體位,動作輕柔、緩慢地糾正異常姿勢,以臥位、健側臥位姿勢為主,同時及時更換體位,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導致肢體麻木、循環(huán)障礙。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能力。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3]評估患兒運動功能,包括臥位與翻身、坐位、爬與跪、站立位、行走與跑步5 個方面,得分越高表明患兒運動功能越好。采用Peadoby精細運動發(fā)育量表(PDMS-FM)[4]評估患兒精細運動能力,包括抓握、視覺-運動整合2 個項目,得分越高表明精細運動能力越好。②調查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90~100 分為滿意,80~89 分為比較滿意,70~79 分為一般,<7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比較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能力干預后,兩組的運動功能、抓握、視覺-運動整合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運動功能、抓握、視覺-運動整合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能力比較(,分)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能力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2.2 家屬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6.7%,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n(%)]
腦損傷、腦發(fā)育缺陷是導致小兒腦性癱瘓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活能力。有研究[5]指出,由于康復治療體系管理、康復專業(yè)人員配置不足等原因,我國目前腦癱患兒生活完全自理占比不足50%。而早期診斷和有效的康復治療是改善腦癱患兒預后的關鍵。綜合性康復護理是康復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護理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全方位的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兒運動、語言功能,進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楊曉悅等[6]的研究指出,與既往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綜合性康復護理有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臨床療效,且患兒家屬更容易接受。通常腦癱患兒會表現(xiàn)出中樞運動障礙和肢體麻痹,部分患兒會伴有智力低下、語言和視覺障礙。綜合性康復護理根據(jù)患兒病情制定個體化的針對性康復訓練,通過穴位按壓、推拿及重復的運動和語言訓練可改善患兒肢體活動能力和語言功能,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運動功能、抓握、視覺-運動整合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綜合性康復護理有助于患兒軀體功能和肢體形態(tài)的恢復,對提高患兒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與路興銀[7]的研究結果一致。現(xiàn)階段,腦癱患兒的治療仍以長期的康復鍛煉為主,而康復護理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逐漸受到了臨床、家庭和社會的重視。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綜合性康復護理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患兒家屬的充分認可,對后續(xù)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綜合性康復護理在腦癱患兒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兒運動功能和精細運動能力,提高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